【灵璧记忆】乡村记忆——捻线砣
乡村的记忆——捻线砣
文/程大康
端午节快到了,昨天早上到菜市场买糯米、红枣和苇叶。卖苇叶的那个大姐跟我交流一下关于包粽子方面的经验:怎样包才能包的快,糯米放在苇叶里多还不露掉米粒;然后又对我说:包粽子的线最好用纯天然的,比如:麻线、棉线等,这样的粽子吃着安全放心;现在市场上卖的粽子大部分是用尼龙线或者塑料线绑扎的。尼龙线、塑料线经高温水煮之后会产生有毒物质如:二甲烷等,毒素会深入沸水及粽子里,人吃了对身体有害。可是我们生活在化纤和塑料的时代,纯棉线真的很难买到。不由地让我想起以前在老家偷学捻线的陈年往事来。
小时候,做衣服,纳鞋底或者鱼竿上的线都是手工制作出来的。当年农活忙完,女人们就拿一团棉花一个线砣到邻居家串门,边拉呱边捻线。
捻线的材料都是选上等的棉花。到秋天,棉花成熟,拾的时候就把好的棉花挑出来单放在一边,晒干放起来,用的时候拿一点,把里面的棉籽剔除出去,然后用两根筷子弹几下,等棉花弹均匀了再卷成长型棉条留捻线用。我经常看妈妈和婶子这样操作,时间久了也想试试,可是妈妈不让学,只有偷偷的观察揣摩。
有一次,妈妈不在家,我拿着妈妈的线砣按照大人的动作开始了。一手握棉花条,一手转线砣,待线砣转动后,两手一齐扯长棉线条,使其变成细线,到一定的长度,就把线缠绕在线砣的下端,再在线砣上端系上活扣,然后开始新一轮捻线。一开始比较生疏,笨手笨脚的,经过慢慢摸索和不断的练习,竟然成功的捻出了棉线,一种成就感从心底油然而生。估计妈妈快回来了就把线砣放回原处。可还是被她发现,因为刚学,捻出来的线不匀称,颜色也不一样。妈妈把我捻的线都缠出来丢在一边说:捻线不是那么好学的,你捻的线根本不能用,粗的地方针眼穿不进来,细的地方又太细,还那么脏,白棉花都变成黑色的了,等你长大再学吧!从此以后妈妈要是有事出去,临走的时候就把线砣藏起来。我只好制作属于自己的线砣。按照妈妈线砣的样子,拿一根筷子,在筷子方头的那点串上两枚方孔铜钱,铜钱上方逐渐刻细即成。只要喜欢一件事,不管别人眼里有多麻烦,在自己心里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
自从有了自己的线砣,每天只要有时间就拿它捻线,我知道捻线之前要把手洗干净,那样捻出来的线就白了。我照妈妈告诉我的方法仔细捻起来,等到线轴上的线团缠绕够大,慢慢的把线从线砣上卸下来在重新绕成另一个团,接着再捻新的线团。这样制作的细线力度不好,不结实,无法使用,还必须经过一道工序。就是线两股合成一股,把两股线头系在线砣上,用手拨动线砣使其快速转动,越缠越紧,逐渐缠绕成线,这样的线能做衣服用,也能绑扎粽子。妈妈第一次使用我捻的线缝衣服,脸上乐开了花,奖励一个小糖,以后我更有信心。我捻的线越来越好,妈妈连纳鞋底的线绳都用我捻的线,这种线绳得四股或者五股线合并,线粗必须得用专用的麻锤,麻锤的制作非常简单,取自牛腿中间关节部位的骨头,在骨头当中钻个眼,一根竹子插在上面就可以了。使用时,用手拨动麻锤使其转动,越缠越紧,逐渐成线,过程如同捻动的线轴,这样做出来的线绳非常结实耐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没人再捻线了,那可是以前乡亲们朴素生活的写照,那曾经的过往只能刻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成为永远的记忆。
云中漫步,原名程大康,中共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作家协会会员,宿州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红杏诗书画院会员,灵璧家园网一级作家,著名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