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尴尬的”马勒交响曲演绎
聆听多纳伊(Christoph von Dohnanyi)指挥克里夫兰管弦乐团,为Decca灌录的马勒《第五交响曲》,我感到这实在是一款马勒的演绎的精品。可与此同时,这又是一张“尴尬的”唱片,因其折射出克里斯托弗·冯·多纳伊作为指挥家的尴尬处境。
曾将这款录音选入自己的年度十款推荐,可我当初选择这张唱片,完全没想到可以将它作为特别推荐。仅是一方面,自己对多纳伊的艺术了解甚少,希望能多听一些;另一方面,就是看到二手店中出现了价格很迷人的正价版,被唱片的品质所吸引而拿下。听过以后,就产生了前述那种尴尬之感。
说起多纳伊这位指挥家,我们可能会记起他在Decca录了不少唱片。然而,其中有多少经常被人谈论?有多少获得乐评人的推荐?或者最直接地说,有多少是你感到熟悉的?我自己不能不感觉惭愧,但也没办法,想买的太多,自己又应当为这位脸熟,却并非呼声很高的指挥家留出多少空间?
多纳伊的事业也是相当了不起的,曾担任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的首席指挥。马泽尔是他的前任,塞尔是马泽尔的前任。可说到克里夫兰,这支乐队基本就同乔治·塞尔划上了等号。那两位继任者,仿佛连“活在塞尔的阴影里”都谈不上。
有意思的是,指挥大师的黄金年代结束之后,古典唱片业的黄金年代却还没有完全结束。各大公司依然在找寻他们的名家,大录特录。多纳伊,还有布隆斯泰特,是当时在美国工作的指挥家中,Decca特别垂青的两位。
唱片公司为他们录了不少,然而同Decca的王牌索尔蒂相比,二人作为“古典明星”的市面并未打开。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录音的再版状况可知一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布隆斯泰特终于在九旬前后得享大名,近年风头之盛,几乎有填补旺德空缺的架势。反观多纳伊,他的尴尬依然存在,这款马勒“第五”的唱片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此处贴出的封面和封底是日本Tower推出的再版
关于克里夫兰管弦乐团,多纳伊本人曾经坦言:如今在我们所到之处,人们谈论的,还是乔治·赛尔的成功。然而,指挥家这么说,并不单纯是对于自己的才能有相当的信心而能够直面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多纳伊对马勒“第五”的演绎不仅继承了赛尔留给乐队的宝贵品质,也继承了那位大师许多对于音乐的理解、表现层面的精神。
开篇的葬礼进行曲,多纳伊的处理将过分的繁重与戏剧化淘洗殆尽,第二乐章不重声势堆积,而是在各声部的灵活与独立中着墨,在原作结构已极为复杂的情况下,为不同的音乐线条带入异常鲜活的节奏感。表现最为曲折,规模也最宏大的中间乐章,多纳伊在明显紧凑的速度中,呈现了独树一帜的演绎。可贵的是,他的处理每每尽显克里夫兰的超技优势,最核心的观点,却在于重现塞尔更深层的理想,即结合美国的乐队超技风与老派欧洲的纯美韵味。
这方面,《第五交响曲》最后的两个乐章表现得极佳。多纳伊并未像塞尔那样,不时在节奏中隐藏着犀利,而是更倾向于一种温和与折中。听着听着,我甚至感到这款录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年赛尔没有灌录马勒“第五”的遗憾。
多纳伊未必能在赛尔的基础上再创高峰,却无疑是为克里夫兰之瑰宝守成的一位大功臣。当然,他本人的艺术个性与功力绝对让人佩服,否则也就不可能实现这样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