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拳桩合一”

内家拳《拳桩因果诀》说:“拳以桩为根桩以拳显神,桩无拳不灵,拳无桩不稳。”内家拳以桩筑基,凡经过散手竞技的人,无不深刻的体会到腰腿基础功夫的强弱对胜负至关重要。
通过桩功使下盘稳固,足膝有劲,气沉丹田,心静神清。如是方能在竞技中气不躁动,腰腿稳固有力,足膝轻捷灵活,进退操纵得宜,身法中正厚重,实现以静御动,克敌制胜。反过来,“桩无拳不灵,桩以拳显神”。
内家拳通过外形动作的开合和内在劲路的虚实、刚柔变化来显示韵律节感。事实上,外家拳如少林拳等,因为快速而不能寓桩于拳内.因而不得不另设桩功项目,以补拳之不足。而大成拳等心意拳,名曰拳而无拳,只有桩功,虽能练功,而不足以尽显其神,不足以充分表达武术的艺术,美学功能,都或多或少带有缺憾。
太极拳这一武林绝学,十分重视下盘腰腿基础功夫的锻炼。正是通过“静、松、匀、稳、缓、合、连”,以腰为轴,虚领顶劲,尾闾正中成“上下之悬”;以罗圈腿,实腿辗转的运动形式,科学地解决了“寓桩于拳,拳桩合一”的问题,从而铺平了太极拳走向大成的科学之路。
正如傅(钟文)沈(寿)两位老师说:“太极拳为什么要慢,为什么要'实腿转’,其中的道理之一就是'寓桩于拳内’,'实腿转’就相当于桩。所以太极拳不必再专门设站桩修炼项目,没有必要画蛇添足。”
陈正雷先生说:“其实整个太极拳套路的过程,也就是盘架子,就是炼内功,套路是一种动中求静的活桩功”。又正如冯志强先生所说:“练拳似站桩……将桩功理法融进练拳之中。行拳走架时要有桩功思想,用桩功方法修炼。式式是桩,处处是桩,静是定桩,动是活桩,转换是虚实桩,进、退、顾、盼、定都是桩,能如此则事半功倍。”
其实,一趟太极拳就是在气沉丹田,两足弯曲如罗圈,而又灵活有弹性的,此起彼落,虚实变换的情况下练完的,静之为桩,动之为步,亦是桩。不过不是立地生根的桩,而是自忘其身,任意浮沉,飘然为凌云之游的活桩,是“足为地关生命扉”的“寓桩于拳,静之为桩,动之为拳,拳桩合一”的“太极桩”。
太极拳隐桩于拳术内,要求演练者动中处静,静若处子,静也肃穆,莫可撼移,整体圆融松沉,稳如泰岱,此即拳中有桩,化有为无,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训练了神经。它又借意念操练拳术,心动意起,意起气随,气随劲至,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意之所向,神即前往,全身因之运动而行发劲,劲潜体内,行于四梢,形于体外,而成运动。
此谓“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即桩外有拳,化无为有,又锻炼了肌肉筋骨,人自虚而无,则能心静而体松,即可生神,凝神;而生气、敛气;而生精、积精。此自无而至有也,炼精而化气,炼气而化神,炼神而还虚。此自有而至无也。有中无,无中有,反复历炼,从而使精、神、意、志、筋、骨、劲、气得到全面的锻炼,以期求得太极拳术领域内特殊的“隐性的十分自觉而又成熟的忍耐性力量”,即内劲。
太极拳“寓桩于拳,拳桩合一”的运动模式克服了拳桩分离的弊病,从而找到了一条“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科学之路。
“寓桩于拳,静之为桩,动之为拳,拳桩合一”的太极拳亦即太极桩的运动模式,集中反映于太极拳的身、眼、手、法、步及其相关要领,而关键在于步法和身法。
傅钟文先生总结了太极“拿桩”,即“太极桩”步法运动的特点是:形如罗圈,以腰为轴,实脚辗转,出步落腿,犹如猫行,轻灵、沉着、稳固,其若惕也。即下有两胯两腿相随,变换如罗圈。顺逆起伏,刚柔从容,虚实渗透,应变灵活,步之运行,无论进、退、顾、盼、定,尾闾正中,立身中定,以实脚控制所迈之步,即当实脚渐渐落胯坐实,屈膝下蹲时,虚脚随之稍稍离地提起,随实脚下蹲势,渐渐探索性地伸迈。此即所谓“实脚蹲虚脚伸”、“实脚送虚脚”。此即典型的“起脚无须蹬,落地毋有声”,犹似猫之蹑足潜行,“举步要轻,动步要灵,落步要准,实腿辗转,动转有位,轻灵沉稳,兼而有之”的“太极步”。
太极桩步的特点之一是进退转换举止轻灵,虚实分明。杨公澄甫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一文中说:“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
太极桩步,无论何种步型步法,都要注意脚下虚实分明,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完全占煞。两脚虚脚渐虚,实脚渐实。由虚至实,或由实至虚,都不可骤变,虚实的变换,重心的渐渐变,变转交替得越细致越细腻越好,此渐虚而彼渐实,不断流实,逐步转换,沉着而轻灵地前进后退,虚实分明,气定神闲,重心稳定,身桩端正,自然无重滞迟钝的毛病,恰有“浩浩乎如凭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意味。
太极桩步的特点之二是变换在腿。腿为下肢主节,与胯、膝、踝相联相制,根节胯,中节膝,梢节足,出步落腿有缠绵意,有屈伸势,柔和利滑,细绵不断,由根到梢,节节贯串。动势之时,以足领膝,以膝领胯;静势之前,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至动静一源,不知谁之为领,孰之为催;而又领之为催,催之为领。轻轻领起,慢慢潜行,默默催止。弧进弧退,全神贯注,气势腾挪,顾盼生辉,浑噩一身,神形连绵如行云,恍若身置太虚中。
太极桩步的特点之三是脚踏实地,动有依据,实脚辗转,动转有位。“脚踏实地,实脚辗转”就是“其根在脚”之谓。武禹襄《十三势说略》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全身松沉,始能完整一气,完整一劲。完整之劲通过脚而作用于地,反作用至于全身,故其根在脚,即“脚踩涌泉”。
正如陈鑫所说:“(足之)运动是后跟踏地,渐至趾、通谷、大钟、外腓,以及隐白,大敦、厉兑,实实在在,踏在地上”。实实在在的踏在地上,是合力之谓,要紧在足跟踏实,五趾微微蹑摄,如猫之蹑足,使整个脚掌掌缘贴地,而足心涌泉形洼虚涵。然全身松沉,正中挺拔,头虚顶,裆提落,松腰落胯,曲膝下蹲,实脚辗转,庄伟沉穆的桩势不仅传递了松弛平衡,稳健自信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圆融松沉,稳固厚重,虚实分明,“实脚转的载重型”太极桩步,使下盘腰腿稳固有力,足膝有劲。如是则精气神贯注于脚,腰、胯、膝、踝相联相制,“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太极桩步之运行自然是“脚打踩意不落空”,饱满而充实。
太极桩步正果功三乘。“自初发悟,至于有成,走架之境凡三变,初若身立水中,随水波之推荡;稍进,则如善游者,与水相忘,有足不履地,任意浮沉之慨;又进,则步愈轻灵,若自忘其身,直如行于水面,飘然为凌云之游也。功臻上乘,其和气周匝一身,溶溶然,若山云之腾太虚;霏霏然,似膏雨之遍原野;淫淫然,若春水之满四泽;液液然,如冰河之解释。往来上下,百脉通融,被于谷中,畅于四肢,拍拍满怀都是春,而其像如微醉也,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宇宙,天人合矣。”
“太极桩”之身法,正如杨振基老师所说:“太极拳的身法在拳中起决定作用,身法的身在这里指人的中部,即从肩背至胯部。从生理学上说,身是五脏六腑所在之处,包括肩、背、胸、腹、脊、腰、胯等重要部位,传统理论所提出的尾闾中正、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胯、敛臀、吊裆均针对中部要求而言的。”而身法之核心是“尾阊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顶头悬”者,虚领顶劲也。行拳拿桩,身桩端正,头顶百会穴,虚虚领起,若有若无,如临虚空而神贯于顶,处于勿忘勿助的虚领状态。头为百脉之宗,十二经络中,六条阳经上行于头,六条阴经则通过“别道奇行”汇合于头。头为诸阳之首,位居至高清虚之地,内藏脑髓,为周身之主,全体之纲领,五宫百骸莫不本此为向背。身桩之稳定,颈椎之顺竖,脊椎之中正,腰胯之转换,眼法之平准,呼吸之顺畅,步法之灵动。
总之,心意精气神,手眼身法步,无不与俗称“六斤四两”的头有关,都需要从“头”做起。头正则身躯自然中正,这样可以保持颈椎、脊椎的自然垂直状态,即“提纲挈领竖线路”。从生理上讲,这是非常正确的姿势。它可以使颈椎中的神经中枢延髓及脊椎中的脊髓不受压迫。延髓中有四对脑神经,是管理呼吸,心搏等重要的反射中枢,故有“生命中枢”之称。脊髓上连延髓,有颈、胸、腰和尾神经,是周围神经与脑神经的通道。虚领顶劲,立如平准,从而保证了通道不受挤压畅通无阻,而至元神“天根月窟常来往”,机气通畅,浩气流行。这样也就有利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机能活动,高度发挥对人体的平衡作用,保证肢体,尤其是腰胯的运动“活如车轮”。
“尾闾正中”在太极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尾闾,传说中海水所归之处,有众水流归大海之义,寓意甚深。《庄子·秋水》曰:“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嵇康《养生论》曰:“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尾闾位于躯骶骨端,与脊椎骨有联带关系,为动转元气升降之要道。督脉之长强穴正在尾闾部,为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系足少阴、少阳之会,故谓“会阴”。人身运动,其他各处均参与运动,仅此会阴之一穴及其周围没有运动,关系大焉。太极桩强调了“尾闾正中”,加强了尾闾,即会阴的运动,其意义大矣。
在太极桩功中,形体上尾阊如舵,如推进器,又似铅垂锤。身欲向何方,尾闾即从后对向何方;尾闾正中,则立身中正。如何做到尾闾正中,郝少如说:“尾闾正中须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所谓尾闾正中即脊骨根向前也”。而孟乃昌先生则解释得更为具体:“首先要尾尖前移二寸,但用意可远至尺丈”。而笔者业师之一,则认为非在人身一点阳处悬挂金丹(即外丹,与气功之所谓外丹全然不同),与顶头悬“成上下之悬”,而尾闾不能正中,而裆不能圆,而劲亦不能出。悬挂之金丹自斤半始,随功力日增而逐渐递增,绝不可操之过急,须知欲速不达也,如陈公炎林,田公兆麟几能挂佐半百。笔者之业师就以身作则紧闭密室中,督促指导笔者挂丹裸练,虽师母亦严禁窥探。挂外丹而行内丹之修,外丹仅是辅佐,而旨在内炼,功行弥久, 自然上下一线贯串而尾闾正中。
如此,顶劲上领悬顶为上,神贯于顶而维系于天;悬丹尾闾正中为下,气注海底而联接于地。互逆相撑,伸展贯注,则上下一气有如冲天接地之意,通体准直,以竖其路线,纲举目张,而提挈全身。这样“人身上下,就犹张了一根无形而实在的琴弦,自上至下整个贯通,上下频率一致”,上部只须给以静定的动感息,下面就会激发出劲力精气的回波而澎湃,“使整体都产生精气神浑融一体之共鸣”。此即所谓“内气鼓荡”。
悬外丹而行内修,少则三载而出劲,劲明且刚,骨生棱锋,力奋骸外,是谓初阶;再经三伏三九焙炼,炼劲入骨,刚柔既济,内劲潜涌,有触乃发,勃然焕然,是谓中阶;复经三载日月推摩,历经九瘦九膘,刚猛尽收,炼劲归根,劲贯周身,功人化境,天然逸出,奕矣奇能,“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猝然临敌,空灵纵放,随机应变,变化无穷,斯道以刚柔变化达于极品者,是谓高阶。
然太极桩悬丹内修之道,其进阶之速度,又会因所进入之阶层不同而有所差异,进入之阶层越高,其进展速度就益显缓慢,有时感到想求寸进,亦是难如登天,这是因为“见事太明则失其勇”,“学而后知不足”,或“脚力尽处山更好”的关系。而且,每当进入新的阶层之际,还要经受或大或小的“难关”,或产生眼、耳、鼻、舌、身、意等“识障”。
这是因为当练功达一定程度,功劲积累到一定值时,人体就需要进行一次调整,以适应功劲进入新的阶层,这个过程是谓“脱胎换骨”。这一过程类似于蚕的生长过程,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不吃不动的睡一次,蜕去旧皮,而进入新的阶层,直至翅化蚕蛾为止。在此过程中,内外环境尽量安静,不受外界干扰。在老师“护法”之下,安然渡过这一过程,待一切恢复正常,修炼者自会感到功劲有了长足的进展。
太极修炼者大都知枢纽在腰,而不知所有动作胥发于尾闾。因动作须从尾闾发端,方足以令身体运动四肢,而不是四肢运动身体。尾闾正中而有圆圈,则各部的圆圈始能粘能走。如尾闾不起作用,则各部之圆圈也就失去了粘走之效,拳功不到一定限度;只怕难以体会此中真义,常为一种无形之力量困阻难进。自闻此论,再经明师贤哲指导下实践,自有恍然之时。迟滞不前之因乃缘不知寓桩于拳,寓变于缓之故。
一个人潜能无际,但体能究竟有限,武功到了体能绝限之后,想求寸进,亦是万难。欲求更上一层,势必另辟蹊径,求发潜能,打破体能极限,但体能只可为用,视之无形,至此境界,必须求变。
武功一道,原本求快,但快到极限,就无法再快,但如把巧、力寓变于行功之中,寓桩于拳中,寓变于缓中,看去虽甚是缓慢,其实一发之中已兼具迅快,只是变化已多,形相已少,看去较慢而已。故有“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之豪论。
太极拳桩轻重慢快操持得宜,轻灵而不飘浮,柔韧而不软懈,沉着而不重滞,刚健而不僵硬。动愈缓而气愈平,动愈宁而心愈静,动愈匀而意愈凝,动愈微而神愈固。更有欲动又止,欲止又动,动乎不得不止,止无不得不动之意。
缓缓然,似双手擎山,悠悠然,如溪中浣纱,其势如行云流水,风曳杨柳,轻盈自然。如此归虚灵于沉着圆融,一静无有不静。化沉实为轻灵飘逸,一动无有不动,则太极拳桩得其趣,得其韵,得其魂,得其神,得其真也。其因果的完善完整地体现了其技击、健身、疗疾、养生、益智及开发人体潜能的综合效应。实现了“形神兼备,体用两全”的修炼目的。
(0)

相关推荐

  • 初学太极入门,六步行功法(指南)

    第一步 无极桩法 <太极拳论>开篇即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所以,学太极拳必从无极开始.无极桩是在身体静止的状态中,体会在"松空虚灵"思想指导下,周身内外放松,以符合太极 ...

  • 宁可几天不打拳|不可一日不练功

    一.无极动,太极生,练拳须从无极始.打拳开始的时候不要匆忙,须静站无极桩:待到丹田气息鼓荡了,也就是说丹田气息发动了,再行拳走架. 二.宁可几天不打拳,不可一日不练功.打拳时不要以为自己是在打拳,只当 ...

  • 太极拳的入门是“无极”|具体表现在哪里?

    太极拳是当今被世界公认的最好的健身方法,其强身.健体.修心的运动方式,不限制年龄.不限制场地.不限制时间.甚至不限制身体状况.太极拳原理基于太极阴阳学说,王宗岳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 ...

  • “拳桩合一”,开启太极拳科学运动新模式

    太极拳十分重视下盘腰腿基础功夫的锻炼,有前辈言:要知拳真髓,须从站桩起,可见桩功对于太极拳习练的重要作用. <拳桩因果诀>上也说:"拳以桩为根,桩以拳显神,桩无拳不灵,拳无桩不稳 ...

  • 拳桩合一(转)

    内家拳<拳桩因果诀>说:"拳以桩为根,桩以拳显神,桩无拳不灵,拳无桩不稳." 内家拳以桩筑基,凡经过散手竞技的人,无不深刻的体会到腰腿基础功夫的强弱,无疑是竞技胜负的重 ...

  • 太极里的“拳桩合一”,你了解多少?

    内家拳<拳桩因果诀>说:"拳以桩为根,桩以拳显神,桩无拳不灵,拳无桩不稳."那么,小编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太极的拳与桩的问题. 拳是桩的延伸表达,复合运用.桩是拳的简化重 ...

  • 名师讲解太极拳站好桩,百病不生

    为什么打太极拳即使汗流浃背也不气喘?

  • 【不传之秘】高手教你《太极拳》拳式动作要领!

    【不传之秘】高手教你《太极拳》拳式动作要领!

  • 赵堡太极拳的拳论《八字诀》

    赵堡太极拳的拳论<八字诀>二十四法,此论非赵堡太极拳独有拳论,八卦掌和形意拳均有此论.<八字诀>含三顶. 三扣.三圆.三毒.三抱.三垂.三月(三曲).三挺,合为二十四法,涵盖身 ...

  • #太极拳#练拳时的动作转换:太极拳的动作...

    #太极拳#练拳时的动作转换: 太极拳的动作,有前进,有后退,从下肢看,它的主要变化就是弓步与虚步的转换,转换中必须放松,才有可能不断劲.比如:弓步完成,要后坐转换成为虚步时,有些人是用前腿直接向后顶, ...

  • 通背连珠炮招式与实战技击运用,拳腿合一、招式毒辣、攻防严密

    通背连珠炮及奇形腿法是通背拳中之精髓,技击风格突出,极其实用.而其每一种手法.腿法均能单独演练和连环应用. 操练这套拳.腿法时,要注重通背拳的风格及其特点.一招一式反复练习,须以松.柔.活.快为主,决 ...

  • 武式太极拳活步桩功(太极养生版)

    [点击上图放大] [点击上图放大] [点击上图放大] 武式太极拳桩功,是提高太极功夫必修之功法,分为定步站桩与活步桩功两种.定站桩是利用静态方式来修炼,站桩是静中求动,以静求整,以静培势,以静易身.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