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奇谈之二十七:打杀六贼

猴王摇身一变成了行者,从此踏上了西行取经路。师徒二人刚上路,又遇到了一只老虎。

话说唐僧自出发以来,已经碰到了三只老虎。我们知道,老虎是“心魔”的化身,只是这三个“心魔”各有不同。

第一只老虎吃掉了唐僧两个“道心不坚”的随从;第二只老虎和镇山太保刘伯钦苦斗了半日方被杀死,靠的是勇力和忠孝;第三只老虎则比较悲催,和行者一照面,就“动也不敢动动,却被他照头一棒,就打的脑浆迸万点桃红”。吃人不成,反被行者剥了虎皮,做了衣裳。在已然归正的“心猿”面前,“心魔”自然不战而败,不但不能吃人,反而成了修行者的庇护(衣服)。

作者唯恐我们还不明白,就用了一个更形象的故事告诉我们心魔产生的缘由:六贼。

我们先来看看“六贼”的名字:

那人道:“你是不知,我说与你听: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悟空笑道:“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来挡路。”

这六个倒霉的毛贼是西天路上少见的几个非妖怪的反派角色,只是名字怪怪的,怎么都和人身上的零件相关呢?

眼、耳、鼻、舌、身、意,佛教称为“六根”,与之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佛教称为“六尘”,六根对六尘而产生见、闻、嗅、味、觉、知的分别作用,称为“六识”,如果加上“末那识”、“阿赖耶识”,称为“八识”。
前五根和身体的感觉器官有关,能对各种外界环境刺激产生反应,第六根是将前五根形成“五识”,在内在层面进一步分别,为“第六识”。
第七识末那识也叫“我执”,就是自我意识的产生。众生都因第七识而产生人我的分别,并因此对六识进行取舍,产生喜乐愁苦等种种不同的情感,所以玄奘法师翻译“众生”为“有情”。
第八识阿赖耶识,又叫“藏识”、“种子识”、“心田”,是把前七识都变成一粒一粒的种子,都种到“阿赖耶识”里面,遇到合适的条件(因缘)就会发芽生长从而形成“业”,是众生习性和生死轮回的根本。

虽说阿赖耶识又叫藏识,但是我们千万不能把它等同于普通的“记性”或者“记忆”,因为阿赖耶识远比这个概念大的多,大的不可想象。打个比方说,阿赖耶识就像云服务器,里面储藏着这个宇宙的所有数据,佛教叫“含藏万法”;我们每个人不过是无数个终端之一,我们的思想意识无时无刻地会上传到服务器里,被分门别类地贮藏起来,形成各自的“业”;不过由于第七识的“我执”,每个人都将自己和整个宇宙分割开来,因此不能获得打开所有数据的权限,而只能受到业力的左右,不断生死轮回。

得到这个权限,就可以成佛、成仙、成圣,而获得权限的方法,儒家叫“存心养性”,道家叫“修心炼性”,佛家叫“明心见性”,无非是在心性上做功夫。

凡人用心不正便成贼寇,六识妄动不宁便成六贼,如果再加上他们分别代表的喜、怒、爱、思、欲、忧,则是“七识”。至于第八识,就是自称六贼“主人公”的孙悟空了。

所以修心炼性的第一步,就是打杀六贼。唐僧不识六贼的面目,悟空却知道六贼的来历,所以当唐僧责怪悟空滥杀的时候,悟空说:“师父,我若不打死他,他却要打死你哩。”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打杀六贼,不是消灭六识,不是彻底隔绝感官和关闭思想,而是使它们不要妄动,所以书中写到悟空打杀六贼之后,“剥了他的衣服,夺了他的盘缠”,按说悟空从不贪财,剿灭妖怪后也从没有拿走战利品,这是书中的唯一一次,其实就是提示我们这一点。

六祖慧能在《坛经》里面说很明白: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修行者的六识应当是“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的,而不是“百物不思”。

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去彼取此”,即是“打杀六贼”,“无身”即是“破除我执”。

奈何肉眼凡胎的唐僧,并不能容忍悟空的这种行为,一阵数落,惹得悟空发火,撇下他走了。

观音菩萨早就知道悟空会闹这么一出,所以悟空一出走,观音菩萨就化身为一个老婆婆,给唐僧送来了一领绵布直裰,一顶嵌金花帽,外加一篇定心真言,又叫紧箍儿咒。

孙悟空走而复回,果然中计,穿戴上了这身行头,头上也就有了那一道金箍,从此唐僧就有了制服不安分“心猿”的方法——念紧箍咒。

(0)

相关推荐

  • 【儒道释家】孙悟空打死了六个山贼,这六个人的名字连起来读,发现一个秘密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儒道释家] 孙悟空打死了六个山贼, 这六个人的名字连起来读,发现一个秘密 文/魁哥说历史     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的第一次矛盾大爆发,是在孙悟空打杀了六个 ...

  • 《西游记》里六贼该死么?

    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里,有段孙悟空打死六贼的故事: 师徒们正走多时,忽见路旁唿哨一声,闯出六个人来,各执长枪短剑,利刀强弓,大咤一声道:"那和尚!那里走, ...

  • 西游奇谈(二)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第一主角,应该无可争议,只是为什么偏偏是一只猴子,则莫衷一是. 执着于考证的人,说他是唐朝的一个武将出身的僧人,俗名车奉朝,法号悟空,京兆郡云阳县人,祖上是北魏拓跋氏. ...

  • 西游奇谈之二十:大闹天宫原来闹的是自己

    猴王在花果山立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号,玉帝派托塔天王父子前来讨伐,一番争斗之后,天兵败退.没奈何,玉帝只好二次招安,猴王重上天庭,当上了齐天大圣. 玉帝了解大圣的脾性,专门给他建立 ...

  • 西游奇谈之二十二:给仙佛神圣排个座次

    , 很多人认为,十万天兵天将都拿大圣没有办法,佛祖一出马,猴子就束手被擒,说明<西游记>里面佛祖的本事最大,更有好事者按照能力的高低列出武力值排行榜.可是满天的仙佛神圣真像聚义厅里的一百单 ...

  • 西游奇谈之二十三:为了超出三界,大圣只好分身了

    如果按照禅宗的做派,<西游记>顶多两回就可以结尾了,因为按照六祖慧能所说的:"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只要明心见性就可以了,其它的都属于头上安头,狗尾续貂.按照道家的 ...

  • 西游奇谈之二十四:唐僧就是俗人一个

    说到取经,自然离不了唐僧.这也是这个团队中唯一一个有真实历史背景的角色.我们知道,取经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名号都有寓意,那我们先看看唐僧的一大串头衔: 唐僧,又称唐三藏,俗性陈,名祎,小名江流儿,法名 ...

  • 西游奇谈之二十五:凡仙之分在此一线

    唐僧是一个凡夫俗子,偏偏当上了取经团的团长.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让西天佛祖只认唐僧这张脸呢.不过这也说明了肉身在修行过程中的重要性,虽然要达到修行的最终目标一定要舍弃这个肉身,可是没有了这个肉身, ...

  • 西游奇谈之二十六:千面猴王

    大圣望眼欲穿终于等来了取经人,取下了两界山(五行山)山顶上的金字压帖后,一声响亮,天崩地裂,大圣从山下的石匣中蹦了出来. 大圣脱身五行山,转眼之间,又入了唐僧的伙,正是所谓出彼身即入此身,只是唐僧这个 ...

  • 西游奇谈之二十八:凡马换龙马,值了

    行者不情愿地被戴上了紧箍咒,只好继续西行了.在观音菩萨的"定心真言"的加持下,行者再也不敢轻易撂挑子了. 接下来,取经团队的第三个成员就要出场了.他是最低调的成员,以至于大多数人都 ...

  • 西游奇谈之二十九:你是能,还是熊

    话说唐僧师徒二人带着新入伙的白龙马继续前行.这一日,来到了"观音禅院",寺中有一个二百七十岁的"金池长老".这个超过人类长寿记录的老和尚,如果在道家,也算是&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