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之间,陈果挡得住时间?

陈果的回归三部曲,估计很多人都听说过。怎么说呢?作为一个香港本地导演,他准确的把握住了香港民众对于1997年的真情实感,并且将这种情感逐渐的转化为某种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情绪,最终通过电影准确的表达出来,这一点来说,陈果可以说很擅长了,然而对于浩瀚历史来说,陈果毕竟有其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反射在自己的影片之上,就会产生某种奇妙的反应,通常这种反应就不客观了。但对于一个有着个人烙印的导演来说,客观反倒是不客观的。

《细路祥》是陈果的回归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本片是从一个名叫“细路祥”的小孩子眼中看到回归的景象,并且通过小孩子的困惑以及日常生活为我们展现了香港当时的社会面貌,并从中让观众感悟到某种情绪的蔓延。

细路祥是一个餐馆老板的孩子,他有一个哥哥,但从没有见过面,因为哥哥被妈妈赶了出去,他有一个奶奶,但不愿意出门,他有父母,但父亲酗酒,母亲醉心于麻将。细路祥看上去比一般的小朋友更加的幸福,然而对于他自己来说却是不幸的。因为细路祥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人,且没有一个人可以给他安慰。孩子天真烂漫的时候,却没有人跟他一起玩,这是悲剧的源泉。

细路祥起初只能将这种情感寄托于自己家的菲佣身上,慢慢的,事情有了改观,一个从大陆偷渡过来的小女孩敲开了细路祥的心门。他开始有了一个玩伴了,于是,在送外卖的路上,细路祥再也不孤单了。但是这种好事情没有持续多久,某一天,大陆来的女孩被收容遣送后,接下来的日子里,奶奶去世了,周围的一切都变了,属于细路祥的未来再一次变得暗淡无光。

陈果在本片中表达的观点耐人寻味,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一方面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小孩子的生活,但是从每一个生活的细节中我们不难发现某种情感饱含在里面的,但是对于香港来说,在一个特殊的年份展现这种情感正是这块特殊的地域之上,一群人的集体焦虑。为什么焦虑,因为不了解,为什么不了解,本片没说。

当你想要展现出来某种焦虑的时候,一定是因为对于一件事情进行了比较,比较什么?陈果能比较什么才能拍出来回归三部曲。比较制度,比较生活。但这种比较正确吗?这里要画上一个问号。细路祥原本的生活是简单的,是非常单纯的,但是却没有生气,为什么没有生气,因为细路祥是一个小孩,小孩在这个世界上,在没有成年的时候,是没有任何的选择权的,细路祥想要去送外卖吗?显然不想,但是却拗不过自己的父亲,自己的父亲以及母亲简单一句话就能决定了细路祥的生活“命运”。这显然是他不愿意接受的。

细路祥叛逆吗,一定程度上是的,为什么叛逆,因为他不愿意成为被别人操控的“工具”,于是阿芬来到了他的世界里,阿芬成为了细路祥可以操控的“工具”,这里我是对于两个小孩的纯真友谊没有怀疑的,不过是因为导演的某种寓意在里面,不得不去这样考虑。细路祥和阿芬一起送外卖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有一个玩伴,另一个则是有了一个自己可以说了算的机会,因为他知道,阿芬是没法反抗自己的,相对于父母来说,细路祥是一个小孩子,但相对于阿芬来说,她才是“小孩子”。

然而那种“小孩子”的感觉很快就褪去了,细路祥不愿意这样的场景被打破,于是想要长久的维持下去,然而变数来了,对于阿芬来说,回归则意味着自己有了一个身份,但是对细路祥来说,回归则意味着自己不了解的一个事情的发生,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发生后意味着什么,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这一点没人知道。

细路祥虽然没有想到其中的道理,但是却看到了一个时间节点上的某种现实,阿芬被遣送,自己身边可以依靠的人相继离开,奶奶去世,菲佣走了,回归对于细路祥来说成为了一种难以明说的痛。这是细路祥的感受,同时也是陈果借用这个形象展示出来的所有港人的“痛”。但这真的的是痛吗?评价一件事情总要有所依据,但是谁又能保证,你的依据究竟对不对?这也是没有人能解答的问题,细路祥想要明白某一个问题很难,但是成年人想要明白某一个问题却很简单,然而他们真的愿意去主动找答案?

回归几十年,香港人的某些思潮并没有逐渐的发生转变,反倒是愈演愈烈,这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叛逆的表现,然而人总需要长大,时间总是会让人放下,当岁月流逝几十年后,现有的一切给出的答案,并不会眷顾你的小情绪,一切都会来,变与不变之间,谁也阻挡不了时间。

……

你好,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