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萝卜救下了一位开创川陕根据地的功臣、一位新中国的开国少将
在革命的艰难年代,红军战士们一路转折,很多时候都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因为他们从来不抢掠老百姓的粮食物品。
1934年12月初,红四方面军冲破国民党大军的围攻,来到了秦岭。秦岭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加上正值寒冬腊月,大雪封山,缺衣少食的红军战士们艰难地行进,冻死、饿死的不在少数。
更加不幸的是,自从红四方面军进入秦岭后,遭遇到连日大雪,气温骤降。各指战员们都身穿单衣,脚上穿着草鞋,顶着风雪穿梭在秦岭之中。这样恶劣的环境,不仅是对人身体极限的考验,更是对意志力的考验。
就在这样的大雪纷飞里,扬中行拖着受伤的左脚,艰难地在雪地里向前爬行。
杨中行是安徽六合人,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苏区的时候,他在红29团担任连文书。彷徨镇战斗中,左脚的一根脚骨不幸被子弹打断。部队出发前的那天夜里,他躺在红军医院的蒲草上,伤口疼得死去活来。
半夜醒来的时候,只见医护人员的房间已经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不远处有两个通信兵正牵着一匹骡子在收电话线。杨中行立刻意识到部队要开拔了,便不顾伤痛奋力向前爬过去,一把抓住骡子缰绳。
两个通信兵告诉他:部队已经开拔,因伤员多,担架少,又要翻越秦岭,所以凡是走不动的伤员,都只能留下来由当地群众安置。
杨中行不愿留下来,他死也要跟着部队走,于是死死抓住缰绳不放。两个通信兵无奈,只好将他扶上骡子带走。当晚他在师部门口蜷缩着过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被师政委周纯全发现,周纯全命令机要参谋把驮文件的骡子牵来给杨中行骑。
扬中行骑着骡子上了秦岭,但到了第三天,那位机要参谋跑来把骡子又牵走了,他只好一个人沿着山路慢慢爬行。受伤之后,没有太多的药物治疗,再加上饥饿和寒冷,可能用不了多久,杨中行就会长眠在了秦岭的风雪之中。
幸运的是,杨中行遇到了一个救星,洪学智。
当时洪学智担任的是红29团中机枪连连长职务。洪学智在向另一座山前进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一位战士在雪地里爬行,他的一只脚已经肿得不成样子。
洪学智火了,厉声问道:“这个哪个排的战士?叫排长过来!”
听到洪学智的声音,趴在地上的杨中行抬起头,叫了洪学智一声:“洪连长。。”洪学智把他扶起来,用手擦去满脸的泥雪,认出了杨中行。
洪学智赶紧找来一副担架,又翻遍全身,只找到了一根萝卜,留给了杨中行后,就带着队伍继续出发了。因为重机枪连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保护师部。
茫茫秦岭,绵亘千里,山高路险,就是空手走路也是十分吃力,更别说抬着一副担架。终于,两个抬担架的战士再也支持不住了,倒在了冰天雪地里。
接下来的路,杨中行只能靠自己的一双伤腿和顽强的意志,以及洪学智留下的一根萝卜。杨中行靠着一根萝卜和坚强的意志活了下来,并且赶上了部队。信念,是一种十分强大的力量。
但也从此之后,他的脚落下了残疾,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洪学智和战友们一起,亲切地叫他“杨摆子”
一根萝卜救下了杨中行的命,也救下了更多的人!
1933年春,红四方面军攻占了川北通、南、巴地区,创建了川陕根据地。担任中共川陕省委书记的周纯全想起了那位凭借顽强的革命意志爬过秦岭的杨中行。
于是,周纯全让洪学智将他找来,将他从一名连队文书提拔到少共川陕省委当秘书长,后又任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秘书长、全省没收委员会主任,保管着整个苏区的“钱袋子”。
当时红军的财政主要来源就是靠打土豪和没收地主浮财。红军没收的钱、物都交由没收委员会保管。红军有了钱,便有了粮、枪弹、药品,部队迅速扩充。两年时间,由刚入川时的1.5万余人猛增至8万多人,根据地扩大到4万平方公里,500余万人口。
这其中,杨中行功不可没。他曾多次说:我的半条命,是洪学智给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中行一直在延安留守兵团工作,历任营指导员、团政委、干部科副科长等职务。
解放战争时期,杨中行奉命前往东北,历任吉林军区警备第一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独立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十纵政治部组织部长,47军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务,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杨中行担任志愿军47军政治部副主任,随部队入朝作战;后调任50军政治部主任。回国后,一直在沈阳军区工作。
1955年9月,杨中行被授予少将军衔,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10月26日,杨中行将军在沈阳病逝,享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