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手记丨幸福的标准
文丨杨德振
最近阅读《尚书·洪范》一文,说的是春秋时期周武王向高人箕子请教治国理政之法(俗称“天地之大法”);箕子开出了九大法宝和建议,其中的第九条谈到的就是“如何使民众幸福”的内容,说“民众幸福是治国理政之要务”;那么,当时条件下,衡量民众幸福的标准是什么呢?箕子明确说:“五福”,即寿、富、康宁、攸好德、孝终命。大概意思是:第一条“寿”,活到一定的年龄,你才能享受到各种幸福;第二条“富”,有一定积蓄,满足生活和生存所需;第三条“康宁”,健康安宁,这辈子别遇到什么大灾大难;第四条“攸好德”,要有一定道德追求,遵行公序良俗;第五条“孝终命”,实现高寿并善终。同时在结尾处,箕子还抛出了人生六大不幸之事:“一是早死,二是疾病,三是忧愁,四是贫穷,五是邪恶,六是不壮毅。”读完,令人掩卷长思,值得细细品味。
中国先贤在几千年前就有一套衡量幸福的明确标准,放在今天来考量、评判和套用,依然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在今天的中国,上述“幸福的标准”应该说基本上均已实现和达到了;美中不足的是,有些缺陷和不够“标准”的是第四项的内容“攸好德”,许多人在富足、健康、长寿安宁的大好形势和前提下,忘记了“攸好德”这个重要的一点,致使许多人性的丑恶和陋习出现在生活中,极不和谐,形成刺眼的“反差”,让幸福的“普及率”和“饱和度”大打折扣;一些人甚至在饱食终日、声色犬马、锦衣玉食中得意忘形、乐极生悲、恣意妄为,最终走向自己的反面,沦为“不得善终”的可悲结局,这是一些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欲望过度膨胀、带来物极必反,咎由自取的结果,虽是小概率事件,但不能不说。
“攸好德”,其实也很容易修炼和做到。国家法制法规、社会道德秩序、伦理逻辑和公序良俗已经很全面和细致规范了,人人遵循和照做就行了;可是一些人出于私利和欲壑难填,不仅不攸德、不好德,反而公而然之践踏和破坏各种公德和法规,目空一切,恣意妄为,企图瞒天过海,孤注一掷,结果造成一些人、一些家庭、一些单位出现了不该出现的人生事故和失败案例,使人生下半场的幸福打了“水漂”,到头来,再来追悔,已经太晚了,付出的社会成本和人生代价实在是太高太大了。
我们重温和畅谈几千年前古人订立的“幸福标准”,就是要提醒时下的每一个人,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幸福“秘诀”仍然管用,标准仍然不低,仍值得我们继续秉承和发扬光大,劝告大家不要在幸福的年代和时光里迷失了自己,为“人生六大不幸之事”埋下祸根、种下苦果。
幸福是一种美好的感觉,是一种满足后的理性比较;并非全在物质的无上限富足或财富的无限堆砌上;真正让幸福变得绵长而饱满的是美德的储备和精神的辽阔;我觉得,要实现这个目标,最基本、最简单的便是拥有一颗清白的良心;清白的良心是最温柔的枕头,美德便是其中最可靠的枕芯,它可以载着我们进入到最美好、最幸福的梦乡。
2020年10月3日于广州
☆ 作者简介:杨德振,工商硕士、中国散文作家、广东作家、酒店职业经理人、心智研究专家,已出版八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