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殷VS刘瑜,名校教授PK,谁的教育观对?其实小学课本里就有答案
01
清华大学刘瑜教授最近题为《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的演讲刷屏,演讲中一句“我的女儿正在势不可挡的成为一个普通人”成为了金句。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储殷对演讲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清华教授的孩子已经不是普通人了,“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即便你哪怕不好好学习,最后混退学了,至少也是个高晓松。”
储殷教授劝告道:“有的时候,不要相信一些高级知识分子的心灵鸡汤。他们劝你看开,不是真的让你看开,是让你认命!”
精英劝你看开是不是让你认命?储殷教授的话,引来了各方激烈的讨论。
02
说实话,从前几天储殷和张雪峰的那场辩论开始,笔者几乎要被他圈粉了。
因为同样身为知名教授,他的教育观更接地气,更符合底层家庭的实际,更能引起出身农村的笔者的共鸣。
但纵观刘瑜的演讲全文,发现她说的其实也没有错。
刘瑜自己应该是中产之家,高级知识分子,有一定社会地位,有一定经济基础。
这样家庭的孩子,不用改变命运,因为命运已经挺好,只要不下滑太多,就能够接受。
而储殷则是站在普通百姓甚至底层人士的视角,他们需要通过奋斗去改变命运,实现阶层的向上跃升。
这样的孩子当然不能认命,而是要有一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
03
就像储殷说的那样,清华教授家的孩子就算成为普通人,可能也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普通人。
比如储殷提到的高晓松,从学术成就尤其在科学方面的成就上来说,他比父辈和祖辈差得太远,他真的就是一个普通人。
但“普通”的高晓松,知识面惊人,在现实中混得风生水起。
他在大学里就玩票搞音乐建乐队,一不小心就成了著名的音乐人。
而作为普通农村孩子的笔者,在他那个年龄,刚刚在大学同学那儿见到了吉他是什么样子。
除了在小学学过几首儿歌,中学以后连音乐课都没有上过,甚至家里连录音机都没有。
有时候,看民国一些名人的家庭背景,发现大多数人都家境显赫,就算现在活跃在演艺圈的名人,出身底层的也不太多。
不是普通人群当中缺少基本的才华和潜力,只是他们机会太少。
诚然,精英的孩子也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高晓松,但清华教授家普通的孩子也不普通,这也是肯定的。
至少跟那些真正最普通甚至贫困的家庭的孩子相比,他们具有太多先天方面的优势。
04
其实储殷和刘瑜的教育观哪一个正确,有一个段子就能说明问题:
一个女记者去大山里采访,看见一个小孩正在吃方便面。
记者就对孩子的妈妈说,不要老让孩子吃垃圾食品,不卫生。
孩子的妈妈回答道:没有老让他吃,今天孩子过生日,才给他做的,平时没有机会吃。
女记者说的话是对的,但显然在那位吃方便面的孩子那儿并不恰当。
对于那个孩子来讲,方便面可能并不是垃圾食品,而是营养餐,并不是无奈之下凑合的便饭,而是一年到头难以吃到的美味。
类似的尴尬,在笔者身上也发生过。
大概是上中学的时候,养生气功特别流行,学校上体育课时老师还教。
回到家里,我对身体不好的父亲说,希望他每天坚持练习气功。
父亲说,每天在地里干活,农忙时连吃饭都得赶时间,晚上到家就筋疲力尽了,怎么可能有精力练气功。
我觉得父亲的话非常对,养生是好的,但对几十年前的普通农民来讲,那是奢侈品,明知道好也消费不起。
05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神文”,这篇文章从1957年入选小学语文教材开始,历经50余年仍在其中,这篇课文就是《小马过河》。
课文里面的道理,太深刻。
老牛和松鼠谁说的话对?都对。
但老牛是根据牛的情况说的,最适合牛,松鼠是根据松鼠的情况说的,最适合松鼠。
如果松鼠把老牛的话当成真理,那是找死;如果老牛信了松鼠的话不敢过河,就成了笑话。
所谓甲之熊掌,乙之砒霜。
对别人有益的观点,对你可能有害,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判断。
刘瑜和储殷教授的教育观都没有问题,关键是,你是谁。
明珠絮语,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著有青少年励志图书《为自己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