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物经过10年修复,惊艳世界,专家说:差点就成了一堆废品

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县发现了一座古墓,这座古墓被称为望山1号墓(与近年来发现的望山桥一号墓不同)。它的出土文物并不算多,然而有一件却在刚刚出土后就牵动人心,那就是彩漆木雕小座屏。因为望山一号墓是战国时期的,所以这件小座屏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

年代久远还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它制作精美,极为精致。它长约为51厘米,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面是底座,上面是屏风,通高为15厘米,整个屏风宽为3厘米。也就是说,满打满算,这张屏风的单边面积不过765平方厘米,对于一件家具来说,应该算是小巧得很了。

但在这个方寸之间,却雕刻了51只鸟兽形象,而且每一只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在这51个动物图案之中,有大蟒20条,小蛇17条,蛙2只,鹿、凤、雀各4只,它们既独立存在,又组合起来形成了鸟搏蛇、蛇吞蛙、凤舞、鹿跃等等丰富生动的画面。最让人赞服的是,座屏底下是两条蛇蜿蜒环绕,形成了对称的花结一般,而且晶莹剔透。

这件座屏的主要材质是木质的,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腐朽,最关键的原因是在于上面涂有一层漆。中国对漆的认识和使用很早,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使用了,河姆渡出土朱漆碗就是实物证据之一。到了战国时期,漆器的使用更为娴熟。在这件座屏之上,以黑漆为底,上面还有各种颜色的漆加以绘制。这说明在当时,漆不仅作为一种保护家具的材料,也用来装点,增加生活的情趣。

其实,望山1号墓被发现时,内部已经浸水,这件战国彩漆木雕小座屏已经不知道在积水之中浸泡了多少年。当它被取回放置在湖北省博物馆时,长期都是锁在不见阳光的库房之中。虽然都清楚它的文物价值,但谁也不敢轻易乱动。

不过,这件娇弱的文物,还是在改变了保存环境之后,逐渐发生变化。这让文物专家们心急如焚,最后决定还是要对它进行脱水处理。这件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工作人员陈中行。此时,已经是文物被发现后的第十个年头,即1975年。

要知道,在当时我国文物工作的保护并不算发达,很多保存文物的技术也没有与国外进行交流,一切只能依靠经验摸索。战国彩漆木雕小座屏当时就是湖北省的镇馆之宝,陈中行接到这个任务之后,也是倍感压力。

他小心翼翼地拆分屏风的上下两部分,随之分别对其进行脱水处理。最令他担心的,就是在脱水工作完成之后,由于两部分的变形程度不一致,而无法重新安装。这样一来,整个文物的价值就大打折扣,说它是废品也并不为过。

因此,陈中行重新钻研了大量的业务知识,并与各位专家交流。别看只是一件小小的木器,它却牵动了无数文物工作者的心。时间的漫长超出所有人的想象,经过十年的修复,这件文物终于修复一新。屏风主体和底座拼装自由灵活,毫不费力。陈中行的苦心没有白费,而文博爱好者高悬的一颗心也终于落下。

直到多年之后,屏风在正常条件下展览时,国内著名专家来到湖北省博物馆,依然对陈中行感叹道:你胆子真大啊!连这样精致的木雕小座屏都敢碰!

陈中行只好苦笑道:当时的情况,如果再不处理,就要彻底烂掉了。

如今,这件战国彩漆木雕小座屏仍然是湖北省博物馆的五大珍品之一,并在2001年被64件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它的发现、保存、修复过程,充分展现了新时期文物工作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精湛的业务能力。文物只有在这样一群人手中,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文物只有在这样的盛世,才能绽放出更美的光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