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老师在地摊上发现的苏轼墨宝,经鉴定是真品,现已是镇馆之宝

在吉林省博物馆中,有几十万件馆藏文物,其中在建国六十周年大庆的日子,文博专家和爱好者从书画、青铜器、瓷器、漆器、玉器等种类中挑选出了十件顶级藏品当作镇馆之宝。书画作品一共四件,独领风骚,如果论作者名气最大的,当属苏轼的《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行书卷。

苏轼为人豪放不羁,写的诗词更是以雄浑豪迈而著称。其实,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有的全才,他的诗词自不待说,散文水准也让他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至于说到书法,他还在高手如林的宋朝,名列“宋四家”之一。

苏轼的书法作品,最著名的当属《黄州寒食帖》,它被列为“天下第三行书”,在书法史上的名气极大。其实,吉林博物馆馆藏的《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行书卷诞生于同一时期,也是在苏轼被贬黄州时书写的。论到功底和写作状态,应该是相差无几的。

在这副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苏轼书法的魅力。它不拘小节,更讲究布局谋篇的大胸襟、大气魄。粗看这副作品,十分朴实,但仔细观看,您能从中看到丰富多姿的变化,甚至有人评价,它的每个字,甚至每个笔画,就如同洞庭湖的湖水,看似一样,其实大有乾坤,大有不同。

更为特别的是,您可以在行书挥洒自如的体态中,看到苏轼的狂放的个性。整篇作品,一气呵成,毫无凝滞,绝不拖泥带水,如同大江东去,浩浩荡荡,让人意犹未尽。再加上两篇苏轼自己的诗赋,文章和书法相得益彰,更是令人拍案叫绝,不愧为中国艺术宝藏中的瑰宝。

然而,这副作品,能够历经辗转,成为吉林博物馆的门脸,却是有着种种的机缘巧合。

从这件文物来看,尾部最开始是有元朝人张孔孙的题跋。此后,明朝著名的多位顶级文人、收藏家先后收藏、鉴赏,并留下了提拔,其中包括李东阳、王世懋、王世贞等等大名鼎鼎的人物。在清代乾隆年间,它被征集进入内务府,并且由乾隆盖上了鉴赏章。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行书卷可谓是传承有序,确实是历代文人和收藏家所爱的珍宝。即使是八国联军入侵时期,它也依然被保存起来,并没有散失。直到溥仪退位,并被赶出紫禁城时,它才被携带出京。

溥仪对它也非常喜爱,甚至带着它到了东三省。在抗战胜利之时,伪满洲国也同时灭亡,溥仪仓皇逃走,自顾不暇,哪里还管得了这些珍贵的文物。因此,很多当差的卫兵、仆人纷纷将溥仪的古玩文物瓜分,《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行书卷就是在这个时期流落坊间,下落不明的。

其实,在建国初年,东三省就曾经开展过一次寻找“东北货”的活动,就是为了收集当年溥仪带出故宫的文物。然而,这件文物却一直没有被找到,它的命运,让专家们也揪了一把汗。

但是,在三十多年时间里,文物专家从来没有放弃国它,也没有放弃过任何蛛丝马迹的线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个叫做金意奄的著名书法家向吉林博物馆提供了情报,说是在吉林的中学教师刘刚先生的家中看到过这件真品。

工作人员迅速找到持宝人,从中得知,这件墨宝是刘刚先生同为中学教师的父亲在旧书摊上找到的。当时纯属巧合,也没有将它当作真迹,更没有花多少钱。刘先生当下表示,如果真的是苏轼的墨宝,那属于全中国人的,自己不会占有,愿意献给国家。

经过鉴定,这件文物真的就是苏轼真迹。它历经千年,依然保持着比较完好的状态,再现了文豪当年的艺术功底。吉林省博物馆当下按照规定,给予了刘先生锦旗和物质奖励。提供线索的金意奄先生,也获得了一定金额的奖励。也许,它们远远达不到文物的价值,但相信没有人会计较这些。能够让国宝大放光彩,才是所有热爱文物热爱收藏人的心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