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30教学手记——这些“效果”真的是效果吗?

某地本学期高三期中考试,文学类文本阅读选了何其芳的《老人》,其中第9题的设题是“本文以少年的观察视角呈现老人的生活故事,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这是常规题型。可是,看了一下答案我茫然了:

以少年观察视角呈现老人生活故事,强化了少年、成年与老年之间的距离感;使得山寨与外界、居停与游走构成明显对照;拓展了文本的意蕴空间;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沉思,为表现主旨“生命的严肃与沉着”打下坚实基础。(共6分。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即可)

除了第一点和最后一点与文本有密切关系外,其余两点要么错误,要么虚空无用。

先说,“拓展了文本的意蕴空间”,究竟是什么“意蕴”,用少年的角度呈现叙述故事,怎么就拓展了文本的意蕴了?用成人的视角观察,难道就会减少文本的意蕴吗?第一,答案未说明“少年视角”的特殊性,第二,未指“意蕴”的具体内涵。这样的语言表述,放在任何一篇类似的文本上都可以,并不是阅读的结果。

再说“使得山寨与外界、居停与游走构成明显对照”,这篇散文是表达这种对照的吗?一个少年回忆了三个老人的生活,从中感悟到生命的价值意义,如果提到山寨与外界的内容,也只是在“我”听了武秀才的故事后,引起了对山外的一种猜想,这并不能构成对照,因为,文章并未写山外的内容,只是一笔带过而已。

再说“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沉思,为表现主旨‘生命的严肃与沉着’打下坚实基础”。从少年的视角观察三个人老人,表明不论是老仆还是看门人、武秀才,都有一种“严肃”的生命感,这能否是说为这个主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想,这根本不是什么打下基础,只是一种文本的叙述方式,用另外的视角去写,亦然如故,这样的理解基本没有任何阅读价值。

再说“强化了少年、成年与老年之间的距离感”,作者为什么要强化这个距离感,强化这个距离感与文本表达目的有何种关联,如果说不清楚,这样的“距离感”又有何意义?

这样来拟定答案,越来越觉得实在是无聊之至。

那么,以“少年的视角呈现老人形象”究竟可不可以探讨呢?

我觉得可以,但必须进入文本,结合文本中的具体表达来分析其具体的作用。

比如,写老仆人。“每天早晨他带着一群鸭子出去,到了黄昏他又带着这小队伍回来”,在少年的眼里,老仆人是个鸭子队长,这自然带有一种童话色彩;下面接着写门前的一片菜花与野花,其实也暗含了老仆人美好的品质,这些少年视角观察的人物、景象,让这个老仆人虽然聋、沉默不语,但又不失明亮温暖的一面,这就是“严肃生命”的内涵之一。

再如,写看门人。写他的暴躁,但用孩子的视角观察,写偷他的烟袋,用水枪给他玩闹等等,这使这个脾气不太好的老头带上了活络有趣的故事性,这是用小孩子视角观察表达的效果。

最后,写武秀才。通过少年的视角,写出对武秀才的赞叹,从而引发“我”遐想山外的世界,让思考起了“生命”话题。显然,把丰富了文本的内涵。

因此,我给这个问题的答案是:

第9题答案:

1.用少年特有的敏锐的视角呈现出老仆人带有神秘寂寞感的形象特征,并借景物描写含蓄了赞美了老仆,使表达更富韵味。

2.用少年游戏调皮的角度呈现出看门人的形象,使其暴躁不平和带有了轻松幽默的调子,使文章表达更富有情趣。

3.用少年富有想象力的视角写出武秀才讲述自己故事的生动感,并引发了“我”的遐想,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4.用少年视角写老人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冲突,丰富了对生命的思考内涵,使“严肃对待”生命的主题更深厚。

5.以少年视角的转变,将三个老人的出现依次串联起来。(学生)文章脉络清晰。

现代文阅读考查,需落在“阅读”二字上,不能弄套路、模式,不能用虚空、花哨的东西迷糊学生,把阅读引向记套路,猜答案。2020年全国卷的命题在这方面做了较好的示范,比如,“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并不问有什么效果;“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发简析”,指向清晰,就是考查学生是否能读清楚行文脉络,把具体的脉络说出来即可,不搞那些花花头。

希望命题者能真正从阅读的有效性角度考虑,不要陷在命题的套路里不能自拔!

附:

老人

何其芳

我想起了几个老人。

首先出现在我的记忆里的是外祖母家的一个老仆。我幼时常寄居在外祖母家里。那是个巨大的古宅,在苍色的山岩的脚下。宅后一片竹林,鞭子似的多节的竹根从墙垣间垂下来。下面一个遮满浮萍的废井,已成了青蛙们最好的隐居地方。

我怯惧那僻静而又感到一种吸引,因为在那几乎没有人迹的草径间蝴蝶的彩翅翻飞着,而且有着别处罕见的红色和绿色的蜻蜓。我怎样消磨我的光阴呢?那些锁闭着的院子,那些储藏东西的楼和那宅后,都是很少去的。我常常独自游戏在那堂屋门外的阶前。那是一个长长的阶,有着石栏杆,有着黑漆的木凳。站在那里仰起头来便望见三个高悬着的巨大的匾。在那镂空作龙形的边缘,麻雀找着了理想的家,因此间或会从半空掉下一根枯草,一匹羽毛。

但现在这些都成为我记忆里的那个老仆出现的背景。我看见他拿着一把点燃的香从长阶的左端走过来,跨过那两尺多高的专和小孩的腿为难的门坎走进堂屋去,在所有的神龛前的香炉中插上一炷香,然后虔敬地敲响了那圆圆的碗形的铜罄。一种清越的银样的声音颤抖着,飘散着,最后消夫在这古宅的寂寞里。

他是一个聋子。人们向他说话总是大声嚷着。他的听觉有时也还能抓住几个简单的字音,于是他便微笑了。他自己是几乎不说话的。在厨房里他分得了许多零碎事做,而又独自管理一个为豢养肥猪而设的锅灶。每天早晨他带着一群鸭子出去,到了黄昏他又带着这小队伍回来。他又常常弯着腰在菜地里,我们在席间吃着他手种的菜蔬。并且,当我们走出大门外去散步,我们看见了向日葵高擎着金黄色的大花朵,种着萝卜的莱地里浮着一片淡紫色和白色的小十字花。向日葵花是骄傲的,快乐的;萝卜花却那样谦卑。我曾经多么欢喜那大门外的草地啊,古柏树象一个巨人,蓖麻树张着星鱼形的大叶子,还有那拔着长发的万年青。但现在这些都成为对于那个勤劳的老人唱出的一种合奏的颂歌。

我在寨上。我生长在冰冷的坚硬的石头间。我就在这种情形下间或捉弄寨上那个看门人。

他是一个容易发脾气的老人,下巴长着花白的山羊胡子,脑后垂着一个小发辫。他轮流在各家吃一天饭,或每月到那几家去领几升米,自己炊食。不知由于生性褊急还是人间的贫穷和辛苦使他暴躁,总之他大半是带着怒容坐在寨门前的矮木凳上,嘴里咕噜着,而且用他那长长的烟袋下面铁的部分敲打着石板铺成的街道。那已变成黄色的水竹烟袋就是有时我和他结恨的原因。我趁他不注意的时候常把它藏匿起来,害他到处寻找。

有一次我给自己做一个水枪,可以吸进一大杯水,压出的时候可以射到很远的地方。已记不清这个武器是否触犯了他,总之他告诉了我的祖父。我得到的惩罚是两个凿栗,几句叱责,同时这个武器也被祖父夺去,越过城墙,被掷到岩脚下去了。

他后来常坐在一个特制的木架上,用黄色的稻草和竹麻织着草鞋。最初的出品很拙劣,但渐渐进步了,他就以三个铜元一双的价格卖给出入寨中的轿夫,工匠,或仆人。工作使他显得和气一点了。于是在我的想像里出现了另外一个老人,居住在一条大路旁边的茅草屋里,成天织着草鞋,卖给各种职业的过路人。他一生足迹不出十里,而那些他手织成的草鞋却走了许多地方,遭遇了许多奇事。我什么时候开始写这个“草鞋奇遇记”呢?

黄昏了,我们刚从一次寨脚下的漫游回来。我,我的祖父,和一个间或到我家来玩几天的老人。我们曾穿过那地上散着松针和松球的树林,经过几家农民的茅草屋,经过麦田和开着花的豌豆地,绕着小山走了一个大圈子,才带着疲倦爬上这数十级的蜿蜒石阶,在寨门口坐下来休息。

他正在用宏亮的语声和手势描摹着一匹马。仿佛我们面前就站立着一匹棕黄色的高大的马,举起有长的鬣毛的颈子在萧萧长鸣。他是一个武秀才。我曾从他听到从前武考的情形:如何舞着大刀,如何举起石磴,如何骑在马背上,奔驰着,突然转身来向靶子射出三枝箭。当他说到射箭的时候,总是用力地弯起两手臂来作一手执弓一手拉弦的姿势。

他有着一种不应为老人所有的宏亮的语声,而且那样喜欢地谈着与武艺有关的事物。但我那时是一个孩子,对于他那些叙述仅仅当作故事倾听,并不曾幻想将来要装扮着一个游侠骑士,走到外面世界去。那与白云相接并吞没了落日的远山的那边,到底有着一些什么样的人和事物呢,每当我坐在寨门外凝望的时候,便独自猜想。

最后我看见自己是一个老人了,孤独地,平静地,象一颗冬天的树隐遁在乡间。我和那些谦卑的菜蔬,那些高大的果树,那些开着美丽的花的草木一块儿生活着。常在我手中的是锄头,借着它我亲密地接近泥土。或者我还要在有阳光的檐下养一桶蜜蜂。人生太苦了。让我们在茶里放一点糖吧。在睡眠减少的长长的夜里,在荧荧的油灯下,我迟缓地,详细地回忆着而且写着我自己一生的故事…

但我从沉思里惊醒了。这是一个多么荒唐的梦啊。在成年和老年之间还有着一段很长的距离。我将用什么来填满呢?应该不是梦而是严肃的工作。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祖母家的老仆是本文重点回忆的老人。作者详细叙写自己的童年在外祖母家古老的宅院里孤独而沉默地度过,为老仆的出现作了充分的铺垫。

B.文中对寨上看门人的回忆,突显了与之相关联的“烟袋”“水枪”“草鞋”三个物象,写出其性情由暴躁到平和的变化,并解释了发生变化的原因。

C.武秀才是作者回忆的第三个老人,他在武艺方面知识丰富,讲述故事声音宏亮,描摹年幼的“我”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

D.文章最后作者通过记梦的方式想像自己年老时的生活状态,与前面对三位老人生活的回忆虚实结合,自然、巧妙地表达了“人生太苦”的主题。

8、文中对前三个老人性格和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处理,很注意其间的和谐一致。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本文以少年的观察视角呈现老人的生活故事,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