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一壶浊酒邀明月,多少沧桑话国学
作者:许平
百年国学,沧海桑田;知古鉴今,温故知新;传承发扬,任重道远。国学,先人智慧,中华基因。国人应学,国人必学。国学对于中华文明传承,对于炎黄子孙的文化自信,其作用和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近年来,中央台先后举办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以及《中国谜语大会》等,引起了全国观众的高度关注;《百家讲坛》中《三字经》、《弟子规》的宣讲也引起了国人的轰动。一夜间国学培训班在各地成为热捧,人们甚至将学国学视作一种时尚。
另外,中国在海外办的孔子学院也越来越得到众多的外国人的认可,有越来越多的具有不同信仰的人们喜欢上东方这个古老神秘国度的精神、文化。导致以上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国学热”的出现是不是偶然?当然不是。从国内看,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随着西学东渐,尤其是对外开放以来,西方的思想文化已严重冲击、侵蚀着国人的精神世界,
什么“情人节”“ 愚人节”“感恩节”仿佛成了中国年轻人的节日,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盛行,“三观”尽失、价值观扭曲、道德沦丧等现象层出不穷。
二是:现在的有些人已经忘本了,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祖宗和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的中华道德、精神、信仰,甚至忘记了自己是中国人。
他们对养育其长大的中国感情不深,崇洋媚外,以能移居海外,加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籍为荣,认为那才是他们心中的理想社会和精神家园。
三是:有些国人连起码的道德底线也丧失殆尽,对社会缺乏人性关怀,对他人缺乏仁义、慈悲情怀,甚至对父母也缺乏基本的孝道。
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见困不帮,见死不救;忤逆父母等现象时有发生。
在国际方面,战争此起彼伏,信奉“丛林法则”,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甚嚣尘上。人们渴望和平,希望国际社会回归人文关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另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民族意识更为强烈,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成为对下一代传承和教育的重要指向。
所以“国学热”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国学?
百度.百科讲:国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具体地说: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 “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教化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
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四库全书》将国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
国粹派邓实称:“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中国作为五千多年的文明古国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与我们的传统国学是分不开的,因为中国文化中蕴含着不屈的精神和对自己本源文化的认同与坚守。
我们要了解国学对培育提升国人素养的作用,就有必要先了解国学的基本精神与核心价值。
概括起来,国学基本精神有以下六方面。
“以人为本,以德为体,
以和为贵”的道德人文精神
这是国学的根本精神。孔子讲“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孟子讲“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荀子讲“人最为天下贵”,都是旨在确立道德理性与人文关怀。文化自觉的本质在于道德自觉。
爱国主义精神
北宋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南宋陆游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句,明末清初顾炎武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代中叶林则徐有“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诗句,都体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爱国主义的典范,如战国时期行吟江畔的屈原,汉代出使匈奴、牧羊19年不改气节的苏武,北宋末年抗金名将岳飞,南宋抗元名臣文天祥,明末抗清英雄张煌言,清末反清义士秋瑾,近代抗日英雄杨靖宇、张自忠将军等,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廉洁奉公精神
中国历来有廉洁从政、天下为公的廉政传统。东汉有太守杨震深夜拒贿、敬畏“四知”的故事。
我们的官员,应该牢牢树立“敬畏”意识,一要敬畏天命(客观规律),二要敬畏道德,三要敬畏历史,四要敬畏民心。
诚实守信精神
诚是真实无妄的天道,信守天道之诚即是信。诚信是立身、立业、立国之本。“民无信不立”,是要求政府、官员治国理政必须取信于民,才能得到人民拥护。
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精神
“实事求是”思想源于《汉书》与《论衡》。《汉书·河间献王传》称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王充《论衡·对作篇》自称《论衡》的根本宗旨是“实事疾妄,无诽谤之辞”。
“经世致用”思想源于孔子。《论语》有言:“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说“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都是提倡“经世致用”。
王充提倡“文为世用”,宋儒程颐说“穷经将以致用”,王阳明说“知行合一”,清儒黄宗羲说“经术所以经世”等,都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精神。
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多元和谐精神
儒家的“恕”道最具包容性。“和而不同”既包容又和谐。
《礼记·礼运篇·大同章》郑玄注“是谓大同”句曰:“同犹和也,平也。”则“大同”就是“大和”,即“太和”,即“大公有私、和而不同”的最高和谐境界。
笔者认为,国学其核心价值观在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当前,国学教育有何重要意义呢?
现在兴起的国学热,是开展全民道德教育、干部廉政教育的需要,是为学、为政、为人、为道的精神动力。学习国学,至少有以下六大意义:
明道立德
明道,即天道贵诚,人道贵仁。孔子说,“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荀子说,“王者先仁而后礼”;程颢说,“学者须先识仁”;王阳明论“知行合一”,论“致良知”,提出“良知即天理”,良知即“万物一体之仁”,这都是讲根本之仁道。
关于立德,《周易》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论语》讲“为政以德”;《大学》讲“止于至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都是强调“立德”。
修身齐家
君子修身,目标是正己正人。荀子《修身》篇主张用师法(教育)、礼义(法度)改造人性:“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修身的目标是确立君子“德操”,做到“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夫是之谓德操”。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勤学
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张载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等等,都是激励人们立志勤学的名言警句。
执政为民
《尚书》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春秋时郑国答复子产“不毁乡校”,尊重民意、重视民生。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民富国治;儒家认为政之兴废在民心,坚持以民为本,推行仁政。
为政者的职责是为民兴利除害、谋利计功。官不与民争利,政权才会稳固。
为官之道
儒家的廉政传统主张为政者必须树立廉洁奉公、俭以养廉,防微杜渐、不欺暗室、守廉知耻,虚心纳谏、知人善任等良好政德,诚如王阳明所言,“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知时通变
《周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为政者必须与时俱进,知时通变。古人曰,“君子而时中”“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这也是为政者的基本素质之一。
最后,我简单提一下对学习国学的建议。
我们如何学国学?朱子读书法的基本要求是熟读、精思;黄宗羲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强调学以致用。不要执着于权威的某种固定方法,要因人而异。
但学习国学知识,也有一些基本方法是必须遵循的,即“选读、熟读、精读——由浅入深,由粗到精,循序渐进,由博返约”的方法。
国学,先人智慧,中华基因。国人应学,国人必学。国学对于中华文明传承,对于炎黄子孙的文化自信,其作用和影响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