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PD-1真的都降到3万,企业该怎么办?543家上市药企有泡沫吗?

在第十二届(2020)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启思会)主论坛举办的圆桌对话三 “创新的质量和赛道”中,海通证券首席分析师余文心将这个尖锐的问题抛给嘉和生物首席科学家周新华:“如果PD-1真的都降了,企业该怎么办?”

01 三年后,PD-1的价格会在几万块?
对此,周新华表示首先应该肯定的是PD-1免疫疗法带来的正向效果。而这也正是PD-1靶点之所以如此火热能够吸引一众企业参与其中与的主要原因。如今,中国从事PD-1相关靶点研究的企业超过80家,而在美国这个数量也达到了30-40家。
“嘉和生物是中国第五个开发的,我们想未来PD-1肯定是普药,一样,毫无疑问你必须有,但将来一定是非高价。”周新华如是回答。
“如果是白菜价,未来怎么办?”PD-1的后来者都应该想到了同样的问题,所以适应证之争成为PD-1第二战场。嘉和生物开展的治疗复发和难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适应证临床研究无疑是应对之法。“除此之外,可以和自己的抗体联用,还有小分子抑制剂如PARP抑制剂,以及我们还有6个双靶点在研药物。”
“三年后,PD-1的价格会在几万块?”
余文心继续追问。
“跟全球的K药、O药比肯定低。”周新华隐晦的答道。
拥挤也好,泡沫也罢,对于主流创新药公司都如今必须走出国门,走向海外。参加讨论的五家企业都是其中代表,那么他们在出海过程中遇到最大的挑战跟困难到底是什么呢?
房健民表示荣昌生物虽然早就决定做创新药,但最初并没有想到要在全球做创新药,是在后来“从中国走到了全球,一个新药从中国(的)变成全球(的)”。而这个变化的过程也让荣昌生物遇到很大的挑战,最初没有考虑过的问题接踵而至。房健民表示最初CMC的要求并不是完全按照FDA的要求,之后荣昌生物与FDA沟通交流的过程十分困难。而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团队的管理,技术人才上的交流都十分重要。
洪浩表示作为CDMO企业更多的是与企业客户的合作,这其中诚实互信、过硬的技术、合规都十分重要。特别是面对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时有必要做一些牺牲和忍耐,来去培育市场。
崔霁松表示诺诚健华在海外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90%的团队在国内这使得海外项目受限于人员数目和国际CRO的磨合等现实问题中,另一方面国外临床特别是美国所需的资源和成本都远超国内。
梁果表示由于三叶草生物自身发展速度很快需要进行全球多样性的二三期临床,如何搭建一个有经验的全球化团队是三叶草正在面对的挑战。
02 543家上市药企有泡沫吗?
“现在有了543家上市的公司,这是不是一个泡沫?”余文心继续向五位嘉宾提出了同一个问题。
答案却是惊人的相似:“没有泡沫。”不过,程度不太一样。
崔霁松认为,我觉得不一定是泡沫,给投资人、给大众更多的选择,好公司也会脱颖而出。
洪浩更肯定的说道:“我并不觉得这是泡沫,因为本身股票市场就是给有技术的,有想法的,有计划的人提供一个机会,至于说它这个机会没有成功,尤其新药研发这个领域,不确定性有很多,谁也选不准。发起人没有办法预料自己的事情,投资人也不会每个都看的那么准。”
“绝对不是泡沫”房健民非常肯定。生物技术还是一个上升阶段,连一半都还没到,不说5年、10年,可能20年、30年,还是会不断持续上升的阶段。PD1刚刚是免疫治疗的开始,所以后面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房健民还指出,期中公司肯定是会分化,有的公司会失败,有的公司会很成功,所以这个分化肯定是必然的,所以投资要谨慎,那肯定是的。但是总体来说,肯定是还有巨大的空间可以往前。
梁果的观点略有不同。“应该不是泡沫,但就算有一点点泡泡,也不一定是坏事情。”
“我觉得有点像葡萄酒和香槟一样,有一点泡泡有时候反而更好喝,或者口感更好。但是没有气泡的时候,只要底下这个葡萄酒的质量还是好的,还是对的一个方向。”梁果继续举例道。
03 卡脖子如何突破?
创新和重塑,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先进的产品。“对你们来说,什么是卡脖子需要突破的?”博远资本创始合伙人陈鹏辉在圆桌对话四“十四五产业发展前瞻”中提出了这个问题。

圆桌对话4

君实生物首席质量官王刚表示,虽然近几年国内单抗药物取得了突飞猛进式的发展,但技术的源头还是在国外几大公司,甚至生产所需的许多一次性耗材都依赖国外进口。
这些技术无疑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发展,但在当前错综复杂的世界政治环境和商业背景下,是又是值得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
康辰药业董事长王锡娟表示,虽然小分子创新药国内企业数量多,但对于大分子药物包括耗材方面都依赖国外很可能出现卡脖子的情况。不单单是供应上,她同时指出创新药的研发人才、理念、技术也都面临挑战。如果这些方面能够有更好的突破,相信中国在未来创新药的研发方面会有一个大踏步的进展。
康方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夏瑜则表示除了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上,抗体新药从研发到商业化的是一个多学科的过程,其中一些部分确实就是国际上一两家大公司独大的局面。如果太侧重在License-in而忽略了核心技术的打造,核心平台的建设,到最后有可能出现卡脖子的现象。
新药创新之外,互联网+医疗的创新同样不可忽视。在圆桌讨论的最后,陈鹏辉请嘉宾分享如何看待互联网+医疗这个赛道对于重塑中国医疗格局的作用。
对此,丁香园创始人、董事长李天天表示互联网医疗既有互联网的属性,也有医疗的属性。而在其中,用户心智是和流量等量齐观同样重要的事情,因为医疗健康和别的行业不一样比拼的是信任。这个信任就是去影响用户的决策心智和情绪的模式。因此,他认为互联网医疗行业需要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去做上游的苦活脏活累活,把这些活去做了,认真打造心智。精耕细作,短期有信心,长期有耐心,而不是通过资本和技术的力量短期内去扫荡。
维我软件中国区总经理王云则表示关于互联网医疗,因为维我是一家做B端软件产品的公司,相比大市场其中涉及更多是一些细分市场。今后通过打通C端互联网公司能够在服务还制药公司、CRO的同时服务好医生患者,从而在数据上形成一个更好的闭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