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夫专栏◎散文:​羌 村

著名作家厚夫授权       专栏

羌 村

文/厚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稍有一点中国古典文学基础的人,估计不会对这首诗陌生。它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著名诗篇《月夜》。后人称“诗圣”“诗史”的杜甫,他和唐代另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被合称“李杜”。杜甫的诗歌具有广泛的人民性、锐利的批判性,为中国文学宝库留下了诸多辉煌的诗篇,至今仍为后人所敬诵。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曾挈妇将雏,颠沛流离,北上来到陕北鄜州(今富县)的羌村避难,在陕北高原上留下了诸多行迹。他不仅吟写出了如《羌村三首》《北征》《玉华宫》等著名诗篇,也给陕北这块饱经战火蹂躏的苍凉高原留下了丰富的史迹与传说,滋育着这里的人文景观。

杜甫到陕北,是公元756年8月的事情。公元755年11月发生的“安史之乱”,是中国古代气魄最大的王朝唐朝由盛转衰的分界线,唐王朝由“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高度繁荣,跌得一下子一蹶不振了。代表唐代文学最高水平的诗歌,其主流也一转盛世的那种浪漫主义色彩,走向现实主义的道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和辗转流徙逃难的百姓一样,一起扶老携幼奔波在陕北的黄尘小道上。这是杜甫在思想感情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他的诗歌更加关注劳动人民的饥苦生活,关注国家的安危命运。

公元756年春,潼关陷入安禄山、史思明叛军的铁蹄之下。6月,唐玄宗仓皇逃出长安城,奔往西蜀,在兴平县马嵬坡,士卒兵变,杀死了误国奸相杨国忠,胁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7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甘肃灵武。其时,诗人杜甫自奉先(今陕西蒲城),携家北上白水。白水沦陷,他又和家人辗转经宜君玉华宫来到鄜州,先在距县城不远的同家洼小住了几天,又把家安顿在羌村。不久,他得知太子李亨即位的消息,强烈的爱国热情促使他冒着生命危险,为国赴难,投奔灵武,报效朝廷。他先到延州(今延安),打算出芦子关再转向灵武。没想到离延州不久,他就被叛军捉俘,押送到当时已经沦陷的长安。直到次年4月,他才冒险出逃,5月抵达凤翔肃宗行所。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闰8月,杜甫在凤翔左拾遗任上,因得罪了肃宗,而被放还鄜州省亲。因此,羌村是杜甫在陕北的主要居所。

为了更好地研究杜甫,了解当地的人文景观,我在1996年清明前夕,从延安出发南下寻访了当年的“鄜州羌村”。早晨八点半从延安乘火车,经过两个小时的短暂旅行,便到达富县火车站。自1991年西延铁路开通以来,陕北的交通状况大为改善。杜甫老先生当年来陕北避难,主要是因为陕北的环境闭塞,是个战乱避难的好去处。而时序走过一千多年之后,中国已经迈上现代化进程的路子,到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连陕北,公路网也像蛛丝一样密集,邮电通信普遍采用光缆程控自动交换的方式,已经与国际国内联网。尤其是陕北北部世界第八大煤田神府煤田和世界级石油、天然气田的开发,大大加速了陕北的现代化进程。沿铁路一线,到处可以看到生机勃勃的新景象。

富县这块地方,秦代属雕阴县管辖;西汉在西部设直路县,东汉撤销;魏晋时期,这里居住着匈奴等族,没有设县;东晋时,前秦苻坚在境内设长城县,西魏废帝改称三川县;隋时分北部增设洛交县。它在唐代才设鄜州建置,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才废除鄜州设立鄜县。1964年9月,因“鄜”字生僻,始改成今天这个“富”县的。羌村在富县西北30里的地方,现名大申号村。因为清末有人在村里开了酒坊,店铺字号叫“大申号”,店铺的生意红火,名气也大了,远近百姓都顺口喊羌村叫“大申号”了。后来,酒坊没有了,而这个古怪的村名却沿用下来。至于说村子古名羌村,估计是在唐以前这个地方集中居住少数民族,久而久之,人们叫出的。其实,在古代,陕北的各个角落里都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最多的是匈奴人、鲜卑人,其次是党项人,等等。早在南北朝时期,曾经昙花一现般称雄西北的大夏国国王赫连勃勃,就是陕北籍的匈奴人;再譬如,唐以后的北宋时期,曾经与北宋、辽构成三足鼎立之势的西夏王朝的皇帝李元昊也是个陕北籍的党项人,他的祖先由于勤王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唐王朝封地封到陕北横山一带。

车出富县县城,西行20余里到岔口乡,大申号村就是属于这个乡所辖。从这里离开沙石铺就的公路,进入采铜川,入川不远,小路左边立一巨石,上刻“少陵旧游”四个大字,题款是明朝中丞王邦俊题书。王邦俊是鄜州当地人,明万历年间进士。他的学问想必是得到“诗圣”杜甫的点化,他游杜甫故里羌村似乎有些朝觐的味道。再行三四里,登上川东侧的一面高坡,就到了曾经在陕北南部香火旺盛的天宁寺的遗址。这个当年红极一时的古刹已毁坏,留下一片残垣断瓦,上面是茂密的蒿草,瓦砾和草丛之间还歪歪地躺着几通石碑,上面的字迹有些漫漶,不好辨认。其中最大的一块,是明朝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的《重修天宁寺碑记》。上面刻记着:“天宁寺者,古梵刹基也,在州治之西三十里羌村,即有唐诗人杜子美流寓之地。”清道光《鄜州志》上载有鄜州知州谭璁访羌村的一首诗,其诗句云:“依山聚数家,瞰水屹一寺。佛面黯无光,神龛亦有位。曰唐左拾遗,怵然发欷歔。”由此可见,清朝时期天宁寺里还供奉着杜甫的牌位。

站在天宁寺遗址北望,约100米左右的对面,在一个向阳的比较平缓的山坡上,懒懒地散落着一些人家,形成一个松散的村落,这就是大申号村。这一带的地形,正如明朝成化七年《重修天宁寺碑记》中所记述的:“背丘面陵,目高眺远,北有凤凰山之横,南则长流之湛碧,东有将军山之高耸,西则虎头山之蹲峙。烟景绕缭,林木丛茂,真佳境也。”陕北南部,尤其是富县、黄陵、黄龙、宜川、宜君一带,它们是陕北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的结合部,地势相对平缓,沟宽山缓,完全没有北部山区因严重的水土流失而形成的张牙舞爪般的山形地貌。这一带树木茂盛,气候适宜,尤其适合于柿树、核桃树、梨树的生长。由于植被保护相当完整,故而这一带的河流往往清澈见底,一般的小河里随处可以见到鱼、虾、河蟹之类的水生动物。因此,古人的记载没有丝毫的夸张之意。从地势上看,大申号村周围山势陡峭,河谷里唯有这面阳坡是建村的最佳位置了。可以肯定,今天的大申号,就是古代的羌村了。

去时正是清明前夕,陕北高原的村落里到处是一簇簇、一团团白的、粉的、紫的桃花、梨花和杜梨花。大申号村也是一样,完全处在参天花季的包围之中了。那白的像团云,那粉的似朝霞,那紫的如彩锦,一心一意地装扮着这个古朴而宁静的小山村。你竟会想,想不到陕北还有这样的世外桃源,怪不得杜甫老先生也不远千里来此安家了。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也莫过于此吧!

步下高坡,走进大申号村,这里只有二三十户人家,有窑洞,也有砖房。窑洞一般是土窑,看似古拙,其实很结实,也很实用,冬暖夏凉,这叫因地取材、因地制宜。房子大都是朝一面斜的歇山式,亦叫半斜式,它主要兼顾了保暖和防雨的双重功能。新房和旧房掺杂在一起,错落而有致。不过,新建的房子从样式和审美观上要好看多了。一家一个小院落,院墙有的用黏土夯成的,有的用篱笆扎就的,但都高不及人。杜甫诗句里“邻人满墙头”,恐怕是指这样的矮墙了。这个村子和我们陕北常见的村落没有什么区别,村间的道路是土路,不甚干净,路面上还散落些牛羊的粪便。村子里也有鸡鸣狗吠的吵杂声,不过这种声音给久居城市的人带来的是一种天籁般的享受,正如陶渊明诗句中所描写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那样。乡村文化是温馨的梦乡,恬静而平和,古朴而又不失温暖。难怪中国古代那些长期羁旅在外的文人,一提及乡村,顿时就泪水涟涟了。

大申号村里,现有的人家大都是闹饥荒时从外地逃难来的,其中山东、四川、河南等地为多,年代也久,最老的住户也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了。陕北以前有个说法,叫“滚老南山”,意思是南下到甘泉、富县一带逃荒去,因为这里相对来说地广人稀。想不到,羌村是古今避难逃荒的地方。

大申号村里算作正宗的土著,已经找不到了。我找到一些老人,试图询问他们从祖辈那里知道的杜甫在村子里的事情。许多人纷纷摇头,不作答。也有一位老人竟然理解成“豆腐,这里的豆腐不错”,令人啼笑皆非。我又找了几个年轻人,他们大都受过中学教育,他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知道杜甫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但再问他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最后问到“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时,他们竟面面相觑了。这也难为他们了,他们是一千多年前移民们的后裔,他们要忙碌劳作,要维持一年四季的生存,没有必要知道更多的东西。我告诉他们,杜甫一千多年前就在这个小山村里住过一段时间,我方才吟出的那些诗句就是他当年在这里写的。连杜甫也不知道的人们,当然也不会说清楚杜甫在什么方位居住了。反正,就在这个村子里。如果要说指一个相当具体的位置,我倒怀疑是后人的附会了。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人口的流动性相当大,杜甫一家只住了两个年头,便又回长安了。况且土木结构的房屋能否抵御千年风雨的侵袭,这还是个问题。怪不得当年的谭璁在经过一番考证后,也吟出了“苍茫问古窟,父老不知处”的感慨啊!

杜甫曾经两次来羌村。第一次是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五月,他自奉先(今陕北蒲城)携家北上白水。白水沦陷,又来到鄜州,先在距县城不远的同家洼住了几天,接着就把家安顿在这个羌村。至于杜甫当年为何独独带着家小到陕北来避难,又为何偏偏瞅中了县城以西30里的羌村,史书上记载不多,无从考证。杜甫是杜审言的孙子,杜闲的儿子。杜审言在唐朝曾是一代名臣,杜闲也作过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今陕西乾县)之类的官。杜甫本人由河南洛阳来到京都长安后,在近十年的空闲生活中,前六七年都是“旅食京华”,过着“卖药都市,寄食朋友”的生活,住址不定。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杜甫献《三大礼赋》,在大明宫得到唐玄宗的召见。事后,玄宗又叫他在集贤院待制,又叫宰相在中书堂对他面试,“送隶有司,参列选序”,得到一个候选官员的资格,才设法把两地分居的妻和子从河南偃师接来,在长安南郊靠着终南山的杜陵住下来。杜甫在《曲江三章》里曾有“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的诗句,就是对当时生活的写照。但是好景不长,天宝十三年的秋天,秋雨连绵,六旬不止,长安米价暴涨,杜甫一家在杜陵生活不下去,只好搬家到奉天县,他在《桥陵诗三十韵》中有“轲辞下杜,飘飖陵浊泾”,“荒岁儿女瘦,暮途涕泗零”。在长安他谋到了一个看管兵器的小官,决定上任前,回奉先探望妻儿老小。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夜,他从长安出发,一路上他把十年来困居长安、“万事益酸辛”的生活细细地回忆了一遍。他思绪绵绵,感愤很多,诗情滚滚,奔涌笔端,写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标志着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水平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种社会的直接对应已经是他对“安史之乱”的敏感预言了。他忧心忡忡,“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纵有一副赤心忠肠,也得不到朝廷的半点回音。唐玄宗和他的朝廷沉醉在声色犬马的骄逸奢华的生活中,谁还想到渔阳鼙鼓已经动地而来呢?于是,安禄山、史思明的反叛,使朝廷没有一点招架之力,繁荣的大唐盛世宛若纸扎的幌子哗啦啦地往下败。叛军攻陷潼关后,关中立即暴露在他们的铁蹄之下,唐玄宗仓皇出逃,老百姓也纷纷逃难。想必杜甫也是由于朋友的帮助,抑或由某人的介绍,才逃难到陕北鄜州,当然也不排除是冲着天宁寺来的。他在山东、河南、陕北兴游期间,结识了众多僧侣,这些事实有诗为证。唐代是个兴佛的朝代,人们以信佛为时尚。陕北的宜君县有个唐太宗时期的行宫,叫玉华宫,它距鄜州的羌村还有180里路,当年玄奘曾在那里主持翻译过印度带回的佛经,至今仍为遗址保存。而且,杜甫还在陕北的路上去过玉华宫,有诗《玉华宫》行世。当然,关于杜甫来陕北的原因,我们还可以进行更为合理的推测。

把家安顿在环境相对稳定的羌村,杜甫听说太子李亨在甘肃灵武即位的消息,强烈的爱国热情促使他冒着生命危险,为国赴难,他只身离家,投奔太子李亨去了。他经甘泉的道镇走到延安,在今天延安市七里铺的石崖下合衣躺一宿。于是,这里经过杜甫的点化,成为一处名胜古迹了。清人宫尔铎文集《思无邪斋文存》卷一中,收了一篇《延安十邑试馆创立杜公祠碑记》的文章,上有“延安之南有川焉,出牡丹山下,逶迤幽邃。相传唐时杜少陵避难游此,此川遂附会以传……宋范文正公镇延安,手书川名勒石,后为采石者铲去。道光粤西陈君炳琳令肤施,始就山崖凿石室祀公,复改书‘少陵川’三字,补镌于壁”。

自宋代起,延安就有纪念杜甫的石刻了。今天在延安城南七里铺的杜甫川口仍完整地保存着杜公祠,作为旅游景点向游人开放。杜公祠在一石崖下,面西坐东,祠的正门保存着一个镶嵌的石匾,上刻“唐左拾遗杜公祠”,门两侧有一副石刻对联:“清辉近接鄜州月,壮策长雄芦子关。”是清代道光年间县令陈炳琳撰书的,颇有些气势。进了门,有一个小院落,上七级阶,就是杜公祠的正殿了。殿堂3间,宽约8米,深约5米,建筑结构极为特殊,由半凿石为洞,外半又是砖瓦木棂建成,风格十分别致。殿内所有楹联匾额,全是在洞中石壁上刻成的。洞内石龛上方,刻有“北征遗范”四个大字,两侧有楹联两副。其一:“忠不忘君,稷契深怀寄诗史;清堪励俗,鄜延旅寓法臣身。”其二:“千载清风兴顽儒,一朝诗圣萃□□。”后面两字被人铲去了。石龛中原供有的杜甫像,已荡然无存。洞中顶部雕有花纹、图案,似是阴阳八卦图。杜公祠北侧的石壁上,刻有“少陵川”三个大字。落款小字比较模糊,是“道光知肤施县事西粤陈炳琳重立并书”。想必,现在保存完好的杜公祠是清代所建的了。

杜甫在延安期间,曾到过万花山,然后北上安塞出芦子关再转向灵武。当经过芦子关的时候,他按捺不住自己的报国热情,写下了著名的《塞芦子》,诗中有:“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他主张迅速扼守芦子关,防止叛军西犯,表现出对国事的深切关注。没想到出了芦子关不久,杜甫就被叛军俘捉,押送到当时已经沦陷的长安。

杜甫春日潜行长安曲江,见行宫紧闭,游人稀少。对照昔日繁荣,他在《哀江头》里写下“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的诗句,暗示君妃们昔日的荒淫无度种下今日国破家亡的祸根。在这个固守长安的时期,他还蘸着血泪写成《春望》这首著名诗篇。诗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著名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也是杜甫闲居长安时,对鄜州家人深切怀念而作。

直到次年4月,杜甫乘叛军不备,冒着生命危险从长安西面金光门只身逃出,投奔在西府凤翔行所的唐肃宗(即太子李亨),5月方才到达。当时叛军气焰十分嚣张,咸阳附近的陈陶斜、青坂之败还造成了“四万义军同日死”的惨剧。在民族命运攸关的时刻,杜甫不苟且偷生,而是积极地投身这场关乎民族命运的斗争中去。他靠着夏天长起的草掩护自己,“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这事迹是多么感人啊!

杜甫第二次来羌村,是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闰八月,他刚刚在唐肃宗殿前做了两三个月的左拾遗官。“左拾遗”是个谏官的职任名称,可以直接向皇帝谏忠言。为营救一个受冤屈的大臣,杜甫不顾生死上疏,得罪了肃宗,而被放还鄜州省亲。他在凤翔任上,曾“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可见他是多么惦念寄居在陕北羌村的亲人。一个凄风苦雨的秋晨,他踏上探亲的路途,一路所见,人烟稀少,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晚霞染天,柴门雀噪,乱世重逢,惊定拭泪,诗人终于回到羌村亲人的身边。他把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写入著名诗篇《羌村三首》里。

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诗人把妻子在重逢时百感交集、恍如隔世的神态,描绘得细腻入微、感人肺腑,读之无不眼眶泛湿。

杜甫回家住了一些日子。对志向与抱负不得伸展的无可奈何,他感到无比焦虑。于是有其二: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然而,还是热情、厚道的陕北父老给他苦闷的生活带来了乐趣。诗人把家安置在羌村两年,全靠乡邻的热心照顾,妻子才平安度日,杜甫打心底里感激这里的父老。当乡亲们得知他回来后,纷纷携上自己家的特产看望诗人的时候,杜甫更是激动了。于是亦有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明末清初杰出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点评《羌村三首》时说:“第一首,初归;第二首,既归;第三首,归之明日。”此话很有道理。

杜甫这次回羌村探亲,还结合自己掌握的资料写成了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合称为“五古双璧”的《北征》。他把我国文学史上自《诗经》以来不断发展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推向新的高度。

其时,杜甫人在羌村,仍心系朝廷,恍惚如梦语。人读《北征》,顿时悲感横生,涕泪交下。就在这一年的10月,长安收复。11月,杜甫阖家怀着依依不舍的深情,告别了陕北,也告别了栖家一年半的羌村。《鄜州志》上说,富县南七里处有“太回岭”,是“杜甫挈家南归时,回车瞻望,久之乃去,故名”。可见诗人对这一小山村的深厚感情。

其实,等待杜甫后半生的并不是良辰美景。杜甫回到长安后,又以左拾遗官职上班了,每天早晨五鼓时分在庄严肃穆的大明宫中随班朝见皇帝。“麒麟不动炉烟上,孔雀徐开扇影还”,正是当时朝会雍容华贵的写照。左拾遗属门下省,杜甫曾在大明宫里的门下省值过一段时间夜班。他又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是一个主管华州(今陕西华县)祭祀、礼乐和教育等方面的地方小官。公元759年夏天,安史之乱仍在继续,关辅大旱,灾荒严重。杜甫在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备受当权者的排挤,他决然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之职。

杜甫一生有三次辞官: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授河西尉不拜;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朝廷召为京兆功曹不至;永泰元年(公元765年)辞去严武幕府。这三次弃官中,华州一次是最有决定意义的。政治上的不得志,给杜甫带来了更多深入人民生活的机会。他从洛阳探亲返回华州的途中,兵荒马乱,满目疮痍,他对民生疾苦了解更多了。诗人把自己看到、听到的一切,连同自己经历过人民苦难的悲剧,以深沉悲壮的感情、沉郁顿挫的风格,熔铸成一组辉煌的诗篇。这就是著名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垂死别》《无家别》。后人称之为“三吏”“三别”。这组“诗史”,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现实主义高峰。

从此,诗人杜甫离开了政治斗争的旋涡,离别了京都长安,“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挈家背井,又开始了他漂泊无际的人生之旅。

羌村这个偏僻的小山村,由于大诗人杜甫曾流寓于此,由于它曾给诗人疲惫的心灵以慰藉,所以获得很大的名气,招引了不少来访者。在道光《鄜州志》上,有这样的记载:“羌村杜拾遗宅,川西北三十里采铜川,唐天宝十四年(注:当是至德元年之误)避乱挈家于此,有杜公窑,石壁上题句云:‘长天夜散千山月,远水霞收万里云。’是拾遗旧迹,壁间后人题咏甚多,土人苦有司骚扰,湮之。”可见,到羌村访古之人还是络绎不绝。1941年,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曾访问过属于陕甘宁边区管辖的羌村,留下了《鄜州即景·杜工部遗居羌村》一诗,云:

沧桑洛水毁鄜城,沟洫于今尚纵横。

落落诗魂千古在,我来何处访羌村?

行前,听说在富县城南70多里的吉子现乡有一处摩崖石刻,上镌与杜甫有关的诗文。于是,我挥手告别这个依然宁静古朴的小乡村,赶往那里。

在崎岖的山路上爬行了好几个小时后,汽车才赶到吉子现乡。吉子现乡的所在地是山川驿(又称三川驿)。因华池水、黑源水及洛水三川交汇,故名。山川驿是古长安到北长城之间的一处较大的驿城,颇有名气。东晋时,前秦苻坚在此设立长城县,西魏改名三川县。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降为三川镇,并入洛交县。《鄜州志》载:“三川旧城,在州南六十里。”在古代,这里是陕北的大路要冲,南来北往的人都要经过此地。现在当年的驿路已废,成为人迹罕至的深山沟了。不过,当年的驿城残迹犹存,紧靠驿城的一座山头上,还矗立着高高的烽火台,让人联想到古代战争狼烟。山川驿三水相交,汇入洛阳。其中葫芦河是很有名的,它是洛水的一条重要支流,从甘肃境内流过。

石刻在葫芦河畔的不是太高的石崖上,与山川驿隔河相望。因为在背阴的山崖上,石质很差,像是片页岩石,石刻里不断往外渗水,刮去石头的青苔,还可以辨出一些字迹。“……千山月,……万里云”是两行并列竖排的字,上半各4字,因石质断裂,已全然不见,而下面6个字却十分清晰,字不大,方约半尺。左下方似有题记或落款的小字,也风化脱落了。其左方,有“拾遗墨草”4个大字,落款是“朝嘉靖丙申……”的字样。另外还有几首残缺不全的诗刻,都是吟咏杜甫遗迹的,字迹大多不可辨认。据说此处原有杜甫堂,石刻原先都在室内,后来因年久失修而坍塌,石刻才残破成这个样子。

1980年前后,山东大学《杜甫全集》校注组的成员在著名杜甫研究专家萧涤非教授的带领下,曾到过陕北富县的羌村和三川驿寻访过杜甫的遗踪。他们根据实地考察的结果,认为“长天夜散千山月,远水遥收万里云”不是杜甫所作。因为诗句之意露而浅薄,流于板滞,全无唐人气象。像是明代专学杜甫“百年”“万里”之类以虚浮为壮丽腔调之人所为,实际上与杜诗风格上迥然相异。更重要的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的诗歌几乎全是五言。这里突然出现七言对句,更属不伦不类,显然是明人伪托。分析还说,清代学者知道这两句诗的人不少,一见即知真伪,故弃之不论。直到1957年,《陕西日报》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到了这两句诗,亦未引起任何反响。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而言,仔细地考辨、订正三川驿石崖上这两句“杜诗”是很有必要的。从后人专学杜甫之诗的心态上,我们可以理解到杜甫在民众之中的位置是如何的根深叶茂,这就不足为奇了。

杜甫来陕北和返回长安都经过三川驿,他给这里留下一首《三川观水涨》的诗歌,可算是对这里的文化投资了。杜甫在诗中所描绘的暴雨过后的洪水滔天之景象,其实是研究陕北水土流失的一份珍贵资料,这也是杜甫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陕北的又一大贡献了。时至今日,陕北高原的绿化仍不是很理想,洪水猛兽撕裂着高原的肌体。我们既愧对祖先,又无脸向我们的后人交代。唯有加紧努力,改造河山,才是正道!

告别了羌村和三川驿,我来到富县县城,这是唐初时大将尉迟恭驻守的防地,已到了万家灯火的时光,我只好投宿旅店。富县这些年的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搞得不错,楼房鳞次栉比,街道宽敞平坦。县城里人们的夜生活也相当丰富,卡拉OK厅、舞厅、录像厅、餐馆一家接一家。

我站在旅馆的阳台上眺望,产生许多联想:如果杜甫有幸再回一趟陕北,看到鄜州这般可喜的变化,该会有怎样一番感慨呢?

《走过陕北》是有关陕北人文、历史的散文随笔集,在这本对陕北具有典型意义的故迹寻访并与之倾心对话的散文集中,作者以现代人的眼光,对陕北有代表意义的地域或文物触景生情,讲述历史,倾诉情怀,用睿智的思考与优美的文字加以记录,被誉为“黄土地上的壮丽诗篇,人文赤子的深情恋歌”。

厚夫本名梁向阳,陕西延川人,系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路遥传》《当代散文流变研究》《心灵的边际》《边缘的批评》《行走的风景》等多部著作,曾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表彰奖、柳青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多项荣誉。

微风轩主编   微信号

赞是一种鼓励 |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本栏目广告投放热线:15592025920

(0)

相关推荐

  • 写“家书抵万金”时杜甫的家到底在哪里

    文:聂传安 在网上看到一个标题:<现在的教育就是一群不读书的老师在拼命教人读书>,不觉哑然. 我没点开内容看,但我也知道这看似苛刻绝对的文字既是对老师的一些不满,也是一种希望. 身为师者, ...

  • 杜甫年谱简编(15 )至德二载(757年) 四十六岁

    从以上的诗题摘要中已经能看出杜甫今年的行踪了,他今年继续被叛军困在长安,四月从长安逃出来,跑到肃宗所在的地方陕西凤翔,授左拾遗.大约当了四个月,九月回鄜州省亲.可能是在十一月回到长安,这时候长安已经被 ...

  • 杜甫的思想 现实主义创作

    肖旭 杜甫(7 1 2-7 7 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世代为官的家庭.但在杜甫的一生中,社会矛盾的巨流却把他卷入生活的底层,使他接触到动乱的现实和苦难的人民,终于把他磨练成我国封建社会中最 ...

  • 自驾陕北,途经延安第一大县,意外发现它竟就是唐诗中的“鄜州”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这首思念妻儿的唐诗<月夜>里提到了两个地名--鄜州和长安. 长安是西安,鄜州,你知道它是今天的哪里吗?竟 ...

  • 厚夫专栏◎散文:千古范仲淹

    著名作家厚夫授权       专栏 千古范仲淹 精品文化是大浪淘沙后澄出的金子,时间愈长光泽愈亮:精品文化也是一种经年佳酿,岁月愈久酒香愈醇.翻开泛黄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注目那一首首唐诗.一阕阕宋词时, ...

  • 厚夫专栏◎散文:大风中的西夏王陵

    著名作家厚夫授权       专栏 大风中的西夏王陵 风就是这样魔幻一般在广袤的戈壁滩上展开-- 刚游沙湖时,风和日丽,可转倏间天色就暗了下来,它设计着一种意蕴深刻的风景,等待着要去贺兰山脚游览西夏王 ...

  • 厚夫专栏◎散文:过金锁关

    著名作家厚夫授权       专栏 过金锁关 一 从西安沿210国道北行陕北,穿铜川市区:再北行,进入一个渐行渐窄的峡谷地带.这里仿佛上帝的巨手在巉岩中硬抠出的一条缝儿,窄窄的.细细的只留出一条公路的 ...

  • 厚夫专栏◎散文:芦关访古

    著名作家厚夫授权       专栏 芦关访古 文/厚夫 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 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以<塞芦子>为题作诗,表示忧国忧民.报效国家的决心." ...

  • 厚夫专栏◎散文:杨家城记

    著名作家厚夫授权       专栏 杨家城记 文/厚夫 杨家将为中国老百姓传颂,已经有近千年的时间了.在我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很少有像杨家将那样,被民间热烈地赞颂和深切地同情.有关杨家将的故事,从最初 ...

  • 厚夫专栏◎散文:玉华清凉

    著名作家厚夫授权       专栏 玉华清凉 文/厚夫 拂起一缕又一缕轻雾,拨过一重又一重松涛,我在跳跃的山路间找寻你散佚千年的古意--玉华宫. 没想到,我的所想便是我的失望,我的失望激发了我的渴望. ...

  • 厚夫专栏◎散文:万花魂

    著名作家厚夫授权       专栏 万花魂 文/厚夫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 ...

  • 厚夫专栏◎散文:赫连勃勃墓考辨

    著名作家厚夫授权       专栏 赫连勃勃墓考辨 文/厚夫 早就听民间传说陕北延川县的稍道河乡有个赫连勃勃墓,我始终半信半疑. 赫连勃勃是东晋十六国群雄并立时期的一代枭雄,他可算得上是陕北高原上崛起 ...

  • 厚夫专栏◎散文:统万城寻踪

    著名作家厚夫授权       专栏 统万城寻踪 文/厚夫 唐代诗人陈祐有首<无定河>: 无定河边暮角声, 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余里, 一夕秋风白发生. 在陕北高原的无定河流域,到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