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生们意外发现的瓷器,铭文独特,造型精美更让人惊为天物

1970年12月的一天,内蒙古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们被安排在呼和浩特市白塔村丰州城遗址参加劳动。在当时他们并没有任何考古任务,但机缘巧合的情况下,他们竟然发现了两处窖藏。这两处窖藏都是用带铁釜的黑釉瓮储存的,谁也没有想到,被发现的文物竟然如此重要。

当这两个黑釉瓮被打开时,里面一共藏着6件瓷器,其中包括香炉1件、镂空高座双螭手耳瓶1对、缠枝牡丹纹瓶1对、缠枝莲纺瓶1件。经过研究比对,这些都是元代窖藏,瓷器也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制作技术。尤其是那只香炉,更是让人惊为天物。

这件香炉高为 42.7厘米,口径为25.5厘米。它是直口,两侧有一对直耳,颈部则分布着三只麒麟。在正面两只麒麟之间,阴刻着楷书铭文“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这个香炉也因此被人称为元代钧窑“己酉”天青釉鼎式香炉或者钧窑“小宋自造”香炉。

香炉的造型本来就非常精美古朴,最令人叫绝的还是美丽迷幻的釉色。它的通体为天青色釉,而且因为施釉较厚,烧制时纵横保留在表面,形成了釉面与土黄色露胎处的强烈对比。由于积釉层的厚薄不均,浓淡不一,这让它的颜色如同中国传统的山水墨画一样,晕染开来。它的基本釉色是蓝色乳光釉,如同荧光一般雍容典雅,华丽大方。

钧窑是五大名窑之一,始于唐兴于宋,但在靖康之变后元气大伤。金国时得到进一步发展,除了核心区域河南省禹州市外,附近地区甚至临省也在效仿烧制,形成一个庞大的钧窑系。钧瓷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在烧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窑变成色,形成了深浅不同的蓝色乳光釉。那种纯净而自然的蓝釉,给人以极大的心理享受,因此被誉为“雨过天青”。

这件元代钧窑“己酉”天青釉鼎式香炉便是典型的钧瓷代表,如果说市面上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那这件文物堪称价值连城,千金难易。即便是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发展,许多钧瓷纷纷出土面世,但始终没有能够超越它的存在。所以,这件瓷器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享受国宝级待遇,是当之无愧的。同时,它也是内蒙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可是,相信很多人也会对铭文的内容非常好奇。其实,钧瓷中带铭文的并不多见,这更增加了钧窑“小宋自造”香炉的重要地位。它上面的“一”字,并不是当时的繁体字,而是如同现在使用的简体字一模一样,这也对简体字发展的研究极具价值。

可是,更多的人对于“小宋自造”四个字不理解,尤其是“小宋”到底是人名还是代表了宋朝呢?在史料中并找不到这个说法,但文物界有这样一个说法。

那是在元代,有个技艺非凡的工匠归属于海山王管治之下。他继承了父亲的制瓷技术,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地掌握了窑变独活,可以制造出釉色动人的钧瓷。他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是哪国人,但别人都认为他是南宋遗民,管他叫做小宋。

因为战乱,匠人在当时十分珍贵,小宋被编为匠籍,受到海山王的重视。海山王当上皇帝后,是为元武宗,小宋更是得到器重,主持了钧瓷烧制,并为元朝在与西方商人的交易中获取了大量的财富。

小宋在长期的工作中萌生了皈依佛门的念头,然而入了匠籍的工匠终生不得改业或者出家的。绝望之中的小宋烧制了大量的瓷器作为贡品,送给寺庙,这件钧窑“小宋自造”香炉就是如此。据说这也是小宋的绝笔,留下这件作品后,他就销声匿迹,再也看不到影踪了。

传说故事毕竟有想象的成分,但精美的文物,却是鲜活的例子,让人无比追念其人,其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