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盗古墓中无人问津的玉器,专家发现后认定为国宝文物

在民间曾经流传盗墓贼不偷玉器的说法,有种解释是玉与死者的关系太过紧密,偷玉并不吉利,另一种解释是玉器并不如金器、青铜器那么好出手变现。其实,在考古发现中,盗墓贼并没有那么多心思,往往会将陪葬品席卷一空。然而,洛阳博物馆二楼珍宝馆的一件玉器,确实是被盗古墓中的幸运儿。

那是在1956年的洛阳,国家“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洛阳矿山机器厂正在兴建。也就是在工地现场,施工人员发现了一座古墓。专家闻讯而来,却发现墓室早已被盗掘破坏,几乎成为了空墓,连墓主人是谁都不得而知。只不过在散落的铁帷帐架上,发现了“正始八年”的铭文字样。

“正始”是三国魏国第三位皇帝曹芳的年号,这座无名墓葬由此也被称为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铁帷帐架是什么东西?那是魏国时祭奠的风俗,后人在墓室前设帐放脯酒对亡灵致敬。这些铁帷帐架就是当时特有丧葬文化的遗存,也让考古专家确定了古墓的大致年代。

既然是魏国墓葬,那出土物本就不会太多。因为汉代流行薄葬,而曹操曹丕父子推崇薄葬,甚至不树不封,无碑无祠。魏墓原本就比极尽奢华的汉墓要寒酸得多,再加上盗墓贼的光顾,难怪这座古墓空空如也了。即便这样,考古专家依然要凭借职业本能进行挖掘,探索当时的墓室形制布局。

就在这个过程中,有位考古工作者突然在墓室一角发现了一件硬物。墓室中光线非常昏暗,而且上面已经被泥巴覆盖,只是根据外形,当时判断是只酒杯。只不过没有想到的是,专家将它带出墓室清洗之后,却发现是只如此美轮美奂的酒杯。

它的外形和现在的酒杯并没有多大区别,高11.8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4厘米,直筒型,直口深腹,浑身素雅,并没有一丝一毫的纹饰,颇有现在的极简风格。

只不过,文物专家一眼即能看出,它是由上等的白玉制成的。在阳光下可以发出米脂的光泽,还能依稀透出清白光。经过千年的沉淀,显得那么神秘,也略带着三国时期特有的古朴孤傲感。

这是一件典型的魏国玉器,如此上好的玉制品,放在汉朝将会雕刻精美的纹饰,放在战国时期可能会配上华丽的错金银。然而,它却显得那么素雅,那么简单,不加修饰,如同清水芙蓉一般。也许就是这份淡雅并入不了盗墓贼的眼,才被遗弃在墓室一角,继续等待有缘人的发现。

三国魏国时期,急需恢复战乱影响的生产力。因此,统治阶层都不推崇奢靡的生活。那些精美的纹饰,花哨的做工,浪费巨大的劳动力,并不被认可。这件被命名为曹魏白玉杯的文物,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审美情趣。

然而,我们也能从它的工艺上看出生产力的进步。曹魏白玉杯的表面十分光滑细腻,远超汉代的玉器。这说明它是经过了更精细的打磨抛光,才会如此光滑圆润。主人对它也一定爱不释手,才没有一丝一毫的磕碰。

小珏多次去过洛阳博物馆,也多次亲身领略过曹魏白玉杯的独特魅力,同时感叹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真是丰富多彩。精美绝伦的文物固然价值连城,但厚重古朴的文物同样有独特魅力。绚丽多姿的文物固然博人眼球,大巧若拙的文物却如同一朵空谷幽兰,散发出独特迷人的魅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