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创建宋朝后,想把京城从开封迁到洛阳,为何失败了?

960年,赵匡胤发起“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创建了宋朝,定都于开封。

赵匡胤是洛阳人,在洛阳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那里有着他许多美好回忆。976年,赵匡胤在灭掉了后蜀、南汉、南唐等国后,兴高采烈地衣锦还乡,带着一帮大臣巡幸洛阳。这一来,赵匡胤就舍不得离开洛阳了。不仅如此,赵匡胤还以开封“形势涣散,防维为难”为由,提出将京城从开封迁到洛阳来。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是一座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与西安并称为“十三朝古都”,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开封位于河南省东部、黄河中下游,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夏朝、魏国以及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曾经在开封建都。

那么,赵匡胤为什么想把京城从开封迁到洛阳?

根据《宋史》记载,赵匡胤是喜欢洛阳“地形势得天下中正”,产生了迁都的想法。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赵匡胤迁都是“生于洛阳,乐其土风”,想把都城迁回家乡。当然,这种想法未免站不住脚,因而赵匡胤紧接着解释,“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这是说借助洛阳的山川之险,减少防护京城所需要的军事力量。

但是,赵匡胤迁都的想法,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其中,大将李怀忠的意见,最有说服力,让赵匡胤不得不慎重考虑。

李怀忠说:“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禁卫数十万人仰给于此,帑藏重兵皆在焉。根本安固已久,一旦遽欲迁徙,臣实未见其利。”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在李怀忠看来。东京开封有漕运的便利,几十万禁军所食全赖从漕运输送而来的江、淮粮食,府库和军队都位于开封。而且开封作为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的都城,已经有几十年了,根本安固已久,轻易迁都未必是什么好事情。

李怀忠说到了两个要点,一是财力,二是兵力。财力和兵力向来是一个王朝生死攸关的头等大事之二。

开封坐拥黄河、淮河两大水系,还有一条直通东南地区的主要河道惠济河(汴河)。有了这三大河道,来自东南地区的财赋、粮食等资源,才能源源不断地运到开封,随即转运到全国各地。开封起到了资源调配中心的作用。有了足够的资源,宋朝才能养得起一支可观的军队,来保障国家政权的正常运转。

至于洛阳,虽然地形条件的确要好于开封,但由于地处大运河的末端,难以起到资源调配中心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的京城连吃饭都成问题,更别说要养活一支庞大的军队了。

比较而言,开封所具备的优势,如4代王朝持续营建的较为完善的城市,完备的商业形态,发达的交通体系等,都是洛阳所不可比拟的。毕竟,洛阳上一次成为京城,还是后晋初期。后晋在937年将都城从洛阳迁到开封,距离赵匡胤巡幸洛阳近40个年头(从937年到976年)。而洛阳所具备的山川之险,优势并不十分明显。只要宋朝没有夺回燕云十六州,那么不管是辽军还是金军,都将在出燕山后,一马平川地跨越河北平原,迅速兵临城下,洛阳和开封面对的危险是一样的。

事实上,1126年发生的靖康之变中,金军第二次南侵时,西路军在抵达京城开封之前,首先攻陷的是西京洛阳。

其实,就算洛阳的建都条件好于开封,赵匡胤也未必能够真的将都城从开封迁到洛阳。

迁都是一件旷日持久的巨大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北宋创建未久,又经历了一系列的统一之战。一方面,北宋财政吃紧,未必拿得出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来迁都;另一方面,老百姓需要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禁不住迁都这样的折腾。迁都实在是吃力不讨好。

另外还有一点原因,辽国在北方虎视眈眈,是北宋的巨大威胁。

赵匡胤念念不忘收回燕云十六州,就必须发起北伐。既然要发起北伐,就不能将有限资源用在迁都这样的次要问题上。如果真是因为迁都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后,那么别说主动出击辽国,能不能自保都是很大的问题。

因此,赵匡胤把京城从开封迁到洛阳的想法注定会失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