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出境文物(171)|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象牙梳
象牙梳 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长16.2匣米,宽6.1-8厘米
文物年代: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出土信息: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M26出土
馆藏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象牙梳是用象牙制成,背厚齿薄,共有16个细密的梳齿,梳身采用镂雕技术,雕出由3行条孔组成的“8”字形图案,是迄今为止原始社会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件象牙雕刻制品。
1959年,在修建京沪铁路的过程中,在泰安大汶口镇的施工工地上挖掘出了一些年代久远的陶器碎片和墓葬,于是文物部门展开抢救性考古发掘。随着大规模的发掘,一个令世界为之震惊的发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安市的大汶口镇,分布在大汶河两岸,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6200至4600年,跨度达一千六七百年,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属于父系氏族社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汶口出土文物中有诸多骨牙制品,其中有两件象牙梳。
在发掘的10号墓中,随葬品达100多件,是最富有的墓葬,墓主可能是一位老年女性,其中出土了一件象牙梳,没有雕刻花纹和图案,仅留存了三齿。
与10号墓紧邻的26号墓也是一座大墓,出土了60多件器物,它的年代比10号墓早些,墓主人是成年人,骨架未作性别鉴定。就在这个26号墓中,也出土了一件象牙梳,象牙梳完好无缺,有繁复镂孔雕刻图案,异常精美。这把象牙梳是迄今为止原始社会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件象牙镂孔工艺品,反映了大汶口的雕刻艺术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26号墓出土的这把象牙梳,背厚齿薄,整体略呈长方形,顶端有四个楔形开口,其下平行镂刻三个圆孔,梳身中部是用平行的三行条孔组成类似“8”字形的镂空装饰,内填T字形花纹,在“8”字形装饰的左右两侧刻出对称的三个条孔,上边刻出两个条孔,构成了一个长方形的装饰画面,条孔为刻刀一次刻成,刻痕明显,拙朴可爱,图案装饰性极强。象牙梳的下端有十六个细密的梳齿,可用于梳理头发,或别在发髻上作为装饰用品。与此同时,还发现了象牙筒,可能是装梳子的用具。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骨簪、玉簪、玉发箍等固定发式或美发的用品,可见当时的人们十分重视梳理头发,并流行梳髻。
这把象牙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是迄今为止原始社会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件象牙雕刻制品。尤其梳身雕刻的“8”字形图案颇像后世的八卦太极图,因此有学者认为这是一幅完整的古代太极阴阳八卦图原型,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深奥、神秘的太极八卦、河图洛书及远古天文历法等,为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人之杰作。对它的研究,可以对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人类对材料的把握以及文明文化的产生等一系列课题的研究产生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