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夫妻常年在外用石头烙馍 春节将至却不想给孙子包个大红包
早上7点, 56岁的彭学民和妻子像往常一样来到山西临猗孙吉镇上摆摊制作手工石子馍,一天的辛劳就这样正式开始。石子馍,在当地又称干干馍,是晋南永济、芮城地区流行的风味食品,因为有营养好消化,不仅老幼咸宜,谁家里的媳妇生娃了也都会准备一些,专门供产妇吃,所以也被称为“月子馍”。本组图片拍摄于1月1日。
老彭和妻子是邻县永济人,育有两个儿子,均已成家,都在外打工,父母也都80岁高龄,身体康健,在老家过着悠闲的晚年生活。三年前,老彭花了三千块钱买了一台石子馍大烤炉,与妻子一起来到孙吉镇,租了房,每天到镇上专做手工石子馍出售。
老彭制作的石子馍做工精细,酥脆可口,外观焦黄鲜亮,在镇上的口碑很好,吃过的人不但说他的馍好吃,还说老彭实在,为人厚道。图为刚烙好的石子馍。
老彭介绍,石子馍的主料是小麦粉,配料有油、盐,鸡蛋、花椒叶、芝麻、小茴香等,靠烧热后的石头烙成。“石子馍是吃的东西,所以选材用料一定要好,我用的面粉都是上等粉,不添加别的东西。人嘛,做事要凭良心,哪怕自己少赚点,也不能去亏顾客、砸了招牌。”图为老彭的石子馍刚出锅,就有顾客赶来购买。
“石子馍的制作流程并不复杂,头天晚上和好面,干酵发酵8小时,然后用手抓成拳头大小的馍脐,擀成饼胚,放在烤炉上面的热石子上烘烤就行”,老彭说,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制作出好的石子馍,每一个流程都至关重要,“不仅是苦活,还是个技术活。”图为不影响当天的营业,老彭俩口子在家里就将发好的面揪成了一个个拳头大小的馍脐。
每天,老彭和妻子分工合作,妻子负责将馍脐擀成饼胚,他则负责石子烘烤,配合得很是默契。图为老彭的妻子薛大妈在擀馍坯。她说擀的时候,力度和厚度都要拿捏适中,不能薄厚不一。
薛大妈擀好一批馍坯后,夫妻俩一起将馍坯摆放在已经加热好的石头上。
“烙馍是整个制作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因为石头的温度较高,烙时间长了,馍坯就会烤焦,时间短了,馍烤不熟,而且要一次性烤到位,否则一跑气,整盘馍坯就做成了“死面”,算是做废了。期间还要不停看炉火,火太旺,馍会皮焦里生,火弱,馍吃着不酥不脆,这都是我长期积累出的经验”,老彭边搅拌石子边说,搅拌是让石子的温度均匀。
“我做的馍在当地算是有名气的,不仅小孩爱吃,老年人也喜欢,有的人还专门从村里跑到镇上来买,特别是家里有产妇的,更是一买就是一篮子“,老彭骄傲地说。图为两位赶集的老人到摊位上买石子馍。
当摄影师问他收入如何时,老彭笑着说:“也就二三百块,不过对于我们农民来说已经很好了,花不了。”老彭说春节快到了,准备给俩孙子包个大红包,当被追问会发多少时,老彭一摆手,“我可不会给太多,还要给我爹我娘留着呢,常年不在老人身边,过年必须要好好孝敬孝敬呢”。图为老彭在收拾刚刚烤熟的石子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