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嫂蒸精致过年馍馍,用了50斤面,一半送人一半吃到元宵节
1月22日,腊月二十八,距离春节只有两天的时间,常勤大姐和60岁的丈夫常春功早早地起了床。常勤掀开放在炕头上的一个大瓦盆,看到昨晚和的一大盆面已经完全发得又虚又软,于是和丈夫就开始盘面、团馍,并把团好的馍坯摆放在炕上二次发酵。当天,是她春节前第二次蒸年馍,这次蒸好之后,就安心等着过年了。
常勤大姐家住山西芮城常家村,和丈夫、母亲生活在一起。为人热情、爽快的常大姐,说话干脆利索,做事也非常果断,如同她的名字一样是个勤快人。年轻时,她曾多次到新疆打工,帮人摘棉花、给枣树嫁接,也帮人做过饭,年纪大了以后,就不再外出,专心在家侍奉母亲、在镇上带孙子陪读。图为常勤大姐和丈夫在揉面、团馍。
“我们这里过年,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蒸年馍,一般是从腊月二十六开始,到二十八就基本结束了。”常大姐说,年前把馍蒸好,春节期间要走亲访友,接待客人,就不用再忙碌蒸馍,所蒸的馍馍可以一直吃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图为常大姐在捏制几个花馍。
在当地,平时吃的馍是长方形,而过年的馍则是圆形,寓意团团圆圆。除了圆馍,过年还要蒸一些叫做“馄饨馍”、“枣塔馍”等的花馍。“我20岁结婚,婚后才开始自己做花馍,20岁前,因为那时候粮食金贵,母亲不让动手,怕做不好糟践粮食。”常大姐说,因为小时候常看母亲做,虽然不让动手,但都记在了心里,加上她喜欢琢磨事情,做的花馍既有传统的样式,还有自己的“独创”模样。图为她捏的一个蝴蝶枣馍。
常大姐前天已经蒸过一次年馍,那次主要蒸的是圆馍,这次蒸的以花馍为主。“有的人喜欢一次蒸完,一家人忙不过来还要把亲戚叫来帮忙,我这个人喜欢自己干,不愿意那么累,分两次蒸就轻松多了。”即使常大姐这样说,但因为量大费时,蒸年馍依旧是个累人的活,不但丈夫要搭手帮忙,80岁的老母亲也坐在炕上帮她整理。
常大姐介绍,她有一儿一女,女儿出嫁,儿子在村里开了个电焊铺子,带上孙子孙女,一家就7口人,“今年两次蒸馍一共和了50斤面粉,大约能蒸200多个馍,除了我们自己家人在春节期间食用之外,有一半都是要送人的。”图为所有的馍坯团好并在炕上醒了以后,常大姐的儿子从外面回来,帮着她将馍坯装进笼屉。
“我姨家的儿子,也就是我的表兄弟,他们一家在城里生活,天天吃买的馍,吃烦了,特别想吃农家自己蒸的,所以我答应他,今年多蒸一些送给他们。”常大姐说,农家蒸馍用的是自家种的麦子,发面是用传统的酵子,而且揉得比较硬,比外面买的馍要好吃得多。图为常大姐的丈夫帮着她将摆满馍坯的笼屉搭到室外的土灶上。
馍搭上锅后,常大姐的丈夫春功大哥坐在土灶前烧火,常大姐则不时地跑来跑去,查看蒸锅上气情况。“七八个笼屉搭上锅后,一般要用大火烧50分钟到一个小时,馍才能熟,之后再放10分钟左右就可以下馍了。”春功大哥说,农家土灶用的是硬柴烧火,上气很快,蒸出的馍味道也好,能充分保留麦香的味道。
一个小时后,锅里的馍蒸好了。此时,居住在邻村的常大姐的女儿和女婿来家里串门,看到正在下馍,也上手帮忙。一个个笼屉从锅上端下来后,农家小院顿时笼罩在腾腾的热气之中,一股酵子馍的香味弥漫开来,让人不禁口水直流。
“以前,经济不行时,我们这里过年走亲戚、红白喜事都是拿馍馍,现在生活好了,都不拿了,但蒸馍的习俗大家基本都在坚守。不过,也有一些年轻人,觉得蒸馍太累,而且害怕吃不完坏了,不再蒸这么多或者干脆不蒸。”春功大哥将晾了一会的馍搬进房间后,笑着说:“我们家亲戚多,加上送给弟弟一半,肯定能吃完,坏不了。”图为常大姐在整理搬到房间的年馍。此时,已经是下午1点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