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史记】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世称颜师古为《汉书》功臣,吾谓胡三省亦《通鉴》功臣也(上)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刊行之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反响,然而该书涉及的历史史实颇为丰富,故不作注难有人能够通读此书。此后有刘安世所撰《资治通鉴音义》十卷,但此书已失传,之后有蜀人史炤作《通鉴释文》,然而该书有些粗疏,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称:“史炤功在草创,究尚粗疏”,此后又有伪托司马光之子司马康的注本,因该伪托本最早出自海陵,故该本被后世称为《海陵本》。另外,私人刻书坊又请一些学究注释了《资治通鉴》,该注本被称为《费氏本》。然而《海陵本》和《费氏本》就内容而言,基本是抄袭史炤的《通鉴释文》。既然史炤的这部著作有着不少的错误在,故宋末元初的胡三省对《资治通鉴》一书作了仔细的注释,该书就是《资治通鉴音注》。而后他又写了一部《通鉴释文辨误》十二卷,这本书就是针对史炤的专著所作出的辩证。胡三省把这部《通鉴释文辨误》附在了《资治通鉴音注》之后,而这两部合刊之本成为了《资治通鉴》注本中最著名的作品。为此金毓黻在《中国史学史》中夸赞胡三省说:“世称颜师古为《汉书》功臣,吾谓胡三省亦《通鉴》功臣也。”

胡三省有志于注释《资治通鉴》乃是出于他父亲的教诲,他在《新注<资治通鉴>序》中解释了注释该书的缘由:“先君笃史学,淳祐癸卯始患鼻衄,读史不暂置,洒血渍书,遗迹故在。每谓三省曰:'《史》、《汉》自服虔、应劭至三刘,注解多矣。章怀注范史,裴松之注陈寿史,虽间有音释,其实广异闻,补未备,以示博洽。《晋书》之杨正衡,《唐书》之窦苹、董冲,吾无取焉。徐无党注《五代史》,粗言欧公书法义例,他未之及也。《通鉴》先有刘安世《音义》十卷,而世不传。《释文》本出于蜀史炤,冯时行为之序,今海陵版本又有温公之子康《释文》,与炤本大同而小异。公休于书局为检阅官,是其得温公辟咡之教诏,刘、范诸公群居之讲明,不应乖刺乃尔,意海陵《释文》非公休为之。若能刊正乎?’三省捧手对曰:'愿学焉。’””

胡三省撰《资治通鉴补》 清光绪二年武进盛氏思补楼活字本

胡三省的父亲胡钥研究史书很刻苦,因其身体不好,故胡钥希望儿子胡三省能继承他的爱好继续研究史书。而胡钥尤其对《资治通鉴》最感兴趣,但他发现后世的几个注本都有问题,所以他希望儿子能够写出一部完善的注本来。胡三省向父亲保证说他一定在这方面下功夫,其实那时胡三省仅14岁。两年之后,父亲去世了,仅16岁的胡三省既操持家务又努力地学习,他在南宋宝祐四年考中了进士,而后出外为官。在这个过程中,他依然惦念着父亲的嘱托,努力地校勘《资治通鉴》。胡三省在《序》中写道:“乙巳,先君卒,尽瘁家蛊,又从事科举业,史学不敢废也。宝祐丙辰,出身进士科,始得大肆其力于是书。游宦远外,率携以自随;有异书异人,必就而正焉。依陆德明《经典释文》,釐为《广注》九十七卷;著《论》十篇,自周讫五代,略叙兴亡大致。”

考中进士后,胡三省辗转多地为官,他每到一处都带着《资治通鉴》校稿,只要遇到不同的版本就进行核对,而遇到通人他也会请教,之后他按照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写作方式把他的校稿作了系统地整理,并将其定名为《资治通鉴广注》。正是因为他在这方面的努力,使一些权臣觉得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方面研究很深,为此权臣廖莹中将其请入家中教授他的子弟《通鉴》之学:“成淳庚午,从淮堧归杭都,延平廖公见而韪之,礼致诸家,俾雠校《通鉴》以授其子弟,为著《雠校通鉴凡例》。廖转荐之贾相国,德裕乙亥从军汀上,言辄不用,既而军溃,间道归乡里。”

胡三省撰《资治通鉴音注》 清嘉庆二十年刻同治八年江苏书局补刻本,卷首

此后廖莹中又将胡三省举荐给宰相贾似道,咸淳十年,胡三省出任沿江制置司机宜文字,转年胡三省跟随贾似道前往襄阳作战。那时的襄阳已被元人围困多时,宋军如何能解围,各有各的看法,其中有位汪立信给贾似道上了江防三策:

为今日之计者,其策有三。夫内郡何事乎多兵,宜尽出之江干,以实外御。算兵帐见兵可七十余万人,老弱柔脆,十分汰二,为选兵五十余万人。而沿江之守,则不过七千里,若距百里而屯,屯有守将,十屯为府,府有总督,其尤要害处,辄参倍其兵。无事则泛舟长淮,往来游徼,有事则东西齐奋,战守并用。刁斗相闻,馈饷不绝,互相应援,以为联络之固。选宗室大臣有干用者,立为统制,分东西二府,以莅任之,成率然之势,此上策也。久拘聘使,无益于我,徒使敌得以为辞,请礼而归之,许输岁币以缓归期,不二三年,边运稍休,藩垣稍固,生兵日增,可战可守,此中策也。二策果不得行,则天败我也,衔璧舆榇之礼,请备以俟!

本文中提出了上中下三种作战方略,其中下策称如果前两计都不成,那只有投降一条路可走。这篇文章的目的乃是为了激起贾似道的斗志,但未曾想贾看后十分生气,他大骂汪立信想造反,并且授意台谏来弹劾汪立信。

胡三省撰《资治通鉴音注》 清嘉庆二十年刻同治八年江苏书局补刻本,序 (1)

关于《江防三策》一文的作者,陈垣在《通鉴胡注表微·解释篇》中认为:“余颇疑此策或出身之,因身之充主管沿江制置司机宜文字时,沿江制置使正为汪立信。不过身之乱后深自韬晦,故知之者鲜耳。”

身之乃胡三省之字,陈垣怀疑说此文的作者乃是胡三省,而那时胡三省的上司是汪立信,胡身逢乱世,他刻意隐瞒了自己是该文的作者。林嵩在《通鉴胡注论纲》中认为:“按《宋史·汪立信传》:'咸淳十年,大元兵大举伐宋,似道督诸军出次江上,以立信为端明殿学士、沿江置使、江淮招讨使,俾就建康府库募兵以援江上诸郡。’同年,胡三省出任主管沿江制置司机宜文字,然此时襄樊已为元军所下。史载立信呈三策在襄樊被围之时,则当在咸淳九年以前,故三策未必与胡三省有涉。”

胡三省撰《资治通鉴音注》 清嘉庆二十年刻同治八年江苏书局补刻本,序 (2)

无论此文的作者是谁,贾似道最终兵败芜湖,汪立信自刎死节。面对此况,胡三省从小路返回了家乡。德祐二年,元兵攻陷临安,皇帝被俘,胡三省的家乡也波及到了战乱,于是他就避难到新昌。他在《序言》中写道:“丙子,浙江始骚,辟地越之新昌;师从之,以孥免,失其书。乱定反室,复购得他本为之注,始以《考异》及所注者散入《通鉴》各文之下;历法、天文则随《目录》所书而附注焉。汔乙酉冬,乃克彻编。凡纪事之本末,地名之同异,州县之建置离合,制度之沿革损益,悉疏其所以然。若《释文》之舛谬,悉改而正之,著《辨误》十二卷。”

战乱使得胡三省所注《资治通鉴》书稿全部损失了,战乱平定后,胡三省返回家中,他只好另外购买了一部《资治通鉴》重新为该书作注。这次的注释方式改为直接在原书的每段文字下面作注。此后他又校正了史炤的《通鉴释文》,撰写成《通鉴释文辨误》十二卷。

胡三省撰《资治通鉴音注》 清嘉庆二十一年鄱阳胡克家刻本

到了元至元二十一年,胡三省住到了鄞县袁洪家中,他在此将这部大手稿系统地作了梳理。这个阶段的故事,清代的全祖望作了篇《胡梅磵藏书窖记》予以记载,该文首先称:“南湖袁学士桷,清容之故居也。其东轩有石窖焉,予过而叹曰:'此梅磵藏书之所也!’宋之亡,四方遗老避地来庆元者多,而天台三宿儒预焉:其一为舒阆风,其一为先生,其一为刘正仲,皆馆袁氏。时奉化戴户部剡源亦在,其与阆风、正仲和诗最富,而梅磵独注《通鉴》。按梅磵之注《通鉴》,凡三十年,其《自记》谓,宝祐丙辰既成进士,即从事于是书,为《广注》九十七卷,《通论》十篇。”

此文中提到的袁桷乃是袁洪之子,袁洪乃浙江名士,他原本做建康通判。德祐元年建康失守,袁洪曾微服前去见皇帝,被任命为沿江制置司参议,但其并未前往任职。宋朝灭亡后,袁洪曾于至元十五年入觐忽必烈而被授于邵武路同知一职,后来他脱籍返回家乡,故很多名士都聚集到他的周围,其中有胡三省、舒岳祥、刘庄孙等人,这三人因为名气较大,被称之为“天台三宿儒”。而胡三省馆于袁宅时,袁桷年仅18岁。但他已经留意到胡三省在其家校订《资治通鉴音注》一书,袁桷曾写过一组《过扬州忆昔六首》的诗,其中第六首为:

四城赋拟张衡丽,十鉴书同贾谊哀。(公有《四城赋》《江东十鉴》。)

腹里春秋纳云梦,案头今古起风雷。

青衫不受折腰辱,(旧尉慈溪,为郡守厉文翁劾去。)白眼岂知徒步回。(乙亥间道归里。)

舟泊城南更回首,寒风吹泪下天台。(此诗属胡怀宁三省)

胡三省撰《资治通鉴音注》 清同治十年湖北崇文书局刻,书牌

按照全祖望《记》中所言:“丙子,避地浙之新昌,师从之,以孥免,失其书,乱定反室,复购得他本注之。讫乙酉冬,始克成编。丙戌,始作《释文辨误》。梅磵以甲申至鄞,清容谓其日手钞定注,己丑,寇作,以书藏窖中得免。”

这次幸亏胡三省住在了袁洪家,因为在至元二十六年春,杨镇龙起兵以玉山为根据地国号大兴,他所组织的大兴国军有12万人之多。他们分兵进攻东阳、义乌等地,战乱也波及到了鄞县。胡三省将其再一次写出的手稿藏在了袁洪家的地窖中,终于使他二次所校之稿完好地保存下来。到如今,鄞县早已是宁波市的一部分,而袁桷的旧宅也得以恢复,我曾往宁波当地找到此宅。虽然此宅得以恢复,但那个藏书窖却没有了痕迹,想来这是个大遗憾。

胡三省撰《资治通鉴音注》 清同治十年湖北崇文书局刻,卷首

大德六年,胡三省去世了,享年73岁。而其一生用三十年注释《资治通鉴》,由此书而不朽。虽然他注释该书乃是受父亲的嘱托,然其本人对《资治通鉴》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新注本的序言中讲到了《资治通鉴》的收录范围:“温公遍阅旧史,旁采小说,抉摘幽隐,荟萃为书,劳矣。而修书分属,汉则刘攽,三国汔于南北朝则刘恕,唐则范祖禹,各因其所长属之,皆天下选也,历十九年而成。则合十六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行事为一书,岂一人心思耳目之力哉!””

司马光的这部书成于多人之手,故而在内容方面多少有不协调之处,但由于本书部头太大,少有人将其通读一过。胡三省在《序》中说道:“公自言'修《通鉴》成,惟王胜之借一读,他人读未尽一纸,已欠伸思睡。’是正文二百九十四卷,有未能遍观者矣。若《考异》三十卷,所以参订群书之异同,俾归于一。《目录》三十卷,年经国纬,不特使诸国事杂然并录者粲然有别而已,前代历法之更造,天文之失行,实著于《目录》上方,是可以凡书目录观邪!”

胡三省撰《资治通鉴音注》 元刻本1

司马光曾自言《资治通鉴》编完之后只有一个人将这部大书通读了一遍,而其他人哪怕读一页就已经哈欠连天。可见该书是如何的不好读,而这也正是胡三省要为此书作注的原因所在。对于胡三省所作注释,陈垣先生写了一部《通鉴胡注表微》,该书将胡三省的注释内容分为了二十类,比如有本朝篇、书法篇、校勘篇、解释篇等等。

陈垣先生为什么要对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作出系统地梳理呢?他在该书的小引中首先称:“频年变乱,藏书渐以易粟。惟胡氏复刻元本《通鉴》,尚是少时读本,不忍弃去;且喜其字大,虽夹注亦与近代三号字型无异,颇便老眼。杜门无事,辄以此自遣。”

这篇小引作于1945年7月,陈垣身处北平,在日寇的占领下,陈垣的生活颇为困难,他常常靠卖书来维持生活,但唯有胡克家影元刻本的《资治通鉴》他不舍得售出,陈垣自称这个阶段不便出门,于是他就翻阅这部书,而在翻阅的过程,他读到了胡三省给此书作注时所饱含的爱国之情:“一日读《后晋记》开运三年《胡注》有曰:'臣、妾之辱,唯晋、宋为然,呜呼痛哉!’又曰:'亡国之耻,言之者痛心,矧见之者乎!此程正叔所谓真知者也,天乎人乎!’读竟不禁凄然者久之。因念胡身之为文、谢、陆三公同年进士,宋亡隐居二十余年而后卒,顾《宋史》无传,其著述亦多不传。所传仅《鉴注》及《释文辩误》,世以是为音训之学,不之注意。故言浙东学术者,多举深宁、东发,而不及身之。自考据学兴,身之始以擅长地理称于世。然身之岂独长于地理已哉,其忠爱之忱见于《鉴注》者不一而足也。”

胡三省撰《资治通鉴音注》 元刻本2

陈垣觉得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不止是一部注释著作,这部书还倾注了胡三省强烈的爱国之情。为此:“今特辑其精语七百数十条,为二十篇,前十篇言史法,后十篇言史事,其有微旨,并表而出之,都二十余万言。庶几身之生平抱负,及治学精神,均可察见,不徒考据而已。”可见,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时期,陈垣研究胡三省的这部专著,更多的是想表彰胡三省不忘故国之情。

所以说陈垣虽然系统地研究了《音注》一书,但其真实目的乃是为了突显胡三省的政治抱负。陈智超在《陈垣先生与<通鉴胡注表微>》一文中明确地点出了陈垣撰写该书的目的:“所谓《通鉴胡注表微》的'表微’,按照陈垣先生自己的说法,是阐发胡三省'有感于当时事实,援古证今’的思想。也就是说,要阐发胡三省在为《通鉴》作注时,隐藏在注文中的当时不便明言的微言大义。”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