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记忆


老家记忆

 文/张兵

关于老家旧时的模样,真的忘记了太多,记得的一点点也越来越模糊。

老家是谁的老家,记忆是谁的记忆。岁月是谁的岁月,生命是谁的生命。忘记了来处,归途还有什么意义。 但愿这仅存的记忆能留下些什么。

在柴笆子纵横交错的、杂乱的隔断中有一根木柱子突出在半截的墙上,不规则的圆头形上,在夜晚的屋子里,黑黑的,像极了一只蹲着的猫,时而转动方向。我记不得是不是有窗户了,但是淡淡的月光,还是穿出墙的、门的缝隙照了进来。我有时候害怕,想躲进被窝,却又直直的盯着那猫,生怕它会跑下来。很多个夜里,就是这样睡去,醒来,睡去。不知道几点的时候,堂屋里的大喇叭响了起来,又是一天的开始。墙是土堆砌的,夹杂着各种杂草,麦秆。 屋顶更是厚厚的小麦秆子,一层一层的,防雨功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的减弱。 我只记得冬天的雨天或者雪后化雪的时候,那长长的冰凌子,尖尖的,凉而有趣。我时常掰几个下来,尝尝味道。那种嘎吱的感觉现在也还记得,味道却是早已淡忘,彷佛是过去的三十年都飞散了。

东屋也是土、草造的,只是小了些。 堂屋有三间,等腰三角形的支撑梁里,几根交错的木梁,三个这样的梁就是三个房间。正下方就是柴笆子,我的床紧靠东南角,大些的时候才独立开去。 做饭,吃饭就在东屋了。妈妈告诉我,刚刚分家的时候,还没有东屋,尽管也是草做的。他们那时就在堂屋的东头,搭个简易 的锅,就如后来的烧烤野餐。我能想象到,天气好的日子里,到处跑的姐姐,正等着她的午餐、晚餐。没有板凳,没有桌子,更别说电灯,全靠煤油灯那点微小的光。

阳光很好的午后,院子里地面都晒得白化了,硬硬的,不起灰尘,那就是我的乐园了。 我不会爬,自然是光着屁股,满院子的踱(方言:屁股着地,手撑着前行)着前进,滑稽得很。院子很大,角落里还有鸡鸭猪牛的圈,天然的和谐。 后来家里有过两只算是长命的狗,一只是土狼狗,黄毛,高大,在打狗的那一年里被吊死在菜园旁边的一颗大树上。后来还有一只黑狗,待在家里好多年,死的时候,我轻轻的抚摩着它,希望它走得安详一点,至今我仍然记得它艰难的抬起头看着我的样子。在后来的很多年里,养的狗通常都时间不长,估计都被毒死了,进了某些人的胃里。

除了两个土堆的房子外,院墙自然是没有的,有的只是玉米杆子夹的篱笆。因为小,从没觉得家贫。我妈常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是的,贫穷和开心从来没有必然的联系。人不畏穷,畏不公。那时候,贫穷是常态,所有家庭都差不多。满村子望去,尽是土房子,黄昏的时候,伴着袅绕的黑烟,在晚霞的映照下,也许很美,却也掩盖不了贫苦的味道。玉米糊的稀饭,难得的饼,自制的腌菜,萝卜干子,这就是绝大部分人的晚餐,好点的加个菜,打点散称的酒,美滋滋的。杨树的叶子其实很漂亮,夏天的时候,还开着美丽的花,很小,淡淡的香味,我妈经常收集起来,和着面,做成饼,那就是美食了。然而时间过去太久,我已然忘记了。

泡桐树的花很好看,很大,像个小喇叭,白白的,中间还有根须,却不能食用。其实泡桐树并不是淮河流域常见的树,其价值并不高,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家院子里却有一颗这样不常见的树,整个村子里,我也只见过这一棵。树干很高,很高,叶子很大,花很多。后来不记得怎么没有了,换成了东墙的意杨,也很好,枝繁叶茂的,整个夏天里,遮住了阳光,退怯了高温,让我得以安睡。乡下的树多,品种却不是很多,河边的柳树,路边的关杨,屋后的杨树,少许的榆树,这大概是很常见的几种了。有些人家种了几棵果树,柿子树,桃树,枣树。我最爱的是枣树,如果爬不上去,那么长长的竹竿就是好工具了,敲下的枣,有些虫子已经提前尝过了,有暗红的斑。但是有什么关系,好吃就行。奶奶家的那个大枣树,最好,最甜,在不敢奢望家里买水果的时代,天然的枣子、柿子、毛桃那已经是难得的享受了,其实真正吃到的数量并不多,但是那种快乐,至今不忘。

离开本家,村里看去,不同的是细节,整体而言,到处透露出落后式的贫瘠,剥落的墙壁,破旧的屋顶,去年火烧后残留的灰迹。只是我们不介意,也不曾要去在意,儿童的世界了,只有快乐。然而,我们也终究要长大,要离开。在时间里远行。

时间就这样,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中,慢慢逝去,慢慢改变。村子也在成长与改变。房子变成砖混的瓦房,楼房;道路沙化,水泥化了。孩子们长大了,老一辈人逐渐故去。孩子们都已经远行,求学,打工,旅行,嫁人。原本热闹的村子,谁曾想,不过30年,却风光不在,多半家庭,已是人去楼空,草木凋零。衰败与原野之中,也不过是在等待时间的审问。

上学的时候学过一首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老家,又何尝不是如此。亲身经历的二十几年间,看着老家的变化,有的不是珍惜,而是想逃离,逃离那贫穷,逃离那无聊,逃离那漫长的时光。然而,你以为你逃得了,可是你终究还是忘不了,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尽管那是贫穷的老家,却是你出生成长的地方。是你灵魂能够安息的地方。

作者介绍:张兵,淮阴北吴集桥南村人,现定居无锡。热爱古诗、宋词、现代诗歌、散文。平时爱好写下一点文字,记录下一点感想,留下一段生活的回忆。

感谢您关注淮阴语文!

(0)

相关推荐

  • 老家那棵百年枣树

    我的老家是博兴县吕艺镇辛集村,在老家三大爷住的院子里有一棵老枣树,相传是我的高祖父在世时家人植下的,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们满氏家族中仅存的两棵百年古树之一.这棵枣树历经百年的沧桑,如今已经 ...

  • 【广东】尹晨志《老家的院子》指导老师:张春灶

    老家的院子 东莞市生态园校区四年级 尹晨志 我的老家在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的一个小山村,我们的村子可漂亮啦!每年的寒暑假,我最盼望的就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回老家. 沿着弯曲的公路,伴着叮咚的溪水,就可以来到 ...

  • 散文|王卫霞:青枣记忆

    青枣记忆 今夜,不禁想起了小时候村西头的那片枣林.     至于故乡的枣子是在哪一天成熟,我倒给忘了,也是今天看到书本里陕西某个村子里的八月十四日是打枣节,才估摸算到枣子成熟是在中秋时节. 依稀清楚地 ...

  • 童年的小院

    梁继松,男.1978年出生,河北省文安县. 童年的小院 文/风清扬 我出生在河北省文安县靳各庄,它位于富饶辽阔的冀中平原.该县自古地势低洼,常苦于水患,又称文安洼.村民们为了抵御洪水,会在盖房子前,用 ...

  • 李家晔 :老樟树下的木匠与篾匠【江西老家记忆】

    全文长约 27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除夕晚上,当我看见父亲的双手全是血口子,冻成一块块白肉,硬硬的,拿着一叠钱交给母亲,我心里就隐隐作痛,我知道,这薄薄的一叠钱,就是我来年的学费.  作者 ...

  • 李家晔:打铁和补锅【江西老家记忆】

    全文长约 27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天未亮,母亲摸着黑,早早地起来做饭,唯一能看到的,就是灶炉里红红的火苗,映照顾着母亲红通通的脸,满是汗珠.睡梦中闻着焖饭的香味,很是满足.  作者 |  ...

  • 李家晔:磨剪子嘞,戗菜刀【江西老家记忆】

    全文长约 12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3 分钟 记得1990年时磨剪子是2毛钱一把,磨刀是5毛钱一把,上下有点出入.当时的牛奶雪糕是2毛一根,硬冰棍是1毛一根,我暑假去贩卖过,成本是一半,卖出一根牛奶 ...

  • 李家晔:理发与打棉被【江西老家记忆】

    全文长约 27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真是物是人非,我长大了,理发能自己做主了,理发师却还在为别人的头脸忙碌着.  作者 | 李家晔   "宁可吃穿受穷,不可头脸捂虚". ...

  • 【美文选粹】姬永胜丨老家记忆

    作者简介 姬永胜:永济人,现住垣曲,年逾知命,心如止水.在梦中,也不叨扰别人.宁可让真情的期待落空,也不想承受一丝假意的殷勤.去来总是悄然,最爱山水花木.静静的,听窗外风雨,看床头闲书.能对坐半日不发 ...

  • 说说大喇叭:老家记忆之最美乡音

    #农村头条##乡村"防疫大喇叭"再次上线##乡愁##回家# 生在农村里人对大喇叭那是再熟悉不过了.喂喂喂,全体社员注意了,这句经典开场白已经成了最美乡音. 大喇叭,嗓门儿大.大事小 ...

  • 老家记忆(新声韵)

    老家记忆(新声韵) 赵刚 桥分南北锁烟霞,唱晚乡人网鱼虾. 傍岸船帆排野渡,沐风石马卧农家. 滹沱故道生天宝,古镇新城蕴物华. 难忘童年秋月夜,金丝小枣手中抓. 作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 ...

  • 老家记忆(七):武氏谱

    作者|武际成 据潍州<武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90年),始祖叔兄弟10人,从山西沁州武乡县经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转直隶枣强县派发至山东,自愿应募屯田.后始祖文申公兄弟3人来 ...

  • 消失的老家记忆(实物图片集)

    本图集系本人在老家亲眼所见的且即将消失的物件图片,凡不涉及家乡及现在仍在延续使用的物件图片均未载入.一,家乡的住宅 一, 二,农村生产用具 三,起卧舍施及家具 四,灶具及生活用具 五,纺线织布用品 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