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秀全丨东西大街,说不尽的人和事

据镇志记载:

唐大历二年(767年)

黜陟使李承任淮南节度判官,

筑常丰堰以捍海,

开挖串场河,

到宋天禧年间堤毁河塞,

功能几失。

宋天圣元年(1033年)

范仲淹筑捍海堰,疏串场河,

一举两得,既挡了汹涌的海水,

又疏浚了盐运河道,

于国于民功莫大焉。

家乡古镇就处于堤坝与河道之间。

故乡人把那条东西长约二华里的

街道称做东大街、西大街。

感谢摄影家 崔桂林先生

为本文提供精美的图片

相比于古镇狭窄的南街、北街、文斗街、联瑞街、迎仙街、场署街、东包厂街,东西街解放初期进行过一次拓宽改造,拆了北一面,让出几米街面,保留南侧,北一面还建有银行、饭店、剧场、“十八间”、服装社、塑料厂、卫生院等大单位。文化站、浴室、烧饼店、南货店、百货店、杂货店、衡器店、酱菜店、茶食店、八鲜商店、豆腐店多居于北侧。

早先,人们是沿通榆公路(即204国道)先入东包厂街,经文昌阁,过青龙桥,穿过青龙巷才到达东圈门进入东街。东圈门位于现工农饭店东山墙一线,砖石结构,门楣上方镶有石刻“紫气东来”四个字。解放初期街道拓宽时拆除。

街道拓宽后东西街成了盐城到西乡大冈镇公路班车的必经之地,记得七十年代末,俗称“小平头”的班车,车身刷着海蓝的漆色,扬州制造,型号JS662,早晚满载乘客经过东西大街,摊贩为之让路,行人向司机行注目礼,司机着公司工作服,在驾驶室手握方向盘充满自信威风凛凛,安然受用着大家羡慕的目光。

小雪节气后的一个周末,我和好友闻听家乡古镇改造的序幕--东西街路面改造工程正紧张施工之中,驾车前往作故地重游,感慨万分,游遍山山水水,对故乡情有独钟。如今的东大街从洋潮口算起,傍在伍佑港边一溜钢筋混凝土建筑是十多年前新建的,临河而建,多经营竹器、农具、服装、化妆品、餐饮等。这排建筑挡了伍佑港水面,一进入东街路面显得局促,好在对面有一汪池塘,方稍舒畅。

我的母校在东街北侧,河塘边伫立一魁星阁,岸柳依依,魁星阁对岸一柱太湖石刻着学校名称,鲜红醒目,高大门楼赏心悦目,堪称东街第一景。校园里有一方烈士纪念碑,碑主叫方强,七十周年前这里叫龙王滩,曾发生过壮烈一幕。“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红色的土地英才倍出,从这里走出过共和国原外交部副部长吉佩定,著名清史研究专家、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北京大学教授朱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特命全权大使俞建国,国家天文台首席研究员、中科院教授韩金林,全国劳动模范、盐城汽车客运站“沙惠林服务班”班长沙惠林……这些杰出的校友代表,在母校,乃至全市也引以为傲。

紧挨着中学校园是街道办事处。此处原为三元行宫(清同治年间顾姓宅院改建三元君赛会的行宫,附祀龙王)、书院、王同盛栈房。解放后,政府(后改公社、镇)在此基础上建了几排平房,办公、食堂和干部宿舍都在一个院子,八九十年代,改建成三幢四层混凝土结构建筑,历届党委政府没有为风行一时的思搬迁筑华堂居高楼而心动,而是选择与古镇的民居一同慢慢老去,从而保留了市区当下唯一拥有古韵风貌骨架的古镇!

过农业银行、理发店、彩票店到工农饭店,此处原址是观音阁。解放初期有个挑担的卖油郎常常从滩子边不急不缓的进入东圈门,腰板挺直的他见了人总微微弯腰,露出几分谦恭的样子,与人也不多搭理,走到观音阁总是放下担子,虔诚地朝观音菩萨拱手相拜,念念有词,祈求着什么,然后再挑起担子从东街到西街,走街串巷,低声叫卖。其时,南来北往的生意人,包括本镇外出谋生的人,在小镇走马灯似的,数不胜数,开始没有引起大家的过多关注。1951年他的身份被查明,姓蔡,名云其,又叫云琪。学名长生,化名文其。毕业于私立扬州商业中学。抗战爆发投身行伍,1940年作为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参战,回国后到江西瑞金中央军校补训,结业后从排长、连长升至副团长,抗战胜利后在昆明警备司令部特别行动小组任组长,1946年7月15日接受指派暗杀闻一多。蒋介石迫于舆论压力,用飞机将其接到南京关押一百天,随后分配到汉口华中“剿总”绥靖司令部任参谋,1949年8月在汉口西南随陈明仁(1903生,1974卒,1955年授予共和国上将军衔)部队起义,起义后也许自感罪孽深重,要求回家,卖油为生,1951年被捕,1956年被枪决。

剧场是全镇集会、放电影、演出的场所。座北朝南。负责人姓韩,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同一个名字,中等偏上身材,长脸,头发后梳,长相酷似毛主席,常穿咔叽或黑色呢子中山装,建国前参加革命,没有文化,凡是领导签字,要么盖私章要么按手印,一脸威严,小时候我们见着有些畏惧。剧场与清管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实际上就韩老既是剧场经理又是清管所所长。我外公是清管所工人。韩老虽没什么文化,但凭多年的工作经验管理几十号人井井有条,开会讲话也没有稿子(有稿估计也不会念),那时工人白天工作晚上学习,我随外公到单位,大人讲的东西我不敢兴趣,听听就睡了,迷迷糊糊在外公的背上出了剧场沿东街进入北街,过几杆昏黄的路灯,不知什么时候就到家了。所里还有个内勤,姓张,我们称张二爹,戴一副老花眼镜,长相瘦削,通易经八卦,会掐算打时,镇上有名的风水先生。镇上谁家死了老人挖个坟墓,媒人介绍合个婚姻,砌屋上梁图个吉祥,丢了东西能不能找到,如此之类,少不了请张二爹帮忙。主家待以烟酒饭食,阔著一些的还会塞上一只红包,一元两元不等,主家嘴上念叨说:“小意思呐,小意思!”张二爹也不推辞。张二爹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单位发个通知写个布告自然非他莫属,外公到单位办事,我常跟在后面去玩,望张二爹写字,脚跟被粘住,老人看我眼馋,拿张旧报纸找支毛笔口授要诀把我学练,我煞有介事地写了一行“大”字,张二爹对我外公夸我出手不错,我得到鼓舞,一时对写字兴起盎然。到春节的时候,我龙飞凤舞的写起家中大门上的春联。更为快乐的是,我在这里不知看了多少场无需买票的《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和《红灯记》等电影和样板戏。剧场如今变身超市,当年的模样毫无踪影。

“十八间”挨着剧场,门面朝阳,是全镇供销商业中心,五六十年代的砖混结构建筑,因一溜十八个开间而得名。七十年代做过一次翻建,变为两层楼,二楼一半经营五金工具、日用杂杂,一半供销社办公。一楼由东往西,挨墙的依次有副食品、鞋帽、大百货、针织品、布匹专柜,店堂中间是小百货、化妆品、糖烟酒、文化用品专柜,玻璃柜台里商品琳琅满目。布匹柜台售货、收银分别设岗,收银与布柜之间用铅丝连接,呈扇状,半空中如蜘蛛网一般,货柜开票并将钞票布票用铁夹通过铁丝推送到门口的收银员前,收银员柜面比货柜高出一截,收费收布票找零在三联单上盖章将铁夹使劲一推,回到售货员处,丝留丝留之声不断,顾客取货欢欢喜喜与售货员打招呼,称售货员一口一个“会计”,在十八间无论收银还是售货或许保管,在人们眼里都是非常体美受人尊重的差事。如今的“十八间”一楼做超市,二楼是KTV唱吧,唱吧里传出节奏感强烈的音乐。一对中年夫妻经营的童子鸡店煮锅里冒着腾腾的热汽,虽然修路,生意还不错。

新华书店位于十八间对面的翠芳巷口。两开间的老房子,座南朝北。当年柜台里书架上立满图书小人书,四周墙壁上悬挂着主席和马恩列斯的标准像,腊月里则有祖国大好河山、革命圣地、样板戏的条屏画和红彤彤的春联。我和伙伴曾凑钱买了一套《中国现代小说选》,我们做着那个年代人的作家梦想。伙伴高中毕业两年高考没能过独木桥,招工进入国营大厂当工人,边工作边补习文化,大量阅读,连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也能照啃不误,他的作家梦似乎坚定不移,有时谈的东西深奥晦涩,我暗暗佩服他的长进和知识面,可惜,1982年他以在全厂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取了职工大学却毫不迟疑地把成绩通知单撕得粉碎,他目光凝重且愤怒的告诉我,他绝对不止这个分数,应该是多少多少。我不解:“都第一了,多高的分数还有必要计较吗?”他摇了摇头,就像我不能理解他一样,他一样不理解我的劝说。后来知道,他病了,还不轻。作家梦自然破裂,我为此忧伤得许久没有缓过魂。如今书店不见踪影,变成一家化妆品经营门店。我不由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走近合作饭店,关门上锁久已。此处是1949年11月成立的伍佑供销社原址。我曾经在《徜徉在故乡的老北街》一文中写过这个饭店的菜肴和厨师,其实这个饭店还有个早被岁月遗忘的神秘人物我一直试图做些了解。此人姓赵名祥,一个国民党军官,有说是团长,有说是司令的秘书,有说是一般军官,镇上人只知道他老婆跟他的上司跑到台湾了,一副头脑受过刺激的表情,他没有子女,孑然一身,在合作饭店烧火,家住滩子边,喜欢斗蟋蟀,乒乓球打得很稳。可他究竟从那里来?有什么鲜为人知的身世?有怎样复杂的内心世界?很少有人清楚,我也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可以说明,他为官期间恐没有什么罪孽,因而坦然回到故乡,用极其平凡卑微的工作平安地度过了他的后半生。

服装社挨着合作饭店。1956年公私合营,各家各户的小缝纫成立了服装社,归县手工业联社管辖。原址海货店,拆除后建起气派的二层楼服装社车间,那个年代这里的业务应接不暇,拥有日光灯照明的车间,操作工们扬眉吐气,充满自豪,我的一位女同学,大概小学未毕业,那年在服装厂的父亲英年早逝,她放弃读书进厂当了缝纫工,在那个年代作出这样的选择,虽然出于无奈也比较现实。最东边一间门市,是裁缝室,为居民量体裁衣,提供定制服务。裁缝尹叔是我一位同学的父亲,每年冬月,母亲要为我们兄弟姊妹赶制新衣新裤,都请尹叔剪裁。面料大致是咔叽或涤卡,颜色一般蓝色或军黄,尹叔不因孩子就马虎,用皮尺量着我的肩宽衣长袖长腰围裤长,嘴上念一遍,全记住了,然后把布料在案板上展开,一手拿着粉饼划上纵横交错的白线,接着用剪刀在布料白线上咔滋咔滋游走,就像一个画家自如潇洒地操控手中的画笔,一会儿,衣归衣,裤归裤,分别存放,待送下一道工序,剩余的布边角料小心卷好,由母亲带回,块儿大点儿的可以做鞋面,小点儿的糊布骨纳鞋底,过年的新鞋也有了着落,笑容写在母亲脸上!

服装社后有处百年鲍家老宅。原主人叫鲍学清、鲍学奎。据说清末民初是经营药店的。1950年代初,大院里经营照相,是镇上两家照相馆之一。与富安盐商鲍致远有无关联,不得而知。家有一女,人称三仙姑,终身未嫁,在家设有神龛供奉佛主,吃斋念佛。文革期间,红卫兵抄家,从鲍家收出金条十余根、犀牛角、鹿角珍稀药品和瓷器神像落干,我的大姐时在小学念书,在同学家串门,亲眼目睹了那一幕。如今,鲍家老宅已归属服装社,残破的墙体、门窗、透风的西屋面在高大的服装社背后,似乎已经被人们忘却,没有人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

服装社对面有个茶食店,青砖瓦房,有三四开间,西侧依南街,这里最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四季有糖麻花、金刚奇、醉螺、茶馓,中秋前有月饼,春节前有京果、云片糕,店外飘香,刺激行人味蕾,记得临镇有一游子,在新疆服役几十年,写过一篇散文发表在晚报上,对伍佑糖麻花念念不忘,八九岁光景他随父亲到伍佑走亲戚,那种垂涎三尺的情景在脑海中定格,数十年没有忘却,其实,这样的感受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又何止他呢?故乡的吃食远近闻名,缘于古镇是盐帮聚居地,电视连续集《大清盐商》六次提及伍佑场。也是明清民国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扼守盐城南大门的军事重镇。江西的安徽的扬州的盐商在此淘金定居,吃食自然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较之天津十八街的糖麻花,伍佑糖麻花具有独特的魅力。个儿小巧,色泽赭红,型如双龙盘绕,味道酥脆香甜,且甜而不腻。据《盐城县志》记载:此吃食已有200多年历史,尤以“董大同”、“翠云斋”老茶食店制作历史悠久。乾隆下江南路过淮安府,盐城县令以此敬贡。1958年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江渭清等视察盐城时,特意到伍佑副食品加工厂参观糖麻花生产工艺。故乡另一特产醉泥螺,也是远近闻名。故乡人探亲访友常以此馈赠。

东西大街以夹河为界,夹河上连接东西大街的木桥叫板桥。这一块宝地叫板桥口。有如南京新街口、镇江大市口、盐城鱼市口,有四通八达,商贾云集,生意兴隆之意。记得儿时站在板桥上,南街依夹河而建的老房子一式青砖黛瓦。夹河东岸是八鲜商店运送蔬菜的码头。从兴化宝应及周边四乡八镇送青货水产海产品的木船水泥船顺着夹河停得老远,依次卸货。最引人注目的是停泊在河边的藕船,舱里装的花下藕,船头土坯灶上铁锅里煮着热气腾腾的糖莲藕。1980年代夹河填河变路,板桥南变身农贸市场,当年的韵味不复存在。

跨过板桥就是东大街,桥北是钟表店、剃头店,剃头店北侧有个刘姓茶炉。茶炉灶头有一对高出地面半人的青褐条石,石上有孔,据说是很久很久以前拴系岸标引导海船泊岸的基石遗存,如今不知所终。这一片现今均已拆除,往日面貌不在,被邮政储蓄银行、杂货店、水果店取代。

此番回来,我们想寻找伍佑泰和盐垦公司旧址。育才巷口,照相馆没有营业,一家太阳能配件店亮着日光灯,修路拆调的一处老房子还没有清理。我和友人拐进巷子依照镇志记载,寻找宏美巷,伍佑泰和盐垦公司旧址。志载,1919年8月岑春煊、朱庆澜、周孝怀等呈请两淮盐运使公署批准,在盐城县伍佑场堤东兴办盐垦公司,利用商本灶制的新淤植棉,公司用《易经》“各正性命,保合泰和乃利贞”之意,取名泰和。董事有岑春煊、张謇、朱庆澜、周孝怀、黄默庵等,董事会在上海,总公司在伍佑,上海、扬州各设办事所一处。该公司的创办,使得境内灶民变垦户,从海门、启东、南通招来的棉农把棉花种植技术带到本地,吸纳了小洋河南、斗龙港西、兴化、东台等地农民到公司垦区打长短工,这是张謇实业兴国思想在南通取得成功后北移盐城又一举措。公司范围南到斗龙港北到新洋港东到大海,如今我们面对万顷良田丰收的田野是否还记得当年来此拓荒的先民,先辈。我抚摸着巷内一座旧房长满苔藓的墙壁,不知泰和公司究竟在何处?事后我调查了解到,现交管站就是泰和公司旧址,这与附近一路之隔的洋井(当年泰和公司出资挖掘)遗迹完全吻合。

我想,张謇作为清末状元,无疑是个传奇性的人物,他在推动苏北地区的近代化做了许多工作,他自身资本有限,却办成那么多实业,被誉为杰出的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我认为他还是了不起的社会活动家。正如南京大学茅家琦教授在《张謇先生年谱》(晚晴篇)序言中写的,“人的重大活动总受到一种思想的支配。同样是办学校、办工厂,指导思想往往是不一样的。张謇推动南通地区近代化的事业,支持他的主导思想究竟是什么?仍然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学者们去探讨。研究这一点,既是从深层次上认识张謇,也有助于今天学习他的精神,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推动事业发展的智慧和热情。”

在附近杨家百年老宅我们邂逅七十多岁的供销社退休职工老杨,他的祖父曾经供职泰和公司,祖父留有一张照片,长长的白胡须仪态万千。一株一百多岁的香橼树屹立在老屋西房檐下,枝干黑褐,饱经风霜,树冠墨绿,一只只金黄的香橼在绿叶的忖托下格外耀眼,煞是好看!

黄家大院位于西街中部,大院的主人就是上面提到的泰和公司董事、监察人、伍佑大盐商黄默庵,扬州个园的主人、两淮盐业总商黄至筠是黄家世祖。黄家大院是一片既有独立庭院又互相联通的清代建筑群,大院的后人我的中学老师黄经实先生在他的长篇小说《歙砚传奇》中部分描述还原了黄家大院的一角。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的枪械所曾经设在这里。解放后,此处建起卫生院。卫生院迁移到老204国道边后,地块开发成现住宅小区。

西街南侧韦家巷通向茧园,是伍佑现存最完好的一幢盐商宅院,清代著名词人蒋鹿潭道光年间多次下榻茧园,并在此留有词作。茧园的主人周梦庄,师从章太炎,曾任中华诗词学会名誉顾问。

再向西是五金社。原址西林庵,建于明清间,有大殿五间,厢房十六间,解放初期仅存少数庵堂,且有尼姑念佛。1958年5月将镇上自行车行、铜匠、锡匠、钉秤、银匠、钟表、刻字、印刷、照相等个体业主成立联合修配厂,这是五金工具厂的前身,到七八十年代,该厂曾火红一时,生产的花腮钳远销非洲、东南亚,是全镇有名的规模工业企业。如今该厂歇业多年,高耸的烟囱破旧的厂房依旧立在那里,仿佛等待着什么,有时等待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过冶匠巷、野鸡巷到废品收购站,在西街顶西,属于供销社的下属单位。位于虹桥下,靠串场河边。六七十年代,常见挑着麦芽糖担的买糖人,敲着铜锣,念着顺口溜,用麦芽糖从孩子手中换取铜板铜钱和各种旧货。有专门收荒货的每天源源不断地把从居民中收购的旧书旧报废纸、破铜烂铁破布烂棉花、鹅毛鸭毛碎玻璃、头发小辫牙膏壳等等送到这里,收购站再分门别类转卖出去。如今收购站功能几乎丧失,况且物质丰富的当下废品随意丢弃,关注废品的处置已成为政府致力解决的环保大事。

上了虹桥,回望老街,路面改造正火热进行之中,沧桑中现出生机和希望。“虹桥远眺”是古镇八景之一。先人站在高高的虹桥上,微风徐徐,遥望落日,一抹红霞,芦花飘荡,荒冢如丘,一副凄美图景。眼下,河西吴家墩坟地已迁移新204国道边的公墓,大片田地已拆成净地,城南开发建设的步伐已经与古镇连成一体,据悉,重点打造的伍佑古镇、花样年华城市公园、南海城市综合体组团的“一镇一园一海”已见之规划宣传,不久的将来,我们再站在虹桥上远眺,见到的将是美丽的公园,波光粼粼的湖泊和现代化的建筑,与古色古香修旧如旧的古镇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

1、《伍佑志》(内部资料)1984.12

2、《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第一集,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7月第一版

3、庄安正《张謇先生年谱》(晚清篇),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作 者 简 介

贾秀全,男,汉族,江苏盐城人,1962年4月生,研究员级高级政工师、正高级经济师。系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自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1980年代发表通讯、散文,作品散见于国家和地方报刊。







(0)

相关推荐

  • 四川省自贡市“仙市古镇”  中国第一盐运码头

    仙市位于自贡市沿滩区北部,距自贡市区约10公里,属浅丘地貌,原名仙滩,始建于1400前的隋代,民国元年改称仙市.是"富庶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拥有丰厚的历史 ...

  • 川南行:雨中仙市

           旅行的意义并不在于你在沿途中看了多少风景,也不在于你是否到达了预期的目的地,而是在于你旅行中的那种心境的变化和丰富的经历...... 在自贡看完盐博馆后,已经是十点半了,我们根据自贡朋友 ...

  • 国庆我要去古镇

    中秋.国庆在一起真是好事情.早在几天前,有朋友让我帮他策划一个国庆游江南六大古镇行程.听后,在由衷佩服他勇气的同时,也深感高估了现在古镇的魅力.殊不知,此时古镇非彼时古镇也. 古镇从地域上讲分南北,相 ...

  • 洛阳老城小石桥

    小石桥 小石桥位于南关街道办事处贴廓巷社区小石桥街东头.据<洛阳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介绍,小石桥原名仁惠桥,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石桥横跨今中州渠上,青石 ...

  • 散文||千年古镇——尧渡老街

    千年古镇--尧渡老街 施文斌||安徽 我的家乡--东至县城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其中一个特别亮点应该就是尧渡老街.老街坐落在尧渡老河之滨,依河而建.街名来源于远古时的尧舜二帝由此过渡而得名. ...

  • 四川古镇(10)——仙市

    仙市古镇位于四川省自贡市釜溪河畔,原名仙滩.始建于1400前的隋代,民国元年改称"仙市". 仙市"因盐设镇",是釜溪河当年盐运重要码头之一,俗有"盐运 ...

  • 杭州有个不像古镇的古镇,很多人大概只是略有耳闻

    坦白讲,或许是我来得晚了,这个古镇如今已然"面目全非"?当我冒着大雨来到"安溪古镇",稍作游走之后,突然就有点"兴致索然".凭心而论,它是我 ...

  • 走马观花老浦口,阴差阳错河西街

    那天5月15日,在手机上看新闻.看到了这么一条消息... 英媒:不同于 北京 外国人为何喜欢 南京 ? 环球网 05-15 05:06 英国 广播公司5月13日报道,原题:吸引外国人的 中国 古都 南 ...

  • 神都洛阳西大门,手机拍摄丽景门东西大街

    摄影:木子 丽景门最早始建于隋代,是洛阳古城的西大门.它由城门楼.瓮城.箭楼.城墙和丽景桥(古时为吊桥),护城河等部分组成,是洛阳古城的象征. 踏上丽景桥,桥柱上的汉白玉古狮形态各异,扶揽凭吊,河水轻 ...

  • 吾言丨放心吧,如今你所放不下的人和事,岁月会替你轻描淡写

    吾言 No.32 去过的地方越多, 越知道自己想回什么地方去, 见过的人越多, 越知道自己真正想待在什么人身边. 所谓人生, 就是在你最需要有一个人去依靠的时候, 到最后往往都是自己一个人挺过去. 秒 ...

  • 作家手记丨公园里的人和事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 文丨杨德振 上.下班步行走越秀公园的习惯,一晃已坚持十多年了.寒暑易节,未曾改变,乐在自在从容和舒适:对广州这个驰名公园 ...

  • 长治东西大街

    长治东西大街 文/未懂未悟 长治东西大街是长治东大街和长治西大街的合称.东大街和西大街是老长治就有的一条相对直通的主要街道的两段.位于长治古城的中心,东西走向.以十字街为界,东边的原先叫东街,八十年代 ...

  • 长治东西大街(二)

    长治东西大街 文/未懂未悟 东大街从十字街向东至民政局处前是长治古城的东街,民政局再往东就出了城门,进入东关地界.那里现在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核心区了.而东大街的道路也东延修到了东外环的壶口村. 十 ...

  • 【大荔文苑】李冬花:穿越二十年的东西大街

    穿越二十年的东西大街 文/李冬花 二十多年前,县城周围还是一片狼藉,四周都是荒野.野草,充满萧条.东关十字以东的东新街有个十三厂.电机厂.永宏厂. 那时候,还没有什么水泥马路,有的只是一片坑坑洼洼的土 ...

  • 毒叔盘点·鉴星丨网红出道、青年戏骨、老年扮嫩,演员圈里那些忘不掉的人和事……

    ■ 本期轮值毒叔 ■ ■宋方金&谭飞&汪海林&李星文■ 以下为采访节选,完整内容请点击视频观看 在今天文章开始前,想请大家花3秒帮忙做一件事: 1.点击顶部蓝字"四味 ...

  • 阔腿裤丨烂大街但不过时,瞧今年的“2+1穿法”,不矮不胖刚好

    引语:阔腿裤可是从上个世纪火到了现在的经典单品.阔腿裤的出现将女性从传统的束腰服装解放了出来,它不仅时髦,还象征了女性的独立意识,怪不得这么受女孩子欢迎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烂大街却不会过时的阔 ...

  • 一日一禅丨放下没有意义的人和事

    有些事明知已经过去了,却仍然执着地去回忆.去思念:有些人明知已经走远了,却仍然执着地去留恋.去投入.有时候明知心已经很累了,却仍然执着地去宽容.去支撑.没有意义的人和事就放下吧,你的执着又能改变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