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双喜丨吃水的故事

年前,我在家大扫除清理东西时,无意中翻出了几十年前用过的一根钩担。钩担的出现,一下子把我带到了50年前的情景之中。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没见过钩担,钩担是用来挑水的工具。我小时候没有自来水,我们道口镇的人全是靠饮用井水和河水生活的。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家住在道口镇东关村,东关村东头有一口井,全东关的人都吃这口井的水。卫河从道口镇西部穿过,卫河两岸的群众,都是吃卫河水长大的。

那时,我奶年迈,父母是盲人,姐姐年龄尚小,家里没有劳动力,多年都是靠买水吃过日子。

说起买水吃,不得不提起一个重要角色——顺牛。那时他40多岁,是一个专门给人家担水卖水的人,我家就是让顺牛担水,三挑水只收一毛钱。顺牛是个弱智的人,憨厚老实,一辈子没娶上媳妇,终生和瞎老母亲相依为生。

顺牛担水的工具很简单:一对铁桶、一根钩担、一条井绳。因为长期从事担水这个行当,他的腰严重弯曲变形,在东关会经常看到驼背弯腰、担着两桶水、胳膊上还跨着一盘井绳的他趔趄而行。

淘气的孩子们都爱拿他开心。因为他也向往着娶上漂亮的媳妇,所以,每当他从井里抜水抜到一半的时候,就开始和他对话了。孩子们说:“顺牛,给你说个媳妇吧。”这时,顺牛就会停止抜水,把一桶水悬在井的半空,搭腔问话:“中啊,女的是哪的?”“城关的。”“叫啥名?”“高茂英(茂英即‘冒烟’的谐音,是指高高的烟囱)”“中啊。”这时,只见顺牛脸上挂满了笑容。后来,顺牛知道了是在取笑他,但也不拒绝对话,可能他也想从中得到一些快乐罢了。

顺牛很善良,对大人小孩喝水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的。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他担着两桶水正在往前走,赶路的外地人和口渴的孩子们向他求水喝时,他就会停下来,钩担不下肩,让人们趴在桶沿上喝水,等口渴的人喝足喝够了,他再继续往前走,从来没有半点怨言。

我十来岁的时候,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也曾担过水。因此,还发生过一次坠井事件,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那是一个夏日,我挑着两只桶去井里打水,在从井里往上抜水桶的时候,一不小心,让比我身体还重的水桶把我拽到了井里。当时只觉得就像驾云一样,从高处往下坠落,然后“扑通”一声坠到了水里,当我睁开眼看时,自己已经在井水里了。紧接着,听到上边有人叫喊的声音:有小孩掉进井里啦,快救人呀!大概停了几分钟时间,有个男人用井绳把一只空水桶送下来,指着空水桶说:“小孩,你把脚踩进水桶,用手抓紧井绳,我把你拉出来。”我按照那个男人的意思去办,他把我从井里拉了上去。

我爹在井台上焦急地等着我。当那个人把我拉上井台时,父亲顾不上感谢人家,却赶紧抚摸着我,一遍又一遍地问摔着没有?淹着没有?我说没有,好好的。那次坠井真的是发生了奇迹!十来岁的我掉进水井里,竟然毫发无损。事后才知道,没摔着的原因是井里有水,人被水接住了;没淹着的原因是井水很浅,只有半米深。父亲为了庆祝我“大难不死”,把我带到了食堂,让我美美的饱餐一顿,也算是对我的安慰。

卫河两岸的人家吃水,都是到卫河码头去担。老道口十字街往西的一条短街不足150米,街名叫“水胡同”,向西通往码头。至于“水胡同”名字因何而来,我不得而知,但是,每天经过水胡同担水的人都络绎不绝。担水的男女老少,担着水桶,有说有笑,取水回来的路上,吱吱呀呀的扁担声和人们的说笑声,汇成了一曲动听的音乐,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差不多半个老道口的人,吃的都是卫河水。他们说,卫河水很甜,比井水好吃。当时,我好想品尝一下甜甜的卫河水,由于卫河离我家较远,始终没有去那里担过水,品尝卫河的愿望也没能实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于上流水源吃紧,河道变窄,加之工业废水向河内排放,河水受到严重污染,人们也就不再到卫河取水吃了。

同时,由于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东关村东头的水井和道口老街的几口水井也先后干枯了。这时候,机井逐渐取代了旱井,承担着群众的吃水问题。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我国开始重视发展村镇工业。我们东关村开办了一家造纸厂,纸厂内建有水塔,从此以后我们吃上了造纸厂的自来水。紧接着,县农机公司也在东关村的地盘上建设营业,加之县委县政府机关、县航运社,四家单位都在东关村的地盘上,并且都有机井、水塔或蓄水池,吃自来水比较方便了。这几家单位为了安全起见,都把水管引到机关院墙外,既方便群众接水,又不影响单位办公。

但是,由于几家单位在院外设置的水龙头数量较少,且水压小,接一桶水有时要等三五分钟,所以,苗助长造成接水排队的现象。经常可以看到接水的群众把水桶有次序的摆在地上,排成长长的队,很不耐烦的等待接水,担一担水往往需要半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滑县县城建成了第一水厂,供水管道进入了千家万户,县城群众梦寐以求地吃上了真正的自来水,从此,再也不用出门排长队担水吃了。2016年11月,滑县南水北调工程竣工,县城30万群众吃上了盼望已久的甜甜的丹江水。

我80多岁的叔叔感慨地说,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现今这样甜蜜的日子!

写于2017年3月3日

作 者 简 介

马双喜,男,50末,出生于“烧鸡之乡”——河南省滑县道口镇,供职于滑县政府部门。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社会兼职有:滑县文化研究院副秘书长、滑县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滑州文化》及《滑州儒学》杂志副总编。曾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企业报》、《河南日报》、《安阳日报》、《河南法制报》、《滑台文学》和安阳市委、滑县县委机关刊物及省市网站发表拙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