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阴县宜沟古镇与鹤壁市的历史地理渊源
宜沟古镇地处汤阴南部,称“邺南首镇”,西接太行山,东连华中平原,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宜沟古镇是御路要塞、汤阴县古驿站,历史文化积淀丰厚。
王铎《至宜沟驿》水浸城根驿树深
慈禧太后住过的宜沟驿
宋代石雕
宜沟镇西接太行山脉的山囗,与鹤壁集、鹿楼和庞村联系颇多;宜沟古镇南接浚县大赉古镇,越过淇水关古桥与朝歌相接。宜沟古镇与今天的鹤壁市山水相连,历史渊源颇深。
李家老宅门楣
太行山与发端于汤阴东部的火龙岗中间夹持的八十里长的山河谷地,贯穿汤阴县中部(县城、菜园、故贤、伏道、宜沟)与浚县西部(今淇滨区、钜桥、卫贤和新镇)。
谷地以宜沟古镇的中间高地及大青山、马山一线为界,分为汤河流域和淇河流域。
历史上,宜沟古镇也一分为二,南半部属浚县,溪水向南流汇入淇河。北半部属汤阴,溪水向东北方向流,汇入汤河。宜沟古镇的名称即由来于东北流向的宜师沟。
所以,历史上的宜沟古镇一镇分两县是有历史地理原因的。清雍正年间,汤阴县令杨世达才把南北宜沟合二为一归于汤阴。
整个太行谷地西高东低,发端于鹤壁西部山区的大小河流极易在此汇集,而宜沟古镇的正中间高地恰好又形成了谷地的南北分水岭。故宜沟古镇的溪水是南北分开流的,这个现象在平原地区非常少见,是宜沟古镇的一个山水特色。
永通河即宜师沟
正因为这个地理原因,宜沟古镇山水相宜,相得益彰,坑塘众多,为御路驿站的形成准备了历史地理条件。
宜沟驿之饮马塘
历史上,宜沟古镇是汤阴南部、朝歌以北和太行山以东最繁华的商业重镇,对浚县和淇县及鹤壁西部山区的商业集镇有碾压之势。这里商贾云集,南北货物在此交易,西部太行特产与东部运河泊品在这里交集。
宜沟古镇留存的大量清代精美古民居可以为古镇的商业繁华作证,刘氏空心挂面、三不粘小吃则传承了宜沟古驿的历史文化与商业文明。
刘家老宅——空心面老作坊
冯家老宅
刘氏老宅
田家老宅
河南非遗——刘氏手工空心挂面
三不粘
炸疙瘩
古镇在开发御路一条街的时候,建议把这些山水地理因素考虑进去。因势利导,保护与恢复自然水系,还原古镇历史风貌,也免遭自然之水灾。
不变的是自然地理,变换的是历史地理。
今天,鹤壁市的主城区已经搬到了淇河北岸的淇滨区,与宜沟古镇相峙而立连接在一起。宜沟古镇已完全处于下风,再无竞争优势。
如此情况下,宜沟人仍秉持老观念,一味向北发展,无视鹤壁市的存在与崛起,无疑是一种历史的短视,也必将得不偿失,失去历史的发展机遇。
鹤壁市也有烦恼。淇滨区想在这个狭长的谷地想拉开大架式,因为有太行山与火龙岗的阻挡,东西腾挪空间不大。而南北一味拉长,从交通物流和城市排水考虑,无疑也是一大心病。
宜沟镇恰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白,对接鹤壁的发展,为鹤壁的发展搞好服务。同时,宜沟古镇也可趁势而起,发展壮大。
山不过来我过去。行政地域不能变,但思想一变天地宽。
努力吧,宜沟。时不我待。
永通河古桥
鹤壁市赵英敏老师一行到访宜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