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芳芳辞职为何引发热议

熊芳芳辞职为何引发热议

□王名志

特级教师熊芳芳

首先请恕我孤陋寡闻,在看见网上热议此事之前,我还真不知道熊芳芳何许人也,还真是第一次听说“生命语文”的概念。虽然我也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虽然我也从教20余年,虽然我也参加过一些培训,虽然我也偶然会翻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之类的杂志。不过也难怪,每年中国都评上许多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也有不少封面人物,语文的新概念也层出不穷。总之,第一次知道,还是有赖于网络的热议。

辞职和入职一样,进进出出,来来往往,本身是职场上再稀松平常的事。乔布斯、比尔盖茨、马云、刘强东、施一公等大佬们辞职似乎也没有如此沸沸扬扬。可能是大家觉得这些“鸿鹄”们高来高去,与我等“燕雀”无关。大量的农民工今年到广东、明年到内蒙、后年到新疆也没多少人关注。可能是觉得体制外普通老百姓的工作,似乎还不能称之为职业。

我想,熊芳芳辞职一事引发热议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网络信息的消费需求。

推送信息资源是一种商业消费,浏览信息是现代大部分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平台每天需要捕捉和推出一些热点资讯,供大家消费,参与和互动,保持点击率,从而推动“流量经济”发展。高级教师、美女教师、封面人物、辞职,当这些名词叠加在一起,很有噱头。当然每一条热点新闻,都有开始,发酵,沸腾,退潮的过程,直至被另一个热点话题所覆盖。

二是进入体制的道阻且长。

教师的职业,虽然大家视之为“鸡肋”,不如牛排那样的“硬菜”,但好歹也算得上荤菜,和土豆在一起炖一炖,还是能感觉到肉味的。做不了金融,进不了IT,成不了白领,考不上公务员的大学生们,到教育领域混一份安逸和稳定的职业,也是要排起长队的。我还未进门,你就辞职了,这让对教师行业还抱有幻想的年轻人情何以堪。

三是在职教师的惺惺相惜。

1972年出生的熊芳芳已经辞职了,理由是“生命无法重来,不愿一生被人安排”。看到此则讯息的我,正在“被安排”填表、写材料,或正走在去填表、写材料的路上。关键是还要限期整改,上级督查,纪委问责,而备课、批阅作业只有安排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读罢此信,深感“与我心有戚戚焉”,拿起手机偷偷给芳芳老师点个大大的赞,默送她去追寻“诗和远方”,“眼前的苟且”由我等来扛吧。

四是社会的不解和猜测。

芳芳老师说,“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31个春秋”,有人责问,说啥奉献,难道国家没有付你工资吗。这是喜欢较真的人,没工资饿死了,拿啥奉献?还有人对辞职信,做语法分析,并指出几点不足。呵呵,也算是一个有心人。还有人责问芳芳是何年何处被评为特级教师的?网友一致回怼,没有必要向你汇报。也是个操心的人。

教育、医疗和住房,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一直是热点话题。教师这个称谓,于谋生养家,则是职业;于教书育人,则为事业。在现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教育的范围由学校不断扩展到社会,延伸到网络,教育的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对教育的理解和探索也越来越深入。在教育场,一个熊芳芳离开,还会有若干的熊芳芳进来。诚如熊芳芳所言,换一种方式,研究教育,服务教育,也值得肯定。

我想,当今中学语文教育,这种不断围绕考试去刷题、去寻求标准答案、去踩点赋分的教学方式,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困惑、怀疑和排斥。似乎我们的所作所为,早已违背了语文教育的初心。熊芳芳的“生命语文”,想带着学生在语文学习和体验中,去感悟生命的成长和自由,探求文学的教旨和途径,寻觅美学的奥义和真谛。她跳出语文,去寻找语文的真意;身体力行,去突破生命的重围,勇气和魄力可嘉。至于大家担心的成败与否,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熊芳芳的辞职信还是有太多的客套和解释,“按照自己的想法再活一次”,有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之意,那句“不愿被人安排”,让曾经“安排”和准备“安排”她的人暗生不爽。读来不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干脆自然。

王名志,男,1970年出生,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供职于淮阴区教体局。

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