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周一 | 《优秀的绵羊》@874万毕业生,在大学究竟应该学些什么?
大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工作,而是经历教育 | 第1803期
今日豆瓣评分8.0分,4536人评价
简介:本书中,作者德雷谢维奇历数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春藤学校学生的“数宗罪”:过于自信却输不起;朋友圈同质化,固步自封;思维僵硬,与社会脱节,缺乏“常识性聪明”等,并提出“读藤校远不如读公立大学,学校更重视教育、教学方法也更灵活、更前沿”等观点。
他还进一步指出,虽然这些藤校外表上有特色,但在内里,都是“失去了灵魂的地方”。很多在藤校就读的学生没有使命和目标感,自我膨胀、自我中心、自以为是。而相比之下,那些没有这些标签的人,却能在人生道路上攻城掠地,在各方面成就自己。而有一些藤校生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可能只是上过某藤校。
1. 大学教育的本意是提供机会给年轻人去尝试和探索,让其发现新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内在的新的能力,但是因为学生们都不甘落后于别人,而且每个人都要保证自己多才多艺,因此大学教育的本意已经荡然无存。
2.精英高校并没有兴趣培养过多的探索者,如思想家、诗人、教师、牧师、律师、非营利组织工作甚至教授。栽培这种类型的人才,高校需付出更多,要培养利他主义、创造力、知性思维以及理想主义。
3.一个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他大量阅读,习惯思考,放缓脚步,投入深度对话,并为自己创建一个丰满的内心世界。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 874 万。“历史新高”叠加疫情等影响因素,各地就业形势颇为复杂严峻。那么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在大学里面真正应该学的是什么呢?我们从三个问题分享一下《优秀的绵羊》这本书。
1.什么是真正的高等教育?
哈佛大学前校长詹姆斯·B.柯南特提出了一个观点:教育是当你忘记了所学的一切之后所存活下来的那一部分。通俗讲就是:我们在大学的大部分所学必然会慢慢淡忘,剩余的部分其实就是你自己。
教育既不是为解决工程类问题存在的,也不是为灌输大量知识而存在的。
“教育”的拉丁语本意是“激发”。教师工作的本质是激发并唤醒潜伏在每个学生体内处于睡眠状态的能量。
大学教育是一场整体的经历,有前后顺序,是浸入式的体验,完全不能与综艺节目相提并论。
大学一定要保持头脑清晰,不管技术如何变化,所有的教学方式或教育内容,唯有博雅教育是无法被复制或者自动化的。
我周围有很多有自己主见,在追求自我认识上不懈追求的人。
2.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老师?
我们需要真正的导师。
哈佛教授哈里·R.路易斯认为,真正的导师会“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帮助他们勇于面对抉择,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同时,当学生受到外界的声音影响而做不到真我的时候,导师要给予足够的支持来解救他们”。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寻找的是一位有先见之明的前辈,能够给予连他们的父母都无力顾及甚至反对的理解和许可的人,即支持他们走自己的路,并肯定他们选择的人。
苏格拉底曾说过,师生之间,一旦关系建立,将是永恒的。
作为一名教师,教学方法可以变化多样,但个人的教学能力最终来源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
这让我想到自己跟大学里的不少很好的老师还保持着联系,他们于我,并不只是通讯录里的一个联系人,那份深刻的感受,如故交一般,不管身在何处,将永远不会淡忘。
3.在大学究竟应该学些什么?
作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会思考。
因为要认识并创造自我,就要从思考中获得。
而大学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远离社会,暂时摆脱来自家庭影响和职业规划的束缚,站在远处以纯净并批判的眼光审视整个世界。
自我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缺乏自我的内涵。
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思考,明白自己已经是个什么样的人(认识自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创造自我)。
思考者是一群敢于质疑权威,而不是一心追求成为权威的人士。思考者指的是能够以批判的视角来审视自己所处的组织和社会的人士,他们能够把批判落实到实处。思想家具有叛逆思维:不只是解答问题,还提出新的问题;不只是完成任务,还思考任何一件事情的价值所在;不只是勇于冲锋陷阵,更重要的是为公司、行业乃至整个国家制订新的战略方向。
思考者最核心的元素是勇气和想象力,最核心的任务是筹建一个有能力与这个社会现状对抗的个体。
作为独立思考者需要强大的意志力。
大学的使命就是把青少年转变为成人。如何检验自己是否转型成功呢?书里提到了一个方法:看看自己在大学毕业之际与入学初期是不是有所区别,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愿望以及人生目标是不是有所变化。五色图书,五彩人生,周一蓝色学习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