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铭医轩|阳气——驱动瞑眩现象的原始动力

《伤寒论》是古代的一部集大成的“津液代谢论”。简单来讲无非是“汗、吐、下”三种情况,对于“吐法”我们很少会用到,所以大致上也就是《内经》里所讲的“开鬼门,洁净府”,都是通过津液代谢将病邪排出体外的,这也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给邪以出路”。

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驱邪外出不仅要给以出路,更需要一种内驱力,而阳气就是逼邪外出的原始动力。对于诸多潜伏期的慢性病,给邪以出路就类似于解表和攻下,而对于禀赋或驱邪能力不足的患者,我就会考虑扶阳,这样的患者在现如今的社会中确实不少。通过温阳法将慢性病托成急性病,实现三阴逆转三阳,促阴证化阳证,随之而来的就是我们所说的瞑眩反应,之后再通过清法,诸如柴胡剂、石膏剂、大黄剂、麻桂剂、甘遂剂等,往往迎刃而解,尤其是对于慢性肝炎,我在治疗中收获不少。所以,在我治疗慢性痼疾的规划里,“温、补、托”的疗程要远远长于“清”的疗程。

“温、补、托、清”其实并不是一个过程,它实际上是一种理论支持与依托,着眼处还是要从人体自身看起。对这个患者进行“温、补、托、清”之后可能会再来一轮新的“温、补、托、清”,甚至“温、补、托、清”的顺序都是可以变的。“温、补、托、清”的治疗方法对于一部分人一次性就可以治愈,比如我治愈过的一位患者,治疗顺序就是单一的“温、补、托、清”,一开始是当归四逆汤与真武汤的架构,最后吃到她脉滑,舌头出现了明显裂纹,我加上了生石膏清解透发阴转阳过程中伴随出现的气分郁热,直至痊愈。她的“脉滑”是我们给“温”出来的,之前她晚上经常梦见好多诡异的画面,应该是太阴病吧,我们的目的就是直接给她从太阴顶到少阳气分上去,少阳枢机一转,最后直接从太阳打出去,所以又用到了麻桂合方,治疗过程很单一,也比较简单。

但有的患者就复杂多了,可能三阴病都有了,我们要考虑如何兼顾或分治。可能这个患者我们是先从太阴给他“温、补、托、清”,处理完太阴的问题后可能少阴的矛盾又冒出来了,那我们再处理少阴,最后可能就剩厥阴的乱子了,厥阴实际上也是最难搞的,它的治疗顺序也就不是单一的“温、补、托、清”那么简单了。可以说,厥阴之中复有三阳三阴,让人头疼得很,相对来讲它的疗程也最长,有的甚至需要一两年、三四年。当然,这里还没有引入六经表里证的概念,“温、补、托、清”同样也可以出现在表里转归之间,比如由通脉四逆汤的厥阴里证托到乌梅丸的厥阴表证等……

总之“温、补、托、清”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没有大量临床经验,没有广泛的病源积累,不敢去尝试、观察与总结,也就不可能在临床上胸有成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