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二十二回着重写了宝玉悟禅,他到底有没有悟出什么?
不,作者曹雪芹先生告诉我们,贾宝玉最终出家,不仅因为遭遇了家族败亡的重大挫折,还因为他本来就有入佛门的慧根。所以,作者刻意在第二十二回,安排贾宝玉悟禅。
那么,贾宝玉在这次悟禅中,到底有没有悟到些什么?从原文来看,悟禅之后的贾宝玉,因黛玉的一句逼问,就自认“尚未解悟”,是不是说明他并没有悟出什么?
事实恰恰相反,宝玉虽然被黛玉逼问得哑口无言,但他此次悟禅却很有收获,他至少从中悟出了两点:一是自认很用心,却是把心用错了地方,纯粹是自作多情;二是自认有才能,其实很无能。
宝玉以护花为使命,悟禅让他意识到:诸芳都不需要他来爱护。
一直以来,贾宝玉都很自负,而且是一种遗世独立般的自负,他认为世人的见识都不如他。世人都在名利中奔波,只有他把爱护闺阁女子当成使命。而且,他对闺阁女子的爱护,完全没有世俗所想的那些龌龊的私心,他只是希望每一个闺阁女子都能避开世俗的烦忧,都能美丽地绽放。
所以,当宝钗等人劝他上进时,他讥讽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在他看来,女孩就该像花儿一样,只管绽放,不要去沾染世俗的名利。为此,他愿意终身都呆在内帷,心甘情愿地被姐妹们驱使。
在他心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事业,而被他呵护的姐妹们,也会愉悦地接受他的爱护,愿意长期环绕他左右,享受他的爱护。
然而,这一天,他的这一愿景受到了打击。
这一天,是宝钗的生日,大家在一起看戏,凤姐恶作剧地指着一个戏子对大家说:“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她刻意不说是谁,但大家都心领神会却不戳破,只有神经大条而又心直口快的湘云说了出来:“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
宝玉深知黛玉小性,湘云此话一出,必会得罪黛玉,于是向湘云使眼色。没想到,他的这一番好意,黛玉和湘云都不领情,而且都朝他发脾气。原本想两处维护,结果却是“落了两处的贬谤”。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好心办错事,如此事与愿违,怎不令人失落?
更让宝玉伤心的是,他的好意得罪了两个人,而那两个人彼此却并没有生嫌隙,反而有说有笑,倒让他这个护花之人落了单。这就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宝玉对自己的护花事业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她们真的需要我来爱护吗?为什么我为她们操碎了心,她们却毫不领情?我如此为她们操心,她们却相亲相爱,把我冷落在一旁,让我成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孤家寡人。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是《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中鲁智深的唱词。鲁智深也是有慧根向佛之人,所以,他的唱词里带有禅意。宝玉听到这句唱词时,只觉得词藻优美,此时他才理解其内涵。
鲁智深也是个爱管闲事的操心之人,因为醉打镇关西而改变了命运。起初他出家是为了避祸,最终却因悟禅而成了真正的出家人。
这就是脂批所指出的“宝玉之无情之心,不能不流于无情之地”。出家人的四大皆空,指的就是无情,能够放下一切。贾宝玉本是多情之人,但在悟禅的过程中,他意识到了多情易恼,因为人家并不需要他的这份情。所以,慢慢地,他会从多情走向无情。
这就是宝玉此次悟禅的第一个收获:他意识到,他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多情,其实只是自作多情。他当成事业的护花,诸芳并不需要,所以不会领情。正如他读庄子时读到的“山木自寇,源泉自盗”,一切都是自寻烦恼。
宝玉自负才高,悟禅让他意识到,他其实是个无能之人。
宝玉的自负,除了自负见识高之外,还自负才能高。他把在闺阁护花当成使命,也是因为他自负有能力保护诸芳,让她们能够无忧无虑地绽放。
然而,在黛玉和湘云的这个事件中,他意识到,“目下不过这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为何?”眼前只不过才两个人的矛盾,他都没能力解决,将来还能做什么?还有什么能力去帮助更多的闺阁女子?
这个打击也挺沉重的,自负能力高强,突然发现自己连最简单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往日的自信消失无踪。联想到《南华经》中的“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他觉得自己就像是大海中的一叶孤舟,没有了目标,也没有了方向,人生突然就失去了意义。
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宝玉写下了一支偈子: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偈子难懂,宝玉也怕别人不懂,于是又补了一支《寄生草》: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这支《寄生草》充分表达了宝玉此时的迷茫与无助。宝玉本多情,而他的多情是希望得到回应的。我对你好,我希望你也对我好。我爱护你,我希望你能感受到我对你的爱护。所以,在他的意识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在互动中建立的。如果没有了互动,人就没有了悲喜,人与人之间也就无亲疏远近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宝玉的佛性,他的这种观念,与入世之儒家相冲突。儒家的亲疏远近是由血缘来决定的,宝玉却认为是由互动来决定的,无互动则无亲疏,无互动则无悲喜。
但是,宝玉的这种观念在此时受到了冲击。湘云和黛玉,都是与他互动最多的人。湘云陪他走过了童年,黛玉陪他走过了少年,彼此的关系亲密到一起吃一起睡。然而,当矛盾发生时,这两个亲密之人都疏远了他,他却无能为力。
所以,此处他有反思:“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以前我为什么要那么爱护你们?现在想想,一切都变成了碌碌无为的无趣之举。既无为又无趣,曾经做过的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毫无意义为什么要去做?所以,出家人是很无情的,无亲无疏,无悲无喜,可以抛家舍业说走就走,从此亲人是施主,陌生人也是施主。
这种自我反思和自我否定是很深刻的,虽然宝玉很快就好了伤疤忘了疼,依然在闺阁中忙忙碌碌,但对他日后出家的影响,却已深入骨髓了,等时机到了就会自动涌现出来。
这就是宝玉此次悟禅的两大收获:认识到了自己的自作多情和无才无能。而这两大收获,正是日后促使他“悬崖撒手”的两大因素:因多情而走向无情,才能决绝地撒手离去;因无才无能,才知世间并不需要他,而他也不配继续留在俗世误己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