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威║短文五篇(散文)

风水家宅




  家乡有山有水,有葱绿的田野。

  

  老家的屋子,就矗立在一片田野间。

  

  屋子是父亲八十年代开始建的。这里原来是一块墓地,据说葬于此的是一位叫“张二八爷”的县官,人们说这里是全村风水排第二的福宅地。

  

  父亲是村里的医生,还会裁缝,在八十年代初,小有积蓄。我们一家原来住在家族老屋旁的两间房子,我们全家七口人,兄妹五人,根本不够地方住,还借了上个屋一户人家的一间房子。于是父亲看中这地方,准备在这里起房子。

  

  那时,这块墓地周围有七八块菜地,分属几家人,父亲医者仁心,平素为人不错,他走家串户,又花了不少钱,终于从几家人手里买下了所有菜地。

  

  这样的风水宝地,很多人都眼红眼热,有人想换一小块地都很难,父亲能把盘下,说明了他在村民中的口碑是极好的。

  

  房子最初是砖瓦结构,屋梁是从临近一个镇的大山嶂买来的巨大杉木。这些杉木当时还是在村里当车队长的三叔,偷偷带着几部东风卡车运回来的。

  

  屋子建好时,我正读初中。

  

  记得搬家时,全家从老屋那边用箩筐挑着锅碗瓢盆,搬进新屋。作为最早在外面建房子的家庭,那时的乔迁之喜,至今难忘。

  

  后来,家里的房子已从最早的砖瓦房子变成水泥房屋,从一栋变成带南北庭的上下二栋楼房。

  

  一家人曾离开过这屋子多年,住在父亲行医的诊所楼房,直到父亲年迈,不再行医,七八年前,父母搬回了这屋子。

  

  这些年,又在家门口挖了口鱼塘,鱼塘边是宽阔的菜地,种有枣树、桃树、枇杷树、百香果和黄皮果等许多果树和青菜,家里瞬间美好起来。

  

  说起风水宝地,我们兄妹五人并没谁大富大贵,还好都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三个妹妹行医,我和弟弟均供职于政府机关。每次回家,五兄妹都会相聚。

  

  没有金玉满堂,但有儿孙绕膝,一家其乐融融。父母最开心的莫过此时。

  

  我曾对父亲建这房子多有成见,为建房子,我们兄妹的学业耽搁不少,而风风雨雨,世事更迭,数十年过去,每每回家,最温暖的,便是故园的烟火。那些时光,那些亲情,早已把这里氤氲成一宅福地。

  

增广贤文


  

  “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

  

  最早读到这些东西时,是在很小时,小得记不清多少岁了。

  

  那时正是文革期间,我读小学,有一天,母亲从外面回来,神秘兮兮地拿出一本作业本,对我说“这个东西给你看,你快把它抄下来”。

  

  我接过来,见这作业本里面抄着一些诗歌一样的句子,读起来非常顺口,而且很有意思,问母亲:“这是哪来的呀?”

  

  母亲道:“有个人给的,我借来给你看会,马上要还他,你赶紧抄”。

  

  于是我飞快地拿出一本作业本,把里面的十多句“诗”抄下来。

  

  见我抄完,母亲叮嘱:“不要与人说,你偷偷记着长长见识”

  

  我点头,母亲拿起那本作业本,急匆匆而去。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增广贤文。

  

  这些在当时,是被当成毒草一样的东西,无论谁传播都是有罪的。

  

  增广贤文,是智者对人生、世道和人心的感悟,也是我最熟悉的一本书,即使现在,亦能倒背如流。

  

  圣贤之书,读之世事洞明,少了许多困惑,多了几分释然。

  

  常常感谢母亲,在那些年代,给了我这样的书籍,让我如沐春风如饮甘霖,福至心田。

  

  前不久,回家时,跟弟弟妹妹谈起这事,向母亲问起当初谁给她这本书,母亲笑笑,已然想不起了。

  

偷读水浒


  

  水浒传是我最早看过的一部小说。

  

  像母亲偷偷给我读增广贤文,有一天,母亲从平日深锁的柜子里,拿出一本书,说:这本书给你看看,别给你爸发现了。”这是本很厚的书,封面已被撕去,很多书页,卷着角儿,还有点脏。

  

  这时,我大概读小学五年级,接过母亲的书,疑惑地说:“这本书是古书,我看不懂的啊”。

  

  因为前些日子,爸爸经常在深夜点着油灯看这书,白天又锁起来。我很好奇,有一次爸爸把书丢在床头,我拿起来飞快低翻了翻这本书,一看开篇都是些深奥的古诗,根本看不懂,也就没了阅读的兴趣,想着这是大人看的书吧。母亲见我这样子,解释道:“这是本故事书,里面有武松打虎的故事,还有多其他故事,你看看就知道了”。

  

  武松打虎,这个故事我们都听大人讲过。一听这里面有很多这样的故事,觉得自己好粗心,居然没发现。

  

  拿起这本砖头般厚的书,我经常躲在家门外村子的鱼塘边上读这书。我耐着性子,越过深奥艰涩,寻找那引人入胜的故事。后来完全被里面精彩的情节、有血有肉的小说人物、活灵活现的描写,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是水浒传的中册,应该是水浒传三本中最精彩的部分,武松打虎、西门亲和潘金莲故事等都在这本书里。

  

  我如饥似渴地读着这些故事,快意江湖、呼啸山林、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英雄豪杰的故事,令人心动,使人向往。

  

  爸爸后来发现我看这书,把书锁起来,我又叫母亲拿给我。爸爸见我如此固执,问我是否看得懂,我点头,后来便不再阻拦。

  

  把这本书读完,我跟父亲说还有上册和后册,父亲说,只有这本,好像还是不知怎么求来的。

  

  现在想来,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应该是文革时期,为了批宋江的投降主义、宣传造反有理而出版,当时也不知村子谁神通广大,得到了这本书。

  

  我把这本书反复读了十几遍,一百零八梁山英雄好汉的名字和绰号,被我背得滚瓜烂熟。甚至小说里很多诗句,我都能背下来。

  

  直至出来工作,我才买了一套水浒传,但再没想小时候那样认真读过。

  

  这本书深深影响了我,自己性格叛逆,疾恶如仇,爱打抱不平,我想受这本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书籍对一个人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当人混沌初开和年轻的时候。

  

  感谢那些读过的书。在我们的人生中,那些好书,曾陪伴了我们度过那些荒凉的岁月。

  

三叔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最早看见毛主席的这首诗《蝶恋花·答李淑一》,是在三叔年轻时住的那个屋子的墙上的这幅宣传画上。那幅画的右边是年轻的杨开慧,一头短发,白衣黑裙,青春美丽;左边是月宫,高高的桂花树下,玉兔扑腾着亮闪闪的眼睛,吴刚捧着一壶酒,嫦娥仙衣飘飘、临风起舞......

  

  这是我那时候看见的最浪漫的画。那时的农村到处是标语口号或领袖画像,这幅画却带着几分柔情和浪漫直击人心,即使岁月流逝,仍让人难以忘怀。

  

  记得那时我还小,三叔在邻近一个镇读高中。三叔住的是老屋靠路边的一个房子。我家在老屋的边上,跟三叔这个屋子隔一个禾坪。每天早晨,都可以透过窗子,看三叔在埋首读书,书声琅琅。屋子床边的一个柜子上,一个玻璃瓶里,种着一棵万年青,清朗秀气,苍翠欲滴。三叔对我很好,没事我会进他屋子玩,三叔会给我讲解这幅画,讲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故事,讲这些故事时,三叔神采飞扬。那时就觉得三叔很有书生意气,长着国字脸,身材适中,有点胖,相貌堂堂,浓密的头发梳成小分头,穿着白衬衣,风华正茂,像极五四时的青年。

  

  三叔每个周末都会回来,早上会端出搪瓷脸盆,在老屋的大门口洗脸。这在那时的农村,是很时髦的事。三叔洗脸时,我会在一旁看着,心里好生羡慕,那时我就觉得三叔以后会有所作为,有一天,他会骑着高头大马,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没想到三叔高中毕业后,回到了村里。

  

  三叔回乡后,在村里文化站做事,这时我读小学四年级。我小学四年级时的音乐老师很漂亮,梳一条长辫,能歌善舞,非常爱笑。据说三叔有点喜欢她,跑去音乐老师家帮做农活,结果却喜欢上了老师的姐姐,并结婚。三婶很勤劳很贤惠,为三叔生了一儿一女,又帮扶三叔成就了一番事业。

  

  三叔后来当上了村里的书记。三叔当村书记时,村里已是家乡梅州第一村,全村有二十多家企业,村里的小学是梅州最漂亮的。后来三叔到一个大镇任党委副书记。父亲兄妹八人,三叔是我们家族的第一个官。三叔帮了很多人,我们这一代几十人在三叔的影响下,都上了大中专学校,走出了农村,或从教从医,或为官为商,家族还算旺盛。

  

  时光流转,三叔屋子那幅画早已成为记忆。三叔早已退休了,儿孙满堂,或许他也记不起他屋子曾有这么一幅画。

  

  生活不是逝水,它慢慢流逝,但又有迹可循。正如那幅画,那首诗,每每念及,总会在心中涌起熟悉的温暖和感动,无论曾经。

  

在老家休假


  

  每年总有一小段假期,呆在老家。

  

  公务员假期就那么一点,很多人在这样的假期,去了名山大川。

  

  山川何其壮丽。在白墙黛瓦的江南水乡,会被一股绕指柔情撩动内心;在天高云阔遗世独立的神秘,会被一种信仰震撼心灵;在繁华的北上广,又被这里的盛世华章拨动心弦。

  

  还好,工作那么久,从前也曾托出差开会之福,去过不少地方,开过眼界,长过见识。

  

  这些年,越发懒,很少出远门,喜欢回到老家,在乡村打发大把休假时光。

  

  其实,在老家陪陪年老父母,喝着山泉水的自来水,吃自家种的青菜,吹着山野清风,散漫而慵懒,也是一种享受。

  

  人说,有家乡的人才有根。

  

  从小山村走出的你,如果有一天能衣锦还乡,荣归故里,那当然是极大的荣耀。

  

  即使你在外飘荡多年,一事无成,如果累了,疲倦了,这时回到乡村,看看那些已破旧的老屋,看看在田间劳作乡亲的久违脸孔,坐在屋子大厅,给他们分发香烟,泡一壶壶好茶,听他们讲家常里短,和他们聊外面的世界,你有书香,有见地,你一样可以被村人尊敬和仰慕。

  

  家乡,从不拒绝任何时候归家的游子。

  

  家乡,永远是心灵的皈依。

文章配图来源: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曾威║山村之夜(组诗)

曾威║梁化梅花(组诗)

曾威║两把锤子,属于蕉板排诗人(组诗)

曾威║西行诗抄(组诗)

 作者简介:曾威,广东五华人,梅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现在惠州工作。在《南方日报》《梅州日报》《惠州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等作品,著有散文集《红珊瑚,红珊瑚》。文字是情感宣泄的出口,是灵魂的吟唱,值得用一生去热爱。

编辑:韓小丹;校对:十一郎

策划:周逸帆;责编:薛暮秋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0)

相关推荐

  • 最后一位民间艺人之死(4)

    最后一位民间艺人之死(4) 22 那天夜里,我父亲回到家对我母亲说,肯定是有人故意纵火,有人在干草上洒了柴油-- 我母亲慌忙打断我父亲说,这事不简单,你别再参乎这档子事了. 我父亲坐下抽烟,点了好几次 ...

  • 老人留守农村老屋,不肯进城跟儿女住,是想守住一些东西

    文丨萱小蕾.图丨网络 ▼ 雨,在某些时刻算是个美好浪漫的字眼.尤其是春雨,丝丝缕缕地滋润着万物,也让空气微凉干净. 所以不是不喜欢雨的,若是春雨的味道是清甜温婉的,那么夏季的雨就该是凉爽怡人的. 在炎 ...

  • 今日晚读:钟松胜|小西窗

    点击上方"窗外的白杨"关注我们,一起分享精彩人生- ● ● ● 钟松胜 小西窗 " 老家的房子要倒塌了,楼梯间因为漏雨,水溶蚀了楼梯转角的土砖,倒了一个洞.父亲托弟弟问我 ...

  • 油灯下的岁月——忆察右后旗察汗淖儿乡【下】

    〓 第 1395 期 〓 文|路社君  编辑|王成海 002.油灯下的老屋.父辈.岁月 今天我站在这儿,努力寻找老屋,当年学校的围墙西面就是我的家,现在眼前已成一片废墟,静静地卧在这块荒凉的杂草丛中, ...

  • (启书原创)今日文章说情结——老家房子

    梦回老屋 昨晚梦中,我又回到了故乡的老屋. 似乎是对我春节行程缺憾的一种追忆,这些天来总觉得有所歉疚.大年初二,老家一位远房叔父寿辰,回乡庆贺.饭毕,记挂着一位在老家过节的同窗.径直回家,找到同窗,免 ...

  • 鹿清江原创散文:告别老屋

    二〇一七年七月十五日 青岛--济南--东阿 天阴沉,有阵雨,心沉重-- 二〇一七年七月十二日,从鹿氏家族群里看到老家要旧村改造拆迁的消息,一阵子兴奋过后,居然眼窝里涌出来凉凉的泪水,好一阵子才过去,晚 ...

  • 三月短笛:老屋 | 品读

    老屋 三月短笛 老家,俗指籍贯,不管是否生于斯.长于斯,均冠之以根.背井离乡的游子,总有种种理由无缘归乡,故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语 ...

  • 当代散文|记忆中的老屋

    文/侯凌肖 忆往昔岁月,融入我血脉记忆的是故乡,而对故乡最深刻记忆的又是旧宅的老屋. 记得小时候,围着张庄村有一条村寨河,宽阔而破败的土岗上栽种着槐树.柳树和白杨树.那时,村里人表述各家在村庄居住方位 ...

  • 照片背后的故事|孤独的本质

    照片摄于2009年1月31日.这只是个大概的日期,当时用的卡片机日期记录有点混乱.湖南,外婆的老屋.那年我带儿子首次回祖籍. 很多照片静静地呆在我的照片存档中,不知会在哪一天突然唤起脑海深处的记忆-- ...

  • 老屋老了的时候

    老屋老了的时候 郭宏旺        人人心中都有一所老屋,老屋可能是相同的永恒的话题,可老屋们背后的故事却不尽相同.        老家的老院子里,曾经有过一座老屋,听老人们说,这是我的曾祖父从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