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乾州蕞娃:关中人一生中的三把火
关中人一生中的三把火
乾州蕞娃
昨日看礼泉作家马腾驰先生的散文集《背馍记》一书时,其中有一篇叫做《烧娃》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沉思。
这篇文章中记叙的是一个关中人传承已久的生育习俗,说是烧娃,实际上是亲朋好友在新生儿家门口燃起一堆火以示庆贺的一种做法。让我想到了高建群先生的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中提到的陕北人和唢呐的关系,陕北人和唢呐关系密切,一生中要吹三次唢呐,分别是出生、结婚和去世。与陕北人不同的是,在人生的这三个重要阶段种,关中人都离不了火。
这人生的第一把火,就是当自己刚出生的时候,村里的亲朋好友在家门前燃起的烧娃的火。烧娃是从娃娃出生就开始了(现在一般是孩子从医院回家后开始),一直持续到孩子满月。这烧娃的次数越多人越多,越能说明这户家人在村中的人缘关系之好。烧娃的火一烧起来,家中的爷爷奶奶就需要赶紧拿出来早就准备好的水果、瓜子、糖、烟酒来招待亲朋好友,现在更是升级到要摆好碟子碗招待一番。
当然,烧娃,也不局限于孩子家门口,有时候孩子的叔伯家门口也会有人点起火来,这说明这家人的人缘关系好,弟兄们关系和睦。火一旦烧起来,叔伯们也必须赶紧招待,丝毫不得推诿,就是没有准备也要派人到村中商店采购。不然,就会被那些耍热闹的人认为是受到了慢待,会伤了邻里家的关系。
第二把火是在结婚的时候点起来的,婚车到了门口,先是有人拿起点燃的麦草火绕着婚车转一圈,然后新郎抱起新娘要从门前刚刚点燃的一堆火上迈过去。至于为什么这样做,我想,这也许是因为人们对于火的崇拜的吧。远古时期,火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命运。人们现代历史课本中不是说“火的使用是人类迈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吗?火是人类进入史前文明的一个阶段性标志,火的使用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
第三把火,就是当你离开人世的时候,儿孙后代们在你的灵前点燃的长明灯、焚化的纸钱、花圈。
对于个人而言,这第一把火和最后一把火是很难感知的,只碰上了这第二把火。是不是说人们只能记住第二把火?其实不然,人们虽然无法直接感知那两把火,但他们却一生在为别人点燃一次又一次地点燃那两把火,一次又一次的接受着生与死的洗礼,因此对他们而言,这个人无法感知的两把火才是人生印象最深刻的。
就这样,生育——传承——死亡,关中人的一生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没有人能够例外。这也促使我们对火产生崇拜之情,促使我们在点燃火的时候,多一些对生命的思考,多一些对人生的审慎。有一种说法叫做“生命之火”,为什么这样说我没有查证,但是我想说的是人的一生只有三把火,实属不易,还是“且行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