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阅读与纸媒阅读-现代阅读的双城记(上下)
文/杜辉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媒体技术的兴起,阅读这一人们生活、工作、娱乐最基本的形态,渐渐的从纸媒转移到了电子平台。新技术下的阅读形式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如快速、信息量巨大、互动、时时、便利、环保、相对低廉的价格等等。但伴随着新技术带来的阅读习惯改变及一些问题也应运而生,随机性、浅阅读、一过性、垃圾信息过多等等这些问题,也影响着电子阅读的发展。众多传统纸媒从业者起先对电子阅读并不以为然,然后慢慢的开始发展为抵触,现在则从开始的恐慌后的转变为了迷信。其实不管是那种阅读形式,只是阅读的载体在改变,但是阅读的核心“思想、知识、信仰、价值观”等等是不会完全改变的。技术进步必然会带来阅读的变革,就如同图书的载体从最早的竹简发展到到纸张一样。电子阅读与传统阅读在短期内并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传统阅读不会瞬间消亡。彼此的功能细分,市场细分,消费群体细分则是今后相当长期主流。电子阅读与纸媒阅读会彼此依存,彼此促进,见证技术革命带来的时代发展。以下尝试从多个方面对彼此加以比较分析,本文内容或许有所偏颇、片面,但旨在引人思考,开拓新的思路。(本文的电子阅读,传统阅读主要指图书,但是也包含了其他新兴的阅读形式。虽然在具体的形式上还有差异,但是核心的理念是彼此相通的)
一、海量信息对有效信息
众所周知,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量已经巨大到难于统计的地步。每个人都有会有类似的经历:大量的电子邮件、信息、广告、网页、推荐页面等等信息充斥其中,让人应接不暇。大家除了借助相关工具过滤掉大量的垃圾信息外还尝试对接受的信息分类,只接受自己感兴趣的那部分。就是如此仍需要对筛选之后的信息去分辨它的价值性,日复一日占用了我们宝贵的精力。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流行之后,信息量更是极速增长,让人完全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虽然电子阅读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量,方便了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但是如何从这些天量的信息里,获取对自己真正有意义的信息,已经成为一个难题。伴随着信息量无限量的社会环境,还有一种心理就是选择太多最后便没有了选择。大家都会有看到很多有趣的文章、书籍、视频等,很多人习惯把这些收藏起来,希望等有闲暇的时候再去阅读。但是这些信息最后有多少会被我们再次抽出时间仔细阅读?相反传统阅读相对的信息量有限,但针对性较强。某篇文章、某本书、某个课本都是依据相对应的门类及功用而划分。传统阅读也因为信息内容固定这一特点,针对性更强,所以会省去相应信息筛选的过程,并且因为传统图书的物质价值,让人付费后会更加珍惜,而去用心阅读。今后传统阅读会更多的向功能性、实用性、专业性的阅读群体靠近,而电子阅读则会更多满足娱乐性、休闲性、随机性的阅读。彼此各在某个消费领域占据主流,共生共存,彼此交叉。
二、一过性阅读、浅阅读对深度阅读
电子阅读及微博等等形式更多的是一过性的浅阅读。所谓的一过性阅读,就是看过后信息留存在记忆中的很少或很模糊,但这些信息在阅读时因内容短小精悍,阅读快感十足。阅读很随机、随时、随意,比如在旅途中、公共交通上,以及其他的零碎时间段内都是适合浅阅读的环境。因阅读的随机性、随时性,所以很难仔细品味内容的深刻含义,更多的是一种消磨时间及随性的阅读。因此电子阅读也就更多的拥有了一过性浅阅读的特质。而传统的纸媒更多的是深度阅读,虽然也会在上述的零散时间段内阅读,但是主要的阅读场所还是在家中、学校、办公室等场所。并且由于纸媒的载体特点,便于前后翻阅查询,便于逐行逐页的细读,让人在阅读的同时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所以阅读后相对留存在记忆中的信息更多。目前电子阅读更多的还是偏向一过性的浅阅读的产品,并且为了适合这一需求,也在文本形态,语言表述方面进行自我进化。而传统纸媒则逐渐偏重深度阅读和记忆性阅读,包含了艺术欣赏、学习等功能性读物。
三、互动性对单方宣教性
电子阅读因为根基于互联网的平台,所以在技术上就拥有更多的互动性。如读者间的意见交换,对图书、文章的点评,以及背景资料介绍,情节分析等等。并且在相关阅读后可以把其他知识点做定向连接,让读者可以有更多的内容扩展性。然而传统纸媒阅读更多的是单程的内容宣教,很少有互动的因素。并且内容只限于图书本身,如果想扩展性的阅读就需要新的图书或者资料。在这方面传统阅读有着较大的局限性,也难于与新兴的媒介形式相竞争。
四、信息的主观推荐性对信息的主动选择性
电子阅读的来源更多的是在各种门户网站、信息平台,电子图书的阅读则是各种电子书店。基于大众的使用习惯,大家更多的是在网站、平台的前几级页面浏览,被动的选择被推荐的内容。更深层的细目很少有人会去主动寻找,也很少有人会使用关键词搜索去寻找更多的相关内容。而传统的阅读,更多的是在实体书店选择。虽然在门店会有众多名目的产品推荐以吸取消费者,但是更多的是在书架上的并排陈列。这样相比较电子图书的购买形式和渠道,对于每本图书,相对的被选择、被购买的机会就均等的多。每本图书相对的都有同样的概率被读者所翻阅,从而选择购买。这样对于以内容取胜的图书载体,可以更好的优胜劣汰,从而产生更多积极的作用。而电子阅读因为信息的海量性,则会更多的以标题、图案来吸引读者点击、阅读,从而造成浮躁的心态和名不副实的产品。
五、冲动性消费对理智型消费
电子图书更多的是在网络渠道购买。购买时,买家往往是凭单纯的文字介绍和一些封面、图片作为内容好坏的判断。在互联网上的销售模式更多的是以折扣销售,网上支付为模式。在信用卡式的消费心理和被艳丽的封面设计和煽情的文字等多重所吸引下,购买欲望被极大的挑逗了起来,产生更多非必须性的冲动购买行为,大家往往会因为便宜或介绍而购买了很多不必须的产品。而实体图书大部分销售还在实体书店渠道。消费者除了从图书的封面、装帧、设计、介绍等信息选择外,也有机会对图书的内文进行较细致的试读。并以此来判断是否有购买的需要,该书是否是真正自己真正需要的。同时因为实体书店的销售模式下,价格相对电子图书为高,所以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精挑细选,消费行为比较谨慎。所以电子阅读市场冲动性消费会远远大于传统阅读市场,而传统阅读市场的消费模式,也会让人更理智的面对自己的消费行为。
六、便捷性对收藏性
电子图书的载体是手机、电脑、阅读器等电子平台,这些电子产品相对的占用空间小,重量轻,携带方便,可以装载极大数量的图书,或是依托移动网络,随时下载图书。这对于现在都市打工族、流动人口来说,是相当实用方便的。不管是在狭小的居室内还是经常四处奔波的途中,都可使用。然而实体图书则是实打实的纸媒载体。储存空间大,重量大,对于租房及经常流动性的消费人群是十分不便携带的。而且限于载体,在随身携带上也诸多不便。笔者出差时喜欢带一两本纸媒图书阅读,带一本怕不够看,带多了则占据旅行包的空间,且十分沉重,很多不便。且纸媒读物也受外在环境影响,有诸多不便。比如火车上的夜晚熄灯,宾馆内照顾其他同行人员的熄灯等等。但是电子阅读相对的阅读环境更随意,干扰到别人的情况有限,提供了空间、时间的极大便利性。
七、廉价消费对物质价值定价
电子阅读如果不考虑阅读终端平台的设计维护成本及版权因素,那内容成本在理论上是可以做到非常低廉。但是纸媒图书则不然,纸媒图书的印刷费用、运输、销售损耗等等都是硬性成本无法回避,并且随着现在纸浆、物流、人工成本的增加,纸媒图书的定价也会随之而涨。两种阅读形式如果不考虑内在版权性、精神性的价值,那么在物理属性上,传统阅读必然成本会高出一截。
八、环保对污染
电子图书如果不考虑电子平台的制作环节,在内容上是无纸化,是极为环保的。而纸媒图书,从消耗大量的木材制作纸浆,把纸浆做成印刷用纸,再把纸张印刷装订成书,成品再用物流发散到消费者手里。每个环节都是高能耗、高污染。在今后水资源、木材资源、运输能源更加短缺的环境下,纸媒的总量收缩也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九、多媒体化对形式单一
电子图书受益于载体,在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内容形式也在不断快速变革。从开始单纯的把图书内容转换到电子文档上,发展到现在加入了音乐、立体视觉、动态视频等诸多新的技术。在阅读的体验上,效果十分震撼,阅读快感强烈,极大的吸引了消费者。在娱乐性、休闲性等类别的阅读上,效果尤为明显。但是传统纸媒则只是单一的载体,充其量在纸这个载体上加入色彩组合、图形设计等元素。但相比较电子载体,其感官属性必然是无法比拟和超越的。
十、年轻一代新的阅读习惯对传统的阅读习惯
众多的中老年读者对于新媒体发展,还属于不能完全接受的阶段。比如笔者,如果不是拿一本纸媒图书躺在床上阅读。就感觉没有看什么东西一样,看过之后的记忆十分有限。在消费群体中,很多老年读者对于新技术的应用也并非娴熟,这些都大大的影响了电子阅读在这一群体里的发展和普及。但是年青一代消费者,从小就接触新的媒体形式,对于电子阅读形式已经十分适应。当这批年青一代人渐渐步入工作岗位,成为消费主力时,必然也会加速电子阅读的市场占有,传统纸媒也必然会向小众群体转移。
以上只是两种阅读形式一些特性的比较罗列,并不是要比出谁优谁劣。其实两种阅读形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这些优缺点、物理特性也会形成今后的市场细分及功能区别。纸媒会在收藏性、小众化、高端性、专业性等领域占据优势。电子阅读则作为低廉的大众阅读,在休闲性、娱乐性等大众生活领域占据相对优势。技术的进步是不可能阻挡的,所以如何面对和适应新技术带来的新阅读方式,及时转变我们的经营、生产、销售策略,才是出版人应该首先要考虑的。任何的抵触、彷徨、恐惧,或是盲从、迷信新事物都不是出版最好的选择。
作者注:
原文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刊载于2012.3.29新华书目报科技新书目第981期A12版及 2012.4.05第982期A05版。
五年过去,电子阅读从阅读器平台进化到移动阅读。技术进步的速度不是我们可以预料,但是阅读仍在,图书仍在,纸媒仍在。所以明天仍会继续,出版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