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能迷信道德,心态稳,脸皮厚,心肠硬,才能成大事!
转:轻心私语的博客
人生第一堂课就是“遵守道德”,却没说明该对谁用?遇上讲理的人,道德让人更好;遇上心术不正的人,道德让人受害。孔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就在提醒有道德的人,分清楚是非,做出正确选择。
但说是一套,怎么做?如何做?需要方法。我们每个人每天在完善自己,变得更好。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却失败。比如宋朝两位丞相:寇准与王曾。
说起寇准,在宋朝可是大名鼎鼎,比当今局座张召忠还要红。怎么回事呢?公元1004年,契丹集合20万大军攻打宋朝,100个官员主张投降,唯独他要求对打。按照他的周密部署,仗打赢了,订立赫赫有名的“澶渊之盟”,震惊朝野升为宰相。
此时,寇准风头无二,深受皇帝信任,被宋仁宗比喻为唐太宗的“魏征”,具备道德与原则。可事情的发展证明了,坚守道德有时候是件好事,有时候却事件祸事。比如同朝大臣丁谓,既没有道德又缺乏原则,就是比寇准受宠得多。
历史从没说过,仅依靠道德能够打败敌人,成功为臣的。丁谓出自寇准门下,按辈分叫寇准“老师”。宋真宗迷信,丁谓投其所好,整天谈论迷信与神仙,惹得寇准很不爽。他觉得,你迎合皇帝喜好迷信,不治国,在使坏。时间一长,寇准对丁谓很不满,自己心态变坏了,行为中就表现出自己的不满。
有一次大臣们一起吃饭,寇准胡子上沾汤汁,丁谓殷勤的起身擦拭。寇准反问:“你是朝廷大臣,难道是帮上司捋胡子吗?”讽刺丁谓正经事不干,整天钻营皇帝喜好。这就是成语“溜须拍马”的出处。丁谓当时就气得不行,开始报复寇准。
丁谓是个不讲道德的小人,他会用什么法子干掉眼中钉?
进谗言。他挑唆与他一样不喜寇准的王钦若对皇帝说:“寇准那会主张抗辽,是在把皇帝您放火上烤呢。你想啊,御驾亲征,成了是他寇准的功劳,输了可是皇帝您被辽军关押杀害啊。”
原话: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
那么,寇准被贬的下场就在皇帝宠臣丁谓与王钦若的几番挑唆下,成为定局。丁谓顺利接替在宰相职位,将寇准一贬再贬,寇准死在遥远的雷州。
既然拍不了马屁,做不了同事,寇准被丁谓干掉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你在寇准的位置,该怎么做?其实可以不那么直接,迷信道德非要做正人君子,脸皮可以厚一点,心态放轻松,接受丁谓的马屁,先遵循他的游戏规则,等候机会灭了丁谓。
同为道德楷模的王曾就是这么干的,他的脸厚心硬,心态稳定,在这场君子与小人交锋中,占据上风。
丁谓最有权势时,王曾装成书呆子,啥都是“您说行就行,我没意见。”俗话说:“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王曾这歌唱得丁谓心满意足,没几年就把他从刚入朝的状元提拔为副相。
丁谓靠拍皇帝马屁上位,又贪污钱,买官卖官,霸占土地。大臣都抱怨,不开心写在脸上,唯有王曾笑哈哈还什么都不说。丁谓怕人告状,就定了个规矩:下朝后不许单独见皇帝。因此皇帝天天只能见到丁谓,更加喜欢丁谓。可人都喜新厌旧啊,王曾等这机会好几年了。
他看时机成熟,想到了办法。下朝后他对丁谓说:宰相大人,我没儿子,想从兄弟过继儿子,好为自己送终。但见不到皇帝,求您为我奏明皇上。
丁谓想,这是家务事,我怎么替你去说?得了,你自己去跟皇帝汇报吧 。他把王曾带到皇帝和太后面前,自己退出去。王曾立刻拿出丁谓作恶证据,皇帝招来御史彻查,一整天过去,查明事实,丁谓当晚被贬官到崖州。
王曾当上宰相,推荐很多有才能有道德的人当官,朝廷内外祥和,老百姓感谢他的政绩,逢年过节跪拜他。
原文:期间,百姓乐其政,画其像而生祠之。
你看,寇准和王曾同朝为臣,斗同一个人。
寇准输了,为什么输?坚持道德,直来直去,容易得罪人。范仲淹评价寇准:能左右天子,不动如山,天下谓之大忠。可寇准忘记了,他的道德对错了人。
对人讲道德,遵守道德。这句话是没错,可用错了人,就是对自己残忍,置自己幸福前途成功于不顾。
王曾赢了,为什么会赢?稳定心态,道德放心中,脸厚心硬,可以低头屈就。王曾隐忍过几年,换来几十年朝廷清明大发展。有时候,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是否坚持道德,也不一定那么重要。
后来的《朱子语类》评价:本朝如王沂公,人品甚高。
寇准真是个好大臣,可惜不会和同事处理关系,也就不是个合格的宰相。要想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权谋与为人处世智慧,必须融会贯通于心。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越往上爬越是高处不胜寒,被人排挤放冷箭算计的事情越多,越需要“稳定心态,脸厚心硬”。
一个人太讲道德,直来直往,心态虚浮,就不能读懂人心,坐不稳位置。所以,我们需要讲道德,但要看对谁,以善对善,以恶对恶,才能长盛不衰。
更多做人智慧,处世方法,敬请关注。我们不用阴谋,只普及阳谋,用厚黑做自保手段,用阳谋去开拓。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带着脑子过日子,思维提升,成功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