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家长“私人订制”的“坏叔叔”恐吓孩子视频:这不是教育,这是施虐

进化妈:教育是一场修行,我们绝不会让孩子为自己的偷懒买单,请停止“恐吓式”教育。

作者:清听轻语(爸妈进化论主笔)

拥有100多万粉丝的新晋网红“坏叔叔”,在抖音上给自己的定位是:坏叔叔育儿,辅助你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祝你一臂之力!

而他的日常视频内容,主要就是代替父母教训那些不听话的熊孩子。

比如:对付想要玩具的孩子,他会恶狠狠的用大脸怼着屏幕,用故意扭曲的表情,配合着特别大的声音说:

“不要整天到晚就想着买玩具,家里这么多还要买!再给我知道,坏叔叔马上到你家,把你的玩具统统拿走,听到没有!”

又比如:对付不做作业的孩子,他还现场演绎,如何把孩子抓走。

狰狞的面目,可怕的声音,仿佛让很多孩子进入了噩梦一般,一看到便哭声不断。

一般来说,我们作为父母,在见到孩子被吓到后,难道不是非常心疼,甚至舍不得孩子再被吓到吗?

然而,视频下3.7万的留言中,大多数家长都在感激“坏叔叔”给孩子带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感谢“坏叔叔”吓唬孩子。

因为这种吓唬,比自己说一百句还管用。

更让人不敢相信的是,一年之中,这位 “坏叔叔”为6万人次的家长做过“私人订制”。也就是说,这个数字背后,有上万个家庭的孩子被“恐吓”过。

完全不能想象,这些被定制视频恐吓的孩子,当听到视频中陌生人喊的是自己的名字,凶巴巴地恐吓,孩子会害怕成什么样子呢?

当孩子终有一天知道,这个视频是自己的父母专门请人制作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呢?

《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指出,人产生恐惧后,心理会失衡,即使这种恐惧得到缓解,其产生的影响并未消除,只是被埋藏在了潜意识中。

孩子犯错,及时纠正,是父母的责任,有时候进行适度惩罚,也未尝不可。但恐吓不是教育,它是施虐,它正在给孩子的人生打开了“恐惧模式”。

恐吓教育,是场种精神暴力

今年九月,浙江一名家长,因为孩子在家不做作业,一气之下,把孩子带到坟地罚站,让孩子反思。

还让孩子脱鞋,光着脚,自己堵在下山路上,不让孩子下山。

结果孩子趁着家长打电话,从另外一条路走了,反过来把家长吓得赶紧报警,在警察的帮助下才找到孩子。

这位父亲的举动,真是匪夷所思!

大晚上让孩子一个人赤脚站在坟地上,别说孩子,就连大人,心里都会发毛,就不怕孩子真的吓出问题?

无独有偶。

今年四月,一则年轻妈妈带10岁女儿跳海的新闻,引发了众多关注。

十岁的小女孩被妈妈无情的拖入大海30米远!

在视频中,不仅海浪很大,风也不小,再加上天气凉,小女孩当时的恐惧害怕不言而喻。

而这位母亲面对民警的询问,竟然只是轻描淡写地说 “吓唬吓唬”。

仅仅因为想要“吓唬吓唬”女儿,差点就酿成难以想象的悲剧!

当警察来到后,小女孩就像看见希望一样,拼命挣扎着伸出手去够,而自己的妈妈却死活不肯放手。

不少网友在心疼小女孩的同时,也表示对这位母亲的做法不理解:

这种“恐吓式”教育给孩子带来的阴影是难以想象的,在海边的这一幕很有可能成为这个孩子永远的噩梦!

心理治疗专家彼得莱文博士说,伤痛和恐惧是一对孪生姐妹,是人生命中两个主要的杀手。

恐吓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场精神暴力,也是一种藏匿很深,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软暴力。

恐吓教育,

是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综艺《妻子的浪漫旅行》中,27岁的金瀚说:“我害怕,睡不着。”

大家听了后都表示很震惊,忙问:“为啥害怕啊?”

金瀚接着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害怕,但昨天外面哗哗下雨,树林吹得哗哗响,就特别害怕。”

原来,金瀚小时候贪玩,父母为了让他早点回家,就会吓唬他说:“如果回家太晚,地下室就会出来一个红着眼睛的娃娃”。

哪怕金瀚早已长大,但是那个红眼睛的娃娃却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每到夜晚时,都会担心那个红眼睛娃娃会不会突然冒出来。

于是他变得胆小,不敢一个人睡觉。

一个人睡觉时只能开着灯,企图用光亮驱散恐惧,给自己带来一丝慰藉。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很多人对某些事物的抗拒与恐惧,大都来源于小时候被吓唬的经历,从此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心理学上,曾有一个关于恐吓对幼儿影响的实验。

1920年,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找来九个月大的宝宝——小阿尔伯特,让孩子与很多毛绒玩具,建立亲密关系。

等到11个月大时,华生送给小阿尔伯特一只白鼠,孩子立马喜欢上了。

但每次抚摸小白鼠时,他的脑后就会传来巨响,那是实验人员故意制造出来的。

阿尔伯特被吓得抽搐。

可是他无法抗拒内心的喜欢,仍忍不住抚摸小白鼠,这时又会听到巨响,一连三次,小阿尔伯特终于对小白鼠产生巨大恐惧,哭到昏死过去。

后来,他一看到小白鼠,就控制不住地尖叫,同时对一切带毛的东西,甚至圣诞老人的胡须,都恐惧不已。

这个实验被称为“心理学史上最让人愤怒的实验”,因为这个实验给孩子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让孩子成为了实验的牺牲品。

《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指出,人产生恐惧后,心理会失衡,即使这种恐惧得到缓解,其产生的影响并未消除,只是被埋藏在了潜意识中。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恐惧很容易被诱发,一个场景、一句话,有时候甚至只是相关联的事物,都会让已经长大的孩子回到深深的恐惧中,不可自拔。

每一次恐吓教育

都是父母在偷懒

知名作家蒋方舟曾在采访中说,自己之所以开始写作,是因为妈妈曾经告诉她:“法律规定,小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要出一本书,不然就会被警察抓走。”

妈妈的话,也得到了她身为警察父亲的肯定。

这句话确实让蒋方舟开始写作,但是也给她带来了恐惧。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听到警笛声就会躲在被子里瑟瑟发抖。”

不知道蒋方舟是用了多长时间在“警笛”的阴影中走出来,但是仔细想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或许真的很喜欢用“恐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你要是不吃饭,今天就不用吃了。

你要是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你要是再不睡觉,小心红毛怪把你拉走。

这种恐吓和威胁,对孩子真的有用吗?

答案是:有用。

因为有用,所以很多家长才屡试不爽!

为什么有用?

因为这些恐吓真的能吓到孩子,让孩子信以为真,感到紧张、害怕。

当还没有能力保护好自己的时候,孩子就会表现出顺从、臣服,从而让自己免于伤害。

更因为这些恐吓太容易啦!

父母可以张口就来,省时省力,关键还能很快达到目的。

面对孩子的失误,很多家长更是为了杜绝孩子犯“更大的错误”,恨不得通过一次恐吓教育,就将孩子“走回正轨,永不再犯”。

但是真相是:恐吓教育,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大的偷懒行为。

这种简单粗暴,又不需要通过耐心和用心去沟通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变得自卑、胆怯、厌学,甚至一生都感到缺乏安全感。

矛盾的是,大多数实行“恐吓”式教育的家长,还自认为恐吓孩子的初衷是为了孩子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培养自律;团结同学,对人友善,培养责任感;甚至是为了让孩子变得勇敢、变得自立。

“正面管教”教育体系创始人简·尼尔森曾说:

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我们做父母的或许不需要考试,但当我们发现,我们一举一动会给一个孩子的一生带去深远的影响时,或许我们就会开始反思自己。

教育是一场修行,我们绝不会让孩子为自己的偷懒买单,请停止“恐吓式”教育。

作者简介:清听轻语,富书专栏作者,富书写作营学员,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中文系硕士、教育工作者、6岁孩子的妈妈,教孩子成长,不如让自己长大,文章来源:爸妈进化论(ID:bmjhlc),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