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遗忘,一代偶像彻底陨落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爆发九十周年。

    1931-2021。

    90年过去了,硝烟已散,但国耻难忘。

    同样在这个9月,再次“回家”的英烈们,也唤醒着国人对另一场战争的记忆——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战争战争已经过去70年了,我们依然没有放弃对英烈遗骸的寻找。

    且从2013年中韩两国达成遗骸回归中国的共识开始,每一年都有上百位英烈遗骸被接回祖国的怀抱。

    2021年,是第八年。

    9月2日,编号08的空军运-20飞机自韩国仁川起飞,两架歼-11B空军战斗机在旁护航伴飞;

    机场以国际民航高级别的“过水门”之礼为英雄们接风洗尘;

    礼兵战士们认真擦拭着每一个棺椁,并覆盖上五星红旗;

    然后,他们踢起整齐却几近无声的正步,稳稳抱着烈士棺椁行进。

    国旗,国礼,国之风范。

    自此,又有109位志愿军烈士遗骸以及1226件相关遗物回到祖国。

    只是,埋骨异乡70余年,曾经的「待我回家」,变成了如今的「带他们回家」。

    有网友留言说: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还活着。

    但,当新闻的热度褪去,我们又能记得他们多久呢?

    以及我们真的“记得”吗?

    可能很多人对他们的记忆,大抵只是历史课本上的寥寥数语。

    再具体一点呢?

    今天她姐想在这个特殊的节点,借一部纪录片“看看”当年那群赤诚、热血的年轻人,聊聊真实的历史——

    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历史从未过去,我们不能遗忘。

    《1950 他们正年轻》

    进入朝鲜作战的那一年,马世勋还不到20岁。

    正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时候。

    彼时入伍,营长把军装摆放在他和其他新兵们的面前。

    大家刚准备换上军装,营长却把大家拦住了,然后严肃地问了一句:

    「你们考虑好了吗?」

    马世勋

    图源:《1950他们正年轻》,如无特殊标注下同

    考虑什么?

    多少年轻人满腔热血,心心念念保家卫国。

    可营长怕的就是这种情况。

    他怕这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们,怀抱着满腔热血而来,却没想明白,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境况。

    微博@志愿军老兵帮扶计划

    「抗美援朝」战争时,志愿军和美军的军力对比悬殊。

    战争最开始时——

    空中飞的,美军有战机,志愿军没有。

    地上跑的,美军有坦克和装甲车,志愿军没有。

    手里拿的,美军几乎配备了当时最好的枪炮,而志愿军用着的大多还是仿制枪。

    有的时候,志愿军三个师配备的武器数量,可能还比不上美军一个师的武器数量。

    图源:中国青年网

    「你们都是青年学生,

    没考虑好,我们把你送回去重新分配工作。

    穿上这身衣服,命就不是自己的了。

    可即使隐约想到了此战多艰难,马世勋也没有过多犹豫:

    「日本1931年进东北,

    我1932年出生,

    我尝过“亡国奴”的滋味,不好受。」

    马世勋

    和他一样,还有许许多多热血的年轻人因为类似的理由选择踏上战场。

    上战场的那一年,他们也不过是十几、二十岁的年纪。

    若是在今天,或许刚刚参加完高考,准备去大学念书。

    或许早早进入社会,开始养家糊口。

    又或是因为刚刚那局游戏没能获得胜利而烦躁……

    可历史,没有给他们做出这样选择的机会。

    林炳远

    他们做好的是埋骨他乡、马革裹尸的准备;

    他们做好的是过了今天,可能没有明天的准备。

    只因为心里怀抱着的那个再简单不过的想法:

    「我现在是为自己的祖国而战,我是要出力的。」

    「为祖国,我们什么都豁出来了。」

    郭瑞铮

    1950年的那场战事,用历史书上的8个字就可以概括下来: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读起来铿锵有力,让人热血沸腾。

    可如今才知道,书上的寥寥几笔,课本里薄薄的几页,是那群年轻人为了祖国、亲朋、理想和未来,用生命去奋斗的一生。

    战争,永远比想象中的还要危险和残酷,死亡很多时候就活生生地发生在他们的眼前。

    前一秒还在跟他们聊天说笑的战友,下一秒一个炮弹砸下来,一个团的战友便散了。

    留在眼前的,只有断肢残骸或几块碎肉。

    周有春

    有的人勉强捡回了一条命,但境况却任谁也说不出个“好”字来。

    老兵薛英杰至今还记得那个20多岁的小战士。

    敌人的一发子弹打过来,他躲闪不及,直接被打烂了下巴,喉咙和舌头还在。

    到了给他喂饭的时候,护士们要接力去喂才行。

    不是嫌弃,是没有一个护士能忍住心里的难受和眼泪,从头坚持喂到尾。

    面对敌军的炮火都面不改色的老兵,说到这里还是忍不住哽咽:

    「他也有爹和妈啊。」

    薛英杰

    在战场上,就是那一发炮弹,便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这些老兵们再清楚不过了。

    片中有一幕,是纪录片的主创团队帮一位文工团的老兵任红举联系上了他的战友。

    初看时她姐以为,这不过是两位许久不见的战友隔着手机视频在闲话家常。

    话语里还藏着一点关于岁月流逝的感慨:

    「小汤,你现在还拉手风琴么?」

    「现在不拉了。」

    「小汤,你变成老头子了,我也变成老头子了。」

    可镜头一转才发现,那个轻描淡写说着「现在不拉手风琴」的老兵,在战争中失去了其中一只手掌。

    在奔赴战场前,他还曾梦想着将来要成为一名手风琴演奏家。

    汤重稀

    战争是什么呢?

    以往它存在于课本里、电影里,但这时候才知道,“战争不是电影里演的那样,它有好多细节”。

    是食不果腹、身体损毁、理想破灭……

    是能活下来都算得上是幸运……

    战争不再是模糊又遥远的一个名词,而是一件具体又残忍的事。

    任红举

    可即便是要舍出生命,即便他们也会因为连天的炮火害怕,这群年轻的战士们也从来没有退缩过。

    前方战场上,如黄继光的战友——老兵周继成,曾用炮弹击毁了敌人的坦克,并跟着连队一起,一次又一次发起了冲锋。

    后方医疗队里,如老兵郭瑞铮,为了救人,最多的一天,她献了3次血,每次献血量都在300至500毫升左右。

    由于体力严重透支,献血量过多,导致她心慌、出虚汗,甚至一度短时昏迷。

    周继成(上)和郭瑞铮

    他们总是说:

    「人在,山头就在,阵地就在。」

    「我们崇尚和平,

    我们不愿意战争,

    但我们也绝对不会投降。」

    叶发坤

    而像他们这样的人,不是少数。

    为了不让战火蔓延到自己的祖国,为了不让更多家乡的亲人承受战争的苦难。

    自1950年10月起,有超过100万名志愿军先后跨过了鸭绿江奔赴战场。

    有19万7653名英烈的生命消失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刘素谦(左)和熊朝瑞

    转眼70余年过去,炮声渐熄,硝烟渐散。

    曾经的年轻人们也逐渐老去。

    他们带着那段混合了血与泪的历史,一起消失在了茫茫人海里。

    周全第

    再见面时,那些真实发生的事情,已然被封存在了记忆里。

    主创团队问其中参与过「奇袭白虎团」的一位老兵,有没有给家人讲一讲自己曾经的故事。

    他半是平静,半是无奈地说:

    「给自己人讲,他们都不太信的。」

    另一位老兵在自己家旁边开了一座免费的民间抗美援朝纪念馆。

    他一边务农,一边搜集和那场战事有关的照片、摆件、军装,然后整整齐齐地码放进去。

    家人们劝他,「别折腾了,哪有什么人来看啊?」

    他总是摇摇头,继续“固执”地守着那座纪念馆,努力挺直脊背,等着不知何时才会出现的探访者。

    孙德山

    可还有多少时间留给我们,让我们慢慢去相信、去走近那段历史和故事,去听、去看呢?

    至纪录片上映,片中接受采访的26位老兵里,已经有3位与世长辞。

    他们其中的一些人,如薛英杰,至离世前,仍然在盼着,希望能见到战友魂归故土的那一刻。

    实在忍不住了,他才在镜头前一边哭着一边说:

    「我在烈士陵园里,找不到他的名字。

    希望你们能帮帮忙,帮我问一问,找一找。

    为老兵说句话。」

    为他们说句话就好;

    找找他们的名字就好;

    记得有他们存在就好。

    他不该只是历史书里概括写下的某某军/师的番号数字;

    也不该只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个统称下的小小一点;

    他们是一个个曾经和他们并肩作战的鲜活生命。

    他们有名字,薛英杰、李振唐、严挺……

    好在,跟他们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记得彼此的存在。

    「我用笔把他的名字写在树皮上(当墓碑)。

    你说写树皮上有什么用啊,

    但我的良心告诉我,要有名有姓。」

    实在辨认不出姓甚名谁的,便将尸身面朝祖国的方向,临时安葬。

    更好在,他们无怨无悔的付出,如今终于迎来一次又一次的回响。

    随着第八批英烈遗骸归国,已经有825名志愿军英烈魂归祖国怀抱。

    我们还在寻找,我们还想接更多的英烈回家。

    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有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里这样写道:

    「亲爱的朋友们,

    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

    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

    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

    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

    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

    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

    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你也许很惊讶地看我:“这是很平常的呀!”

    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

    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

    那些被看作“平常”的幸福的背后,是有人愿意用血肉之驱筑长城,抵挡猛烈的炮火。

    是有人在漆黑的夜里也想擎起火把,只为照亮周围的路。

    因为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

    所以,等到他们「回到家」,就再给他们讲讲家里如今的模样吧:

    「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过去那个中国了。」

    这盛世中华,如你们当年在心中所设想的那般。

    甚至,更好。

    我们现在有自己建造的飞机、航空母舰……能穿云入海,护国人平安;

    我们有植株高达2米的稻田,能吃饱穿暖,禾下乘凉;

    我们在和平的环境里平安长大,不再担惊受怕,可以开始自在做梦……

    点个「在看」,为曾经热血赤诚的他们,更为如今奋力向前的我们。

    1950,他们正年轻。

    2021,我们正年轻。

    年轻人

    愿你照耀中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