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言俊语:能让一座城记住的官,才是好官
浩俊:能让一座城记住的,定是好官
谭浩俊
6月2日上午,彬县县城烟雨纷飞,开元广场上难得看到人影。雨雾笼罩下,矗立了963年的彬塔庄严中平添了一份肃穆。三天前摆放的花圈和鲜花已经不在,只有古塔下面的斑斑烛迹,依稀还能让人回想起当晚举行千人悼念的悲恸场面。
这样的报道方式,更让人动容。而更加令人感动的,这里并不是送别逝者的地方,而是逝者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而且,他已经离开这里有一年多时间。他的名字叫李建明,时任安康市副市长,因病于5月28日深夜在西安出差时病逝。
从2006年7月赴任到2015年2月离开,李建明在彬县整整工作了10年。这10年,也是彬县城市环境变化翻天覆地的10年。而变化,不只是来自于马路变宽了,房子变高了,环境变美了,而是各方面的环境都变好了。不然,悼念现场,不会出现卖兔子肉的老板带着女儿来,不会有中学生手捧鲜花带着一脸崇敬来,不会有一群环卫工现场大哭,不会有80岁的老干部过来点了一炷香默默离开,不会有村民骑着摩托车驮着花圈来,不会有机关干部拿着花圈一路走一路哭着来……
而朋友圈流传的“十年,在这座城,在百姓心中。这座城,是对你最好的记住!”的话,更是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不错,能让一座城记住的官,又怎能不是一位好官呢?真正的好官,又怎能不成为城市的记忆呢?
当今社会,很多官员都想在城市留下自己的痕迹,都想让城市永远记住自己。然而,更多的是选择大折大建,大修马路,大造楼房,大建楼堂馆所。看起来,都留下了痕迹。殊不知,这些痕迹,都很难驻进百姓的心,很难成为城市的记忆。因为,他们太想让自己成为城市的符号,成为城市的标签,成为历史上有记忆的人。恰恰是,以这样的方式想让城市记住的,反而会被城市很快遗忘。即便被记住,也决非以正面的形象,而更多是反面形象。
李建民,可能也在搞城市建设,也在改造环境,也在拓宽马路、建造楼房,但是,他的落脚点不是在刻意留下可以记住的痕迹,而是用自己的行动,用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用对老百姓的责任。很多事,在其他官员面前,可能都觉得太小、太没有影响、太难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然而,李建明却用这样的“小事”,给城市记住了,给百姓记住了,给历史记住了。那送别现场之外的千人悼念,正是对他最好的记忆,也是最有价值的记忆。
而从近年来优秀官员的事迹来看,很少有通过大拆大建而被老百姓记住的,被城市记住的。正是那些善于把群众的“小事”当“大事”做的官员,才一个个地被百姓记住了,被城市记住了,记得那样的清晰、那样的牢固、那样的永久不忘。李建明,正是这种做“大事”、更做“小事”的好官。
说实在的,在社会越来越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好官真的已经很难有完全统一的标准。唯有一点,可能在任何时候都无法改变,那就是老百姓的口碑。也只有老百姓的口碑,才是永远不变的标准。谁要能够在这条标准上走得很高、很远,那就一定是个好官,一个值得老百姓信任和爱戴的官,一个能被城市记住的官。
李建民走了,是突发疾病去世的,而不是轰轰烈烈去世的。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也没有影响他是一位好官的形象,更没有影响他被一座城市所记住。他所做的一切,可能无法通过笔墨写得很感人,却可以让每位生活在城市的人泪流满面。这,才是最简朴、最动人、最具真实感的形象。而城市能够记住的,也必然是这样的形象、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