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究竟想解决什么问题?
自9月30日至10月6日,短短七天时间,北京、天津、苏州、成都、郑州、无锡、济南、合肥、武汉、深圳、广州、佛山、南宁、南京、厦门、珠海、东莞、福州、惠州共计19个城市陆续发布新的楼市调控政策,多地重启限购限贷。一个假期过后,楼市政策已经变了天。
政府制定政策,不是小孩过家家、玩游戏,想过就过、想玩就玩,不想过、不想玩了,就立即分开。在短短的7天时间内,就有多达19个城市出台了楼市调控政策,且很多都是刚刚退出限购政策不久的城市。
虽然政策不像法律那么原则、那么需要稳定性,但也决不能像魔术师手中的道具,能够翻来覆去的变。政策如果反复变化,就会失去公信力,失去政策应有的作用与效率,继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影响政府的形象。但是,在楼市调控问题上,各级政府似乎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没有认识到政策反复变动会对自身带来怎样的伤害。甚至可以这样说,地方政府能够将政策当作玩具和道具,一方面,说明权大于法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对政策的尊重不够,对政策稳定性的认识不够;另一方面,说明对出台政策到底为了什么没有目标,也没有定位,更多的则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满足舆论的需要,设置个人政绩的“安全墙”。至于有没有效果,会不会损害政府的形象,根本不管,也不会考虑。
事实上,楼市调控从一开始就已经偏离了方向,就一直被房价牵着鼻子走。也就是说,房价大动一下,政府就用政策应付一下。房价稍稍平稳一些,政策就立马退出。结果,所谓调控,也就成了推动房价上涨的推手,而不是平稳房价的手段。不然,为什么会出现房价只朝着“涨”一个方向变化,而从不出现“降”的现象呢?
殊不知,房价涨到目前这样的水平,已经与“居住”二字没有多大关系。因为,就算房价出现小幅下降,对绝大多数居民来说,也是消受不起。纵然咬着牙购买,也会让整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大打折扣,甚至严重影响其他方面的消费,包括子女入学、看病等,都会受到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住房就成了影响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最大障碍。只是,这样的严重后果,并没有为地方政府所认知。多数地方仍在把房价当作楼市调控唯一参照物,从而一直被房价牵着鼻子走。
我们说,房价二字,房是内容,价是形式。对广大居民来说,只要有房可住了,价格怎么涨,就不是他们关心的事了。开发商盖高档房,有钱人买高价房,那是他们之间的游戏。现在的问题是,政府在房价问题上,恰恰弄倒了关系,把价当作内容、把房当作形式了。因此,总围着价格打转转,而不关心居民的住房问题。看起来一道道的政策出台,一副很关心广大居民居民问题的样子,实质,根本没有把居民的住房问题放在心里。自然,房价就只会越涨越高,与广大居民的需要越离越远了。
相反,如果政府真的把居民的居住问题放在心中,把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就可以不在政策调控上做文章,而在如何增加保障房供应方面想办法。房价可以不停地涨,但保障房必须大量的供。如此一来,房价上涨也就没有多大动力了。可以这样说,凡是保障房建设得好的地区,房价上涨都比较理性。可是,这样的地方实在少得可怜。重庆,或许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城市之一。
很显然,加快保障房建设步伐、加大保障房力度才是楼市调控最具震慑力的手段,也是最根本的手段。遗憾的是,愿意拿起这一手段的地方,实在太少太少。因为,它不符合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不符合地方政府的执政思维,不符合地方政府的政绩思路。保障房建设得再好,居民的住房问题解决得再多,在他们的心里,都不是政绩。他们的政绩,就是越来越宽的马路、越来越高的楼房、越来越密的车辆。
也正是因为如此,尽管国庆长假期间就有19个城市出台楼市调控政策,但是,并没有值得高兴和赞赏的地方,也不管政策有多严,都不可能对房价产生任何影响。相反,调控政策出台后,会更加加重市场的恐慌情绪,让房价上涨的内在动力更强。就算暂时出现房价停涨的现象,也是开发商为了积聚上涨动力学而采取的一种变通手段。一旦政策强度减弱,新一轮房价上涨就会开始。
楼房调控已经走入了死胡同,走入了地方政府毫无知觉、不知为啥出台楼市调控政策的麻木期。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让市场去说话,政府则把重点转向保障房建设方面,用保障房来平抑市场的恐慌情绪,用保障房来稳定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