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古人七夕干的事:晒晒衣服晒晒书,穿针引线乞个巧啥的
七夕真是太热门了,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年讲到它了。第一年的《【七夕特辑】还原一个真实的传统节日 | FFF团严肃出击》里讲了传统七夕节,第二年的《牛郎织女为什么还没分手?这该死的传说,你们竟然觉得是爱情!【七夕后特辑】》里讲了牛郎织女传说的本质。今年就讲讲古代七夕风俗吧!
与传说无关的「曝俗」
这个风俗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七夕内容了,在《世说新语》里记载过两个相关的小故事,都非常有趣。
1 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2 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世说新语》
第一个故事就是成语“袒腹晒书”的出处,而两个故事合起来讲的就是当时七月七日所流行的「曝俗」,即晒晒衣服,晒晒经书,目的是除虫除秽。
▲
宋 佚名 《槐荫消夏图》
▲
宋 李嵩 《水殿招涼圖》
「曝俗」可以说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毫无关系,而是体现了十分生活化的场面。而成书于东汉的《四民月令》中所记载的七月七日习俗也与传说无关。
(七月七日)可合蓝丸及蜀漆丸;曝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作干糗,采葸耳。
——《四民月令》
由于此书主要记录农事,所以内容就更显得更有乡村化的场景了。除了「曝俗」还有制作干粮与治病强身药丸的内容,可见这些习俗是完全由季节决定的。
从东汉的农事场面到南北朝的文人逸事,明显可以看到「曝俗」逐渐鼎盛,到了不分阶级都十分盛行的地步。
丰富多彩的「乞巧」
除了过于生活化而缺少卖点,让现在即便古风爱好者也甚少愿意去追随的「曝俗」,「乞巧」就显得讨人喜欢多了。
▲
《月曼清游图册》·七月“桐荫乞巧”
「乞巧」是一种隐含祈愿内容的七夕风俗,但是形式比较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穿针这样的动手项目,养蜘蛛通过结蛛丝的疏密判断的占卜项目,还有直接用瓜果设祭台这样的祈愿项目……这些项目在不同时期流行不一,但也常见一起举行的。
乞巧樓 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嬪妃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爲得巧之候。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蛛絲卜巧 帝與貴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華清宮遊宴。時宮女輩陳瓜花酒饌列於庭中,求恩於牽牛、織女星也。又各捉蜘蛛閉於小合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爲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世说新语》
▲
五代 佚名 《乞巧图》
很多人以为「乞巧」多是女红之间的比拼,其实还有如将针放在一碗太阳暴晒过的水里,通过倒影判断这样的项目,可以说是更偏向于虚无缥缈的比拼依据。
所以「乞巧」中女红并非最终的目的,因为以前的女子价值多衣服在女红上,所以七夕更像是一种女性对自己幸福的起祈祷:祈祷自己心灵手巧,祈祷婚姻爱情顺遂。而在诸多记载里,宫中女眷更是对此十分看重,甚至已添了乞求君主垂爱的色彩。
相聚有期的「鹊桥」
在文人对于七夕的描写里,往往还增加了对于相距的期盼。因为无论牛郎织女的故事内核如何,每年七月七日的相聚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七夕节的主要流传寓意。但是对于交通不便,且多需要离家在外的人来说,大部分的哀愁就来自于离别与思念。
▲
明代洒线绣鹊桥相会图经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夕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李商隐
在李商隐十分著名的《夜雨寄北》里,归期难定,所以充满了对相聚的期盼和分离的哀愁。而到了他的《七夕》里,这些等待就化作了对传说故事的艳羡。对于这些文人来说,牛郎织女至少有可以期盼的相距,远比无穷的等待来得圆满。
壬申闰秋题赠乌鹊 绕树无依月正高,邺城新泪溅云袍。几年始得逢秋闰,两度填河莫告劳。
——李商隐
所以当某年闰七月的时候,因为有两个七月七日,更激发了诗人心底的情绪。而当时他的妻子王氏在漫长等待中已经去世了,所以他改而希望有情人可以团聚。
这样将七夕化用为相聚的做法,在诗词中也并不罕见。
开放与保守中的反「七夕」
七夕也并不是一直如此讨人喜欢的,除了之前在《牛郎织女为什么还没分手?这该死的传说,你们竟然觉得是爱情!【七夕后特辑】》里说过的传说故事的先天不足,有许多大胆的古人就提出过与七夕相悖的观点。但是尽管立场都是逆反七夕,但是表现出来的内容却不尽相同。
▲
鹊桥相会 成扇
比如唐代女诗人鱼玄机就有过如今看来都显得惊世骇俗的诗句。
今日喜时闻喜鹊,昨宵灯下拜灯花。
焚香出户迎潘岳,不羡牵牛织女家。
——鱼玄机《迎李近仁员外》
前面说了,七夕很大部分的祈愿是女子将自己命运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星辰传说上。而鱼玄机显然是将这些视作无物,大胆袒露自己的正当欲望,将女子的命运牢牢抓在了自己手里。
▲
明人仿仇英《汉宫乞巧图》卷
同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对七夕风俗的反对就显得保守多了。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通。亭亭新妆立,龙驾具曾空。世人亦为尔,祈请走儿童。称家随丰俭,白屋达公宫。膳夫翊堂殿,鸣玉凄房栊。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终。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防身动如律,竭力机杼中。虽无姑舅事,敢昧织作功。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
——杜甫《牵牛织女》
诗中提到了许多七夕风俗,但多持鄙夷态度,还对这个传说故事颇多质疑。所以诗人尽管了解女子乞巧的目的何在,但是他所提出来的解决办法则没有突破他的时代,依然是劝诫女子精于女红、侍奉姑舅,将男女关系比作君臣,如同相信天子皆明君一样相信丈夫皆英雄。
由于杜甫颇多了解民间疾苦的诗句,并非不了解女性之人,所以这首诗可能是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当时女子对于命运无从反抗、只有顺从的天生悲剧。
究竟该不该反对七夕“情人”节?
这段是另外加的。因为在网上看到很多将七夕不是情人节这个话题快刷成了邪教,就像古代服饰里总有人拿着左右衽扣帽子一样。
节俗当然并非一成不变的,七夕节也可以变成是情人节,但是我的个人主张是不希望这建立在对传统节日的误读上。
同样的,“七夕不是情人节”只有7个字,背诵起来太简单了,但是将这7个字当作大棒挥舞的人又有多少真正了解七夕呢?1+1=2多简单啊,幼儿园小朋友都会,但是有几个人会证明这个公式?
每一个结论宣之于口很轻松,但别忘了,你可能只是个传话筒,甚至不是一个合格的传话筒。
笔记本
古代七夕有曝俗、乞巧等风俗,有的风俗是与季节有关,与传说无关;
以女性为主要角色的乞巧风俗,本质是女性对于自身命运的祈愿;
七夕在文人笔下还会作为相聚有期的意向表现;
古人就有反七夕的声音,但是出发点却有所不同
七夕如今被宣传成情人节,有它被误读的一面,也有节俗变迁的一面。
______记这些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