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界:【美玉说玉】身份象征的明代玉带板

明代玉带板数量较多,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于墓葬中的整套带板也不少。现今传世品的玉带板,大多是零散的带銙和铊尾。带銙由长方形、桃心形、竖条形组成,另外还有委角长方形和方形带銙。

装饰分素面、透雕、镶嵌宝石三种形式,所雕纹饰同元代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早期仍有元代遗风,以云龙纹为主。明中期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开始流行,带板上的纹饰几乎全部转为吉祥题材,如松鹤、麒麟、三羊、百狩等。

龙纹玉带板 明代

长7、宽5.5、厚0.8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呈长方形。减地浮雕一龙纹,龙盘曲上行,形态充满动感。龙发往前冲,独角,龙身粗无鳞纹,用阴刻线刻出胫骨、脊骨和腿关节处的毛发,三爪,尾分叉呈卷云状压于后腿下。明代龙纹特征非常明显。

龙纹玉铊尾 明代

长8.7、宽4.6、厚0.7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双层透雕。琢一正面龙,腾跃于花丛中。器物一端平齐,一端外凸弧圆。龙头大,厚额,毛发向上扬,龙身细小,龙身遍布斜方格龙鳞,明代中晚期龙纹特征明显。

龙纹玉铊尾 明代

长16.8、宽6.6、厚1.6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长方形,一端平,一端弧。中间镂雕龙纹,杂以八宝、缠枝花叶纹。背面光素。用料精良,雕工细致。

飞鱼花草纹玉铊尾 明代

长6.2、宽5.1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洁白温润。多层镂雕,下层镂雕卷草纹,上层雕一飞鱼。飞鱼为龙头、飞鱼身,类蟒,有角。鱼身有两翼,两翼之上又刻有龙爪,作展翅飞翔状,穿梭于花草纹中。背面无孔。雕刻极为细致精美。明代有飞鱼服,乃一定品级官员才可穿着。为玉带的组件之一。

三阳开泰玉铊尾(2件) 明代

长9.6、宽5.5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玉质青白色,温润细腻。弧形首长方形片状。通体镂雕三只羊,形态各异,或奔跑、或低首、或回望,点缀山石、松树、花草。顶端正中部祥云环绕一圆框,内琢“日”字。整个画面寓“三阳开泰”之意。构图和谐,镂雕精细。为玉带的组件之一。

龙纹玉铊尾 明代

通长15.6、宽5.7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长方形,一端平直,一端圆弧,双层透雕。菱花形框内刻龙纹。龙圆目凸出,长角,张嘴露齿,阴刻斜格纹做鳞片。四角饰花鸟,底层为卷云纹。整体雕刻繁缛精致。此玉为带饰中的铊尾,镶嵌于后世的木臂搁之中。

花鸟纹玉带(一套16件) 明代

总重716克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此套带板透雕两层花纹,底层为“卍”字纹,上层为花鸟纹,背面光素,有穿孔以供嵌于皮带之用。此种工艺为晚明风格。《明史·舆服志》载:“文武官常服,洪武详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圆领衫,束带为公服。其带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花,四品素金……”故此套带板为晚明一品大员所用。

凌霄花纹玉带(1套20块) 明代

桃形:直径4.2厘米

铊尾:长7.5、宽4.3厘米

长方形:长4.2~4.3、宽1.5~2.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带板1套计20块,皆扁平,其中铊尾2块,大长方形銙8块,小长方形銙4块,桃形銙6块。每块均透雕凌霄花纹及翻卷的花叶。玉带一直是帝王、高级官员使用的革带中级别最高的。在明朝冠服制度中,一品以上阁臣直至帝后才可使用玉带,形制亦有规定,在明中期以后固定为20块1套。多以龙、麒麟、人物、花鸟纹等为图案。这套玉带深受乾隆皇帝喜爱,配以紫檀木匣,并于其上刻诗、题款。

云龙纹玉带板 明代

长8、宽4.4、厚0.7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局部有绺斑。器呈扁平长方形,正面以减地深挖工艺突出了龙的造型,龙的两只眼睛用双圈表示,呆滞而无生气。毛发向后飘拂,身体扭动弯曲,似腾跃于海浪天空之中。下饰水波纹,侧有云朵纹。背部光素,四角有四组对穿孔。

龙纹玉带板 明代

长5.2、宽4.9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微有白色斑点。器呈正方形,镂雕穿花龙纹,龙身细长,遍饰斜方格纹龙鳞。龙须上翘,眼呈一上一下状,古玩界俗称“上下眼”。发一撮前冲,风车爪,在神韵上有一种呆板苍老感,为典型明龙风格。底部辅以缠枝花叶,为明代图案特征之一。

龙纹玉带板 明代

长7.2、宽4.8、厚0.7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扁体长方形。凸起的长方框内透雕龙纹。龙身细长,卷曲呈S形,龙首双眼圆凸,猪首形鼻,浓发前卷,张牙舞爪。采用双层透雕技法雕琢,主纹为龙纹,底纹为锦纹。为明代典型之作。

龙纹玉带板 明代

长7.2、宽5.8、厚0.7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扁体委角长方形。凸起的长方框内透雕龙纹。龙首正面,圆眼,凸鼻,阔口,长须,长发飘逸,躯体盘旋呈S形,脚踏海水。底层为镂空卷叶纹。

龙纹玉带板 明代

长6.7、宽5.6、厚0.7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局部有灰色沁。扁体长方形,长方形边框,框内透雕龙纹。龙昂首,曲身作爬行状,穿行于枇杷花叶丛中,底纹为镂空的卷叶纹。

龙纹玉带板 明代

长7.1、宽4、厚0.6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少许黄斑。此器采用双层透雕技法,琢一侧面龙纹,龙头雕刻较为简单,毛发后扬,龙身用细阴刻线斜方格纹代表龙鳞,龙爪为风车状。左右上角各有一花朵,并与龙体相互缠绕。这种身处花卉丛中的龙称为“穿花龙”,是宋元以来常见的装饰题材。

龙纹玉带板 明代

边长6.3、厚1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带板呈正方形,方框内纹饰双层透雕。上层中部雕琢一龙,周围饰以花卉。龙呈旋转飞腾之势,毛发上冲,圆目长角,四爪呈风车状。由颈至尾一道阴刻线勾勒出龙躯的扭曲之势,其上方饰扉牙状背脊。龙身和四肢饰短直线,小腿细瘦,爪为四趾风车形,属明代晚期风格。下层镂雕缠枝花草纹。背面四角各有一花叶穿有一孔,用于以金属丝固定带鞓,因两侧镂空,故而显得较为隐蔽。纹饰表面抛光精细,但侧壁、内膛和底部较为毛涩。

花卉龙纹玉带板 明代

通长7.7、宽6.2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带板嵌于木框中。单面双层透雕,上层主体纹饰为花卉龙纹,龙圆眼,长角,露齿,体细长,斜格纹阴刻线以饰鳞片;四角饰花卉、竹子、灵芝。下层衬以祥云纹。

龙纹玉带板 明代

长6.8、宽5、厚0.8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带黄色绺斑。此器采用双层透雕技法,琢一侧面龙,其双角向后,毛发前冲,如意云纹的大鼻向上翻卷,两旁上冲两缕龙须,张嘴露齿。关节后面有一撮腿毛,龙爪为风车状。龙鳞用细阴刻线斜方格纹代表,尾端分叉状如卷云。龙体下方饰海水江崖纹。底为镂空窗棂式锦地纹。

龙纹玉带板 明代

通长12.9、宽5.9、厚0.9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细腻。长方形扁平体,外框镶银。正面镂雕龙回首,张牙露齿、双角、重圈眼。体细长弯曲,四肢有力,脊呈齿轮状,盘旋于卷草莲纹之中,形态逼真,雕琢精细。镶银边饰卷草纹,背部平行镶二长方形环。

龙纹玉带板 明代

长6.7、高5.7、厚1.8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细密光洁,有灰色沁。正方形,扁平体。透雕龙体细长弯曲,龙首侧视,张嘴,鼓眼,突鼻,须外扬,长发飘逸,四爪坚实有力,身躯健壮,盘旋于卷草莲纹之中,阴线勾饰密集麟片形龙纹,三柿分别挂在框内三角。纹饰繁缛,细部逼真。

摩羯纹玉带板 明代

长7.2、宽3.9、厚0.65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白色。带板呈长方形,正面在镂空的底层带纹地上琢刻摩羯鱼、云纹和山石海水纹。带板正中雕刻一摩羯鱼,头侧视,双目圆睁,长发向后飘浮,上刻细密阴线纹。细颈,粗身,身上满饰鳞纹。肩部有双翅,上刻阴线纹。尾部分两叉,向两旁弯卷。摩竭纹两侧有“卍”字形云纹。下部及两侧有山石纹和海水纹。带板背部四角处各有一对穿孔。

云龙花卉纹玉带板 明代

长6.3、宽4.9、厚0.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长方委角,单面透雕。主体纹饰为花中云龙,纹饰凸起,略高于边缘。在枝干底纹的映衬下,玲珑剔透,富有层次。

麒麟纹玉带板 明代

长7.4、宽6.1、厚0.7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呈方形,双层透雕麒麟纹。麒麟行走于花草丛中,毛发向前冲,脸部用重刀雕琢,麟身用阴刻线斜方格表示,有飞翼,腿细小。底为窗棂式锦地纹。

鱼纹玉带板 明代

长6.3、宽5.2、厚0.7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透雕水草群鱼图。八条鱼形态各异,穿游在水草丛中,底为窗棂式锦地。“鱼”与“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

婴戏纹玉带板 明代

长9.2、宽5.7、厚0.8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温润晶莹,有芝麻点杂斑。长方形,框内镂空深浮雕,分两层,上层雕八孩童嬉戏玩耍,中部一花盆,盛开荷花、牡丹,顶部两侧为松树、梅花相伴,背衬几何网状纹。下层雕锦纹为衬,雕法细腻,神态各异。

四仙乘鹤纹玉带板 明代

长8.1、宽5.3、厚0.8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长方形单面双层透雕。主体纹饰为四仙人手托蟠桃、灵芝乘鹤齐飞,底部衬托祥云纹。反映了道家得道成仙的思想。

胡人戏狮纹玉带板 明代

长7、宽6、厚0.6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长方形,通体镂雕,上下两层,上层左下方雕一人着窄袖宽衫,正中上方有一火球,右下方一狮子仰望空中火球舞动。下层采用明代常见的窗棂式锦地纹。

胡人戏狮纹玉带板 明代

长7.4、宽6.6、厚0.7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青中带灰斑。单面透雕。胡人头戴尖帽,单腿盘坐击鼓,右侧一狮子昂首倒立。其间镂雕卷草纹。形象生动,层次丰富。

麒麟纹菱形玉带板 明代

长6.4、高5.9、厚0.5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呈菱形状,双层透雕中间饰一麒麟。麒麟造型与明龙有相似之处:鹿角、毛发向前冲,斜点眼,如意形鼻,卷云纹尾,用阴刻线斜方格纹表示麟身。底为万福纹锦地。

胡人戏狮纹玉带板 明代

长7.5、宽5、厚0.8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正面透雕胡人驯狮图案。胡人头戴小尖帽,身穿窄袖衣,用粗阴刻线表现衣褶纹。左右两人手执长鞭,中间一狮子戏球,狮子面部用斜阴刻线刻画五官和肌肉,毛发卷曲,尾向上卷呈拂尘状。雕琢工艺不太讲究,线条粗犷,有“粗大明”的特点。

双鹿纹玉带板 明代

长7.2、宽4厘米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玉质白色,光洁温润。镂雕松、竹、梅为底衬,主纹为两只小鹿,一只低头觅食,一只仰首远望。通体纹饰以单阴刻线雕琢细部,抛光极好。

龙纹桃形玉带板 明代

宽3.7~3.5、厚0.7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局部受沁为白色。桃形,二层透雕,卷草纹为底,正面透雕行龙。龙身卷曲呈S形,张牙舞爪。双眼圆凸,风车形爪,毛笔形尾,身饰鱼鳞,为明代龙的特征。雕工较粗。背面有三对牛鼻穿,无纹饰。

双鹿纹玉带板 明代

长7.1、宽6、厚0.6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单面透雕,主体纹饰为双鹿,其前后照应,姿态优雅,在松、竹、梅“岁寒三友”间穿行。鹿即“禄”之意。底层为祥云纹。玉色晶莹,刀法细腻娴熟。

龙纹桃形玉带板 明代

高6.2、宽5.7、厚0.7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莹润光洁。桃形,扁平体。镂雕顶部圆圈内“萬”字,中部龙首回顾,角向后,发朝上,重圈眼,张口露齿,躯体细长弯曲,周围彩云飘逸。阴线勾饰密集龙纹和卷云纹。

三羊开泰纹玉带板 明代

长6.8、宽4.8、厚0.7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细密光洁。长方形,框内镂雕,上端“日”字形圆圈,边有牡丹花相伴,中部为各色迎春花卉,争奇斗艳,下有三只羊作行走状。构图繁密,细腻精美。

羊纹玉带板 明代

长8.6、宽6.3、厚1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润泽精良。器面采用减地深挖工艺,共饰5只形态各异的山羊,或回头张望、或低头吃草、或游玩漫步、或口吐祥云、或口衔灵芝,极富吉祥寓意。背部光素,四角有四组对穿孔。

龙纹桃形玉带板 明代

长5.1、宽4.9、厚0.7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桃形,镂雕龙穿花纹。龙大头,裂嘴,长角,弯曲长身。背面光素。

龙纹桃形玉带板 明代

长5.5、宽5.2、厚1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黄色绺斑。器呈桃形,采用减地深挖工艺以突出龙的造型,龙身细长,体盘旋呈S形,双目作圆圈垂直状,鼻头卷曲,龙须下垂,足爪以钻孔区分,龙身用细密的斜阴刻线代表龙鳞,龙尾为如意形。背部光素,有三组对穿孔。

龙纹桃形玉带板 明代

高6.2、宽5.7、厚0.7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莹润光洁。桃形,扁平体。镂雕顶部圆圈内“萬”字,中部龙首回顾,角向后,发朝上,重圈眼,张口露齿,躯体细长弯曲,周围彩云飘逸。阴线勾饰密集龙纹和卷云纹。

荔枝纹玉带板 宋代

长6.9、宽6.5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方形,窄细边框,框内减地高浮雕折枝荔枝纹,果实颗粒饱满,枝叶辗转反侧,十分生动写实。其纹饰简洁明快和单件带板宽大厚重的风格与宋代玉带板比较接近,尤其是枝叶的造型和雕工与北京房山县长沟峪金墓出土的白玉折枝花佩饰十分相像,与明代玉带板多采用浅浮雕或多层透雕的工艺和繁缛细密的纹饰则相去甚远。《宋史·舆服志》载:“带古惟用革…… 宋制尤详,有玉、有金、有银、有犀,其下铜铁角石黑玉之类各有等差…… 三品以上服玉带…… 荔枝带本是内出,以赐将相,在于庶僚,岂合(可)僭服,望非恩赐者,官至三品乃得服之。” 有关文献上还有关于宋代玉带上有“丝头荔枝”、“剔板荔枝”等名目。

天鹅穿花形玉带板 明代

长径5.9、短径4.9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略呈椭圆形,镂空透雕三层纹饰。以水、莲、花卉为背景,一天鹅正张口嘶鸣,展翅潜入水中花草丛之中。莲瓣中心内凹,似欲折合,花心有圆形莲蓬,结有莲子。水草弯曲自如,翻转交搭,立体感强。天鹅上下唇雕成锯齿状,腹毛与翅羽以双阴线刻划出脉络,两侧斜刻短阴线。可能原是带板,背面平素,有深浅的钻痕和铊痕,有三个象鼻孔用于固定鞓带。

(0)

相关推荐

  • 中国玉器大全(秦汉---南北朝)13

    241.玉璧 东汉 直径 18.5厘米 孔径 3.5厘米 1959年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北庄汉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玉白色,温润有光泽.两面皆饰谷纹,内外缘各有阴刻弦纹一圈. 242.玉透雕蟠 ...

  • 中国玉器大全(秦汉---南北朝)12

    221.镂空蟠螭玉饰 西汉后期 长7 厘米 1984 年安徽省怀远县皇姑坟汉墓出土 安徽省怀远县文物管理所藏 玉青灰色,含赭黄色斑.器呈椭圆形,碾琢镂空三螭.三螭扭屈蟠蜷于一块平墩之上,互相嬉咬,生动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0)+湖北+湖南部分3

    玉圭明代早期 高15.8.宽4.8.厚0.8厘米 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出土,现藏钩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色.长条形,顶为三角形.双面各饰五排谷纹. 双兔纹玉佩明代早期 直径5.5.厚0.5厘米 湖北 ...

  • 古玉界:从殷墟的发掘看商代玉器之美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水两岸的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在这片神奇的"废墟"上,单一座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就多达755件,几乎包括了商王朝中心 ...

  • 古玉界:宠萌威武的红山文化玉猪龙

    红山文化地区出土文物当中,最为称著的当属玉器.红山文化玉器不仅数量多而且玉质好.品类多,工艺水平高.红山先民在墓葬与祭祀中都是以玉为主.陶器为辅.崇玉.爱玉.唯玉独尊,是红山文化的重要特征. 与红山文 ...

  • 古玉界:西汉南越王和他的玉组佩

      南越王的组佩   南越王赵眜墓葬出土的是迄今为止可见的西汉时期最完整优美的玉组佩(图155).这一点很有趣,我们在前面说过,文献中记载的汉初,长安当朝并没有真正完善玉组佩制度:从出土资料看,西汉的 ...

  • 古玉界:明代官员品级身份的象征—玉带板

    服饰以金玉,起源久远.而束带之用玉,则典籍载之最早见之于唐.而陕西咸阳北周若干云墓出土的一条白玉九銙八环蹀躞带,将目前所知的玉带最早时间提前到了北周时期.自唐已降,历五代.宋.辽金.元乃至明.历代都将 ...

  • 古玉界:“凤舞九天”—近距离感受楚国美玉

    楚,一个曾盛极一时的南方大国.其先祖于周成王时受封立国,辟在荆山,扬威于鄂,后问鼎周室,进而成为五霸.七雄之一,最盛时尽有东至滨海.西至巴山及巫山之地,在诸侯国中面积最广.人口最多."抚有蛮 ...

  • 古玉界:这批西汉玉器足以体现他身份地位!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器数量众多,共有244件(套),其中装饰玉多达140余件(套),这些精美的玉器被认为是西汉玉器的代表作.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南越藏珍>中的"美玉大观 ...

  • 古玉界:中山国贵族之美玉

    1973年的冬季,一个惊人的考古发现震惊世人.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勘探了中山国都灵寿古城,发掘了五座中山王族墓和百余座平民墓,共出土文物两万余件,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百项重大发现之一. 战国之世 ...

  • 古玉界:大汉贵族之美玉

    S形玉龙 本文为您介绍一组来自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器,用心品味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馆藏玉器图片所蕴藏的"神韵",它能大大提高你的审美眼光和鉴赏水准. 出廓龙形玉佩 一些有经验的老藏家 ...

  • 古玉界:春秋芮国贵族美玉赏析

    梁带村芮国墓地考古发掘现场 玉玦 高1.1厘米 直径2.1厘米 梁带村芮国墓地27号墓出土 兽面玉饰 高3.1厘米 宽4.2厘米 梁带村芮国墓地27号墓出土 龙纹玉玦 直径3.4厘米 梁带村芮国墓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