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青春期叛逆家长怎么办:与其费力管教,不如用心聆听
孩子步入青春期后,随着外部生理特征的日趋成熟,内在自我建构也不断在发展着,孩子的言行举止慢慢的不符合家长头脑中的评判标准,于是我们大部分家长给孩子贴上了青春期叛逆的标签。
我们大部分家长面对孩子青春期的叛逆言行,还是沿袭老一辈的管教方式,结果就是亲子沟通与亲子关系方面出现重重障碍,加上孩子处于叛逆期,情绪波动比较大,家长改善这些问题面临的困难就更大。
今天,我就自己指导『亲子沟通学习圈』家长的真实案例来谈谈这个话题《孩子青春期叛逆家长怎么办:与其费力管教,不如用心聆听》,本文大约4000字,阅读时间4分钟,适合叛逆期的孩子家长学习并运用!
费力管教没有效果
前段时间是孩子的期中考试,『亲子沟通学习圈』的某位妈妈线上告诉我,孩子期中考试前一天下午学校没上课,于是妈妈就让孩子在家复习,中午吃饭的时候妈妈问孩子下午几点开始准备复习,孩子答复说下午2点,于是妈妈要求孩子复习到下午6点才可以玩。
结果孩子吃完中饭后到下午3点,他还没有开始复习,还在那里一个劲的看电视。妈妈在一旁看着孩子,感到焦虑万分……
妈妈提醒孩子:[你看下时间啊,你现在该干什么了?]
孩子:[我不想复习,我即使复习了,期中考试成绩也上不去啊!]
妈妈:[书上的东西其实都是一些知识点,你只要用心背记住了,考不好不怪你啊!]
孩子:[可是我脑子笨记不住!]
妈妈:[是吗?我觉得你记忆力挺好的呀,前几天老师讲的地理卷子答案你都背过了,要是我,我觉得我都记不住那么多!]
孩子:[我哪怕能背会考好有啥用?反正你还是不给我买手机!]
妈妈:[咱们的约定你还记得不?]
孩子:[反正我也考不到580分,你也不会给我买,我学不学都一样,大不了初中毕业后上个职高学计算机专业算了!]
妈妈:[妈妈觉得你只要认真去学,分数肯定能提高,再说你想学计算机专业,职高只是入门学习而已,大学里的计算机专业才是最先进的,你也知道计算机更新换代有多快,不管以后学什么,你现在得先用知识武装自己吧!]
此时妈妈感觉孩子这会有些烦躁、生气,母子的沟通也暂停了一分钟,当时妈妈的心乱如麻。
孩子带着哭腔说:[我一天郁闷的,我不想学习,反正你也不给我买手机,没有手机看,我觉得活着没意思!]
妈妈:[你给我说一下,你要手机干啥用?]
孩子哭着说:[你别管!我如果有我自己的手机了,我就会安心,现在班上其他同学都有,为啥我就没有?]
妈妈:[妈妈主要是怕你的眼睛会坏,你看现在都有点近视了,到了18岁以后身体各方面都长大了,你自己给自己买个好手机,怎么样?]
孩子继续哭着说:[你就是不想给我买手机!]
孩子说完后,气冲冲地跑回自己的房间,并且把自己头蒙住睡觉了,妈妈再也没说话。后来下午6点,妈妈把饭做好后,叫孩子吃饭也不理妈妈,于是妈妈跟孩子打了个招呼待会要出去办点事,晚上9点回家后发现孩子自己把饭吃完了,也没收拾饭桌,还在房间继续装睡!
这位妈妈跟孩子的沟通场景,我相信很多家长看后会很熟悉,就如圈子里另外一位妈妈看到这个案例所说:
我也是用这样的沟通方式将孩子推得离我越来越远。以前我认为,我是很关心孩子的,一直在努力帮助孩子,可是孩子就是这么不听话。
这个案例中的妈妈其实是个很认真的母亲,为什么这样的管教模式会对孩子没有帮助呢?为什么我们以前耳濡目染的听话懂事在这一代孩子身上就没有效果呢?
我想应该是类似案例中的妈妈一样,很多家长内心深处害怕孩子『会犯错』、『会出事』、『没出息』,于是就会帮孩子的成长扫除各种障碍,导致我们会不由自主、不受控制的在与孩子沟通中不停地给答案、给建议,却往往忽略了孩子内在的感受与体验。
正如刚才这个案例当中,妈妈跟孩子的沟通完全是处于两个不同的频道,简直就是『鸡同鸭讲』!我这里把这个案例当中的几个不适宜点剖析如下:
妈妈第一句话:[你看下时间啊,你现在该干什么了?],就是用催促的口吻,这背后隐藏了妈妈的焦虑。
关于期中考试前的复习问题,妈妈就是在一个劲地给答案、给建议,完全没有照顾到孩子的当下感受!
当孩子抱怨妈妈不愿意给自己买手机,妈妈没有直面孩子是否能拥有手机的问题,就打岔回避并给出自己的理由:担心孩子的视力。
整个对话过程中,妈妈就没有用心聆听孩子想要手机背后的观点、感受、渴望等,这样的沟通只会让孩子有种『习得性无助感』,因为孩子的要求被妈妈否定了,只会让孩子形成一个认知:『我不值得拥有手机,我不值得被尊重,我不是个好孩子!』
用心聆听陪伴孩子
我曾经与很多家长说过,家庭教育要根据孩子不同成长阶段,实施不同的策略:
孩子一生有4个阶段:0-6岁幼儿期,手把手言传身教;7-12岁少儿期,牵引他一起走;12-18岁青春期,陪伴他放开手;18岁以上青年期,支持他看他走。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作为父母的我们,更多的是高质量的陪伴,而不是传统管教养成模式去面对孩子,因为这样的管教模式不仅费力费时不说,不仅帮不到青春期的孩子,还一点效果都没有。
那么我们怎么去理解陪伴的真正含义呢?
其实父母对于孩子的陪伴,是一种让孩子感觉到温暖人心的力量,是一种给孩子依靠的信赖,是让孩子体验独立而不感觉孤单!
那么我们该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高质量陪伴呢?
首先要做到的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最好的教养方式就是『摒弃管教、学会陪伴』,这里要澄清一下,『摒弃管教』并不是不理孩子,任其自生自灭,而是『闭嘴给钱、内心笃定』!
其次我们要在跟孩子的亲子沟通方面,做到『用心聆听、自我觉知』!
听本来是很简单的过程,听到什么就是什么,可是大人往往把亲子关系弄得很复杂,把世界也变得很复杂。
这些复杂的根源,是大人经常把自己变得很复杂,复杂到很多人心里想的是大海,口中说出来的却是天空,经常有“言不由衷”、“弦外之音”,复杂到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也不清楚自己在讲些什么,听者更加云里雾里。
『用心聆听』不是一般意义的听。听对方说出的内容,只是常规意义的听,我们要听的,是孩子说出来而被大人忽略的内容,以及孩子根本就没说出来,但是在言语和神态上已经表现出来的内容。
父母要听出孩子说话背后的出心,也就是孩子说这句话的出发点什么?有什么动机?有什么感受?想达到什么目的?出心是一个人真正的信念和心态,俗称:『心声』或『起心动念』。
说话的内容并不一定代表出心。内容就是亲子沟通中实际所说的东西,如果父母仅仅听到了内容,就会困在口头谈话本身之中,也就是说,你只能了解孩子所说的具体事情。
很多时候,孩子说什么并不重要,孩子说话时的感受和情绪才是关键。为什么大人会觉得孩子讲假话?那是孩子说话的时候神色与他说的内容根本不一致,一眼就看出言不由衷。
所以,亲子沟通要有效果,就必须『用心聆听』孩子的出心,而不是聚焦内容本身。
就拿刚才我所举得案例,我逐一示范:
孩子:[我不想复习,我即使复习了,期中考试成绩也上不去啊!],这句话背后孩子就有个『心声』:妈妈一直没有看到我的努力与认真,仅仅是关注考试成绩而已!
孩子带着哭腔说:[我一天郁闷的,我不想学习,反正你也不给我买手机,没有手机看,我觉得活着没意思!],这句话背后孩子就有个『心声』:妈妈都不关注我的难受与生气,就是盯着我的学习!
孩子继续哭着说:[你就是不想给我买手机!],这句话背后孩子就有个『心声』:妈妈不尊重我,我不是好孩子,我是个糟糕的孩子,所以我不值得拥有手机!
『用心聆听』的技巧其实也是需要我们身为父母的可以去训练的,『用心聆听』技巧分别为:接受、反映和复述。
接受就是听全部的内容,不批判、不选择、用心倾听;
反映是即时反映真实的情况,比如这样告诉孩子:[你刚才说自己脑子比较笨,孩子啊,你是在自责自己吗?],[你刚才说班上其他同学都有手机,孩子啊,你是在学校里经常因为自己没有手机,而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是吗?]
复述是为了让『说的清楚、听的明白、达成一致』,这样双方的沟通没有偏差,向孩子叙述他说过的内容,如果孩子说过的内容比较繁琐,可以整理精简。
比如这样复述的句子:[你刚才说班上其他同学都有手机,而你没有手机,孩子啊,你现在是很想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吗?],[我听到你在说自己脑子笨记不住,复习了也拿不到好成绩,是这样的吗?]
有效的『用心聆听』,是启动高效陪伴的钥匙,家长可以更加清晰、准确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双方的心更加靠在一起。只有在『用心聆听』的基础上,通过高效陪伴,孩子才能平稳渡过青春期。
教练寄语
在孩子面前,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扮演上帝:
我们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最好,我们知道什么样的道路对他最好。
从其一生的长远角度来看,你真的知道对小孩来说,什么才是最好的吗?
以你的“知道”来控制你的小孩按照你的道路行走,把你认为是好的或对的东西强加给你的小孩,那简直是一种挟持。
挟持他的生命自由,挟持他的心。
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不希望他成为的那部分,越成为你内心中所讨厌的自己的那个形象。
只有你管他越少,他才会越来越不像你,他才会越来越发展出你的生命中所没有的新的部分。
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越不可能成为他自己。
你确定孩子最好的人生道路是怎样的呢?你真正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
你是上帝吗?如果你真的是上帝,那就像上帝一样去做,彻底撒手让你的“孩子”自己成长。
一个耶鲁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说:一个人要有良好人际关系,他才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可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根源在哪里?跟自己的关系。
孩子任何的事情,他提的一个想法,他提的一个情绪,他遇到的一个困扰,我们都应该真正『用心聆听』,与孩子发生一种联结性的互动。
在这个联结性的互动中,我们才能渐渐引导孩子,认识他自己。那么孩子才能学会接纳,学会爱自己。当他跟自己有了比较美好的关系,我想他跟世界的关系,也会好一点了。
如果你有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叛逆、早恋、厌学、玩手机……),或者想学习更多教育孩子的方法、亲子沟通技巧,你可以通过微信联系壹心大哥,免费帮你分析孩子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