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长城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薇——延庆海字口一南山路边垣一双界山长城

与萧老师相约走一段海字口附近的边墙,终于得以成行。同行的还有挨拍的兔老师、傅老师。在长城文物保护碑旁边寻路上山。夏季草木旺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视线,特别是到后面墩台的时候,远处无法拍出效果,近处又无法拍出全景。(距离起点0.01km 当前海拔744m)

一路都有残砖相伴,越往上,残砖越多,甚至出现完整的砖。根据上次村民的介绍,村子附近的砖,甚至石条,都被拆了建学校、民房了。离村近的墙体保存很高,约有三四米高。墙宽约3米,加上两侧被拆的包砖,墙的规模等级还是很高的。穿过票子的路,基本就是边墙在村中的走向。(图片前为萧老师,后为挨拍的兔老师)

站在墙上向东北方向眺望,四海冶-海字口一线的狭长盆地尽收眼底,四海城东侧三座护城墩(其中北侧一座现为通讯器材塔,中间一座为复建,南侧一座基本保持了原貌)清晰可见。这个谷地地势低平,沟谷宽漫,可通大队人马,向越过海字口村南侧的山梁(杏树台梁,或名双界山),可直抵黄花城。

因此,沿这条沟谷,修建了东路边垣、南山路边垣、双界山长城、二道关长城、黄花城长城5道边墙,二道关与双界山之间还有一 道三道关(村民现称三道边子),共计6道防线,防线密集程度及重视程度,不亚于三十里关沟。

秦时明月,残照在边墙之上。

秋风习习,有野菊花在向阳的坡上招蜂引蝶。

花丛中的萧老师与傅老师。

蓝天与白云,极尽妩媚。

长城文保碑上行大约300米,有第1座敌台,延庆127号敌台。这座敌台为方形石台,四面基本保持直立面,高约3米余,两端与墙体均有间隙,宽各约2-3米。这种情形,与海字口村东的敌台相同。(距离起点0.30km 当前海拔806m)

年初(元月5日)所拍的照片,没有树木的遮挡,略能体现该台的全貌。台两侧的间隙是否有意所留通道?如果是预留通道,为何两侧皆有,有一条通道不就行吗?结合这段墙体包砖被剥的情况判断,还应是拆除包砖的结果;另外,这段墙应是分次修建,早期修建了质量较高的敌台,台体坚固,立面保存较好,后期才包砖,近现代包砖被拆除以后,露出里面的石台,依然完好;甚至,石台与墙体修建的年代都可能会有差异。

再上行一百余米,是第2座敌台,延庆128号敌台。这座台子与127号台形制相同,两端与墙体间亦有间隔。(距离起点0.43km 当前海拔827m)

也用年初时的照片对比一下:

往上行,山势渐陡,墙体渐窄,石材体量渐少。(距离起点0.52km 当前海拔871m)

保存较好的地方,仍然可见墙体立面,只是墙高只残存1米有余。(距离起点0.52km 当前海拔874m)

接近山顶,墙体中夹杂着少量山险墙。(距离起点0.56km 当前海拔902m)

山顶的边缘,即是一座大墩台。这座台在墙体内侧,规模巨大,似乎是烽火台,而不是敌台。这座台子已经坍塌,为毛石所垒,毛石间有大量残砖,未见明显灰浆。墩东北角,有小型窝铺——长城遗产网未标记的窝铺(或者铺房)。(仍用年初的照片)

过129敌台,墙体继续向西北方向延伸。(距离起点0.63km 当前海拔927m)

墙体尽头,也是转折处,位于一个高点,西北方向通一段山脊,东南方向连接主墙体,东侧为四海-海字口的沟谷,位置极为重要,此处当有一处墩台。此次请教了萧老师,认为或为一座炮台——遗产网未标记的炮台。(距离起点0.69km 当前海拔928m)

除了此处当有台,向西北延伸的山脊,须是加强防范之处,沿途皆是斩山为崖的的崖壁或陡坡,年初在雪地里艰难跋涉,对那一段山脊即已怀疑是一段支墙,或者梢墙。此次请教了萧老师,这种地势,应为梢墙无疑——遗产网未标记的梢墙。在春天从九眼楼向西走南山路边垣的时候,也遇到一截接续墙体的小山脊,当时也是前行了一段,认为应当也是梢墙,结合各处支墙,特别是墙子路一带大量的支墙的分布规律来看,这种判断基本不会有误。

炮台处向下,山势较陡,仍沿轨迹,回退一小段,从密林中穿过去。这段路冬天走时就不容易分辨,夏季林子又长起来,把仅有的路径痕迹遮蔽得更加难寻。(距离起点0.86km 当前海拔905m)

墙上灌木浓密,时而需要在墙下绕行。130号敌台,也是一个坍塌的大石台。(距离起点1.00km 当前海拔899m)

130敌台南侧,借助边墙、墩墙与地势,构成一个下沉式的天然窝铺。后来在窝铺南侧观察,其实窝铺东侧是有人工墙体的——此为遗产网未记载的窝铺2。(距离起点1.14km 当前海拔899m)

想起附近好像有一座大的铺房,或者堡砦,于是我折回头去寻找,原来是记错位置了,该在下一个敌台附近。不过却在回探铺房的过程中,顺陡坡往山势下行了一段,下到了下一个沟底。本来此处墙就有四五米高,墙下的陡坡更有差不多十来米深,明显是人工开挖的壕堑与铲偏坡。

回到墙上,继续前行。墙体外附着一处长方形的下沉式圈墙建筑,长度大概有二十来米,宽数米。(距离起点1.22km 当前海拔902m)

圈墙南侧,边墙主墙体有一处缺口,上次我以为墙体本是连续,被人为挖断了。这次萧老师结合这个缺口,认为是一处“牛马墙”,即在有敌情入侵时,掩护百姓牲畜撤至关内,布置火铳阻击敌人的矮墙,后期演变为炮墙。这种防御措施,在宋人的防守书籍中有论述。(距离起点1.25km 当前海拔905m)

而墙体缺口南侧,是一个面积更大、接近方形的“堡砦”,即我之前返回寻找的那处堡砦。由于林子过密,照片中基本无法识别。(距离起点1.27km 当前海拔908m)

一座“牛马墙”,一座“堡砦”,在墙体缺口南北两侧对称分布,萧老师判断,这个缺口不是现代人为挖断的,而是当初修墙时开设。如此这么一分析,萧老师果然高见,——此处分布有疑似1座“牛马墙”、1座“堡砦”、1道关口,为遗产网未记录的设施。其中这座堡砦座落于墙体之外,也是有些奇怪。仍用年初雪地中拍摄的照片对比:

铺房左前方,是延庆131敌台。这座敌台通过一座支墙与主边墙相连。这种台,应当不是敌台,而是墩台了,遗产网的分类似有不妥。萧老师叫它腹里橔。遗产网也体现不出这段支墙。(支墙,距离起点1.34km 当前海拔917m)

131敌台,即腹里接火墩。(距离起点1.36km 当前海拔922m)

131敌台南侧,还有一段东西向的平等于支墙的墙体,与支墙、主边墙构成封闭的空间,正应是又一个小窝铺,本次行程中的窝铺3,也是遗产网未记录的附属物。在131敌台上休息了一下,提前消息了大家所带午餐,特别是分享了萧老师所带的鸭肉与啤酒,真是美味!

羡煞漫天云朵,都凑上来围观。

从此处可以看出,这段墙在折向西南后,一直在沿一条沟谷布置防线。这条沟谷,直通四海冶。

又行数十米,又是一座大墩台,延庆132敌台。墩台间有黄土做为粘合剂。(距离起点1.43km 当前海拔941m)

也对比一张冬季时的照片:

墩台南侧似为门,有墙向南延续,应当也是铺房,窝铺4。现在基本有规律了:这一带坍塌的墩台,比127、128敌台规模均更大,且全部坍塌;墩台附近一般均有窝铺。

又行约一百余米,为133敌台。(距离起点1.58km 当前海拔975m)

冬季时的照片对比:

这座敌台南侧也有铺房,为窝铺5。(距离起点1.63km 当前海拔995m)

133敌台顶部,有一个坑,不知是否燃放烽火的灰坑?就这一带敌台的规模来说,都较为高大,且守在沟谷上方,是否兼有烽火台的功能?萧老师说:由于台子坍塌严重,不好做出结论。

冬季所拍的角度较好的窝铺照片如下:

沿墙继续前行,此处墙体较宽,比之前部分地段等级略高,应当是这段沟谷的防守更为紧要。(距离起点1.70km 当前海拔1011m)

墙体内侧面是整齐的石块,保留有较好的立面。

外侧立面参差不齐,结合墙上一直相伴的残砖与之前海字口村民介绍的情况,这一带墙体应当都有包砖,接近村子处,墙体与敌台两侧都有包砖,远离村子处,应是外侧包砖,内侧毛石。

134敌台周围有完整的圈墙,这是一座完好的护墩院。(距离起点1.95km 当前海拔1058m)

134号敌台的圈城之外有铺房,此处铺房在墙体内侧,东南方向有门。仍然借用冬季的照片。此处铺房规模较大,且归为堡砦,为遗产网未记录的堡砦2。

134敌台前方,有一段墙体之上,完好在保存着三层拔檐砖,这在海字口-岔石口段的墙体上也有发现,也是三层砖。这段海拔较高,墙体仅有1米余,应当是原貌即是如此。因此,这段墙,主要是交通线,而不是防御的墙体。(距离起点2.25km 当前海拔1113m)

随着地势升高,没有再修太多的墙,而是较多地利用了地势,斩山为墙,或者山险与墙体混杂,为遗产网分类的山险墙,或者萧老师所说的斩山墙。遗产网把纯山险分类为山险无墙。(距离起点2.29km 当前海拔1131m)

建在巨石之上的墙体,保存状况相当完好,墙体坚固,立面明显。(距离起点2.30km 当前海拔1133m)

直接利用了山险,稍加铲削的斩山墙。(距离起点2.32km 当前海拔1143m)

此处略宽于墙体,似为方形台子,较两端墙体更为高大,或为建在山险墙(斩山墙)顶的疑似敌台,为疑似敌台1。(距离起点2.32km 当前海拔1145m)

疑似敌台顶部,有较量较多的砖,以及灰浆凝结的灰块。除此以外,遗产网所标识的134、135两座敌台间间距过大而没有敌台,也不全常理,之前的敌台分布极为密集,或数十米一座,或百余米一座。

又是一段山险。山险可绕可攀,没有太大难度。(距离起点2.38km 当前海拔1166m)

与斩山墙相边的这个地方,与前一处疑似敌台位置、形态都相近,为疑似敌台2。(距离起点2.48km 当前海拔1189m)

此次行程的最高点,是南山路边垣与双界山的交界点,此处为延庆135号敌台。这座本次海拔最高的敌台附近,没有发现明显的铺房堡砦遗迹,倒显意外。(距离起点2.59km 当前海拔1212m)

135号敌台冬季时的照片对比如下:

构成135敌台的石块中,夹杂着为数不少的形似炉渣石,似乎是高温烧融的石块,烧融后的气孔,以及类似结晶的金属成份。大家纷纷猜测,先是否定了埙石,然后我在想会不会是火山融岩,萧老师感觉是在附近打制兵器工具的镕炉的炉壁,用以修筑敌台。感觉还是萧老师的意见更接近真相,毕竟四海镇以前地名四海冶,即因为冶炼金属包括铁矿而命名,附近的铁矿峪、南冶,也出产铁矿。不过,值得质疑之处就是:1、如果是在山上打制兵器、工具,何如在山下打制后运上来方便?2、如果是将镕炉壁的残块作为筑墩材料,何如就地取材方便?

本次行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查访谎炮儿口,或荒坡儿口。萧老师已经不止一次质疑谎炮儿口在何处。我想起我曾经走过这个沟谷,谷口宽阔,谷底幽深,似是连通南北的一个通道。因此,有了想法要来探探此沟。夏季林木茂密,看不清沟底,仍用冬季的照片示意此沟的状况。

从135敌台往下,一路是巨大的石龙,比135敌台东侧的残墙不可同日而语。沟谷内这段边墙规模一定非常雄伟。行至沟谷最低处,应是一处关口,关口东侧,明显一座曾经的敌台残基,当为疑似敌台3。这在遗产网上也没有记录。从135敌台至这座关口,垂直高差为50余米。(距离起点2.82km 当前海拔1159m)

萧老师在前面走,往关口北侧探察,向北地势更低,有明显路径,沟中有三道横向土坝,分明是三道壕斩。这条路径,定然是通向四海附近,如果没有壕堑,这条沟是可以通众骑的;即使是有壕堑,现有路径通连骑也无问题。

沟谷南侧,路径不明显,但林下植被稀疏,或者道路也通。如果能够走通,当是通往杏树台方向。这条沟会是谎炮儿口吗?乾隆八年重修的《宣化府志》所载延庆州四境图有荒坡梁,位于海字口城西侧,大胜岭南侧,东灰岭东侧,按这个位置,大致相符。但志书地图毕竟是示意,多有不准。

就这条沟的沟谷地势来看,其北侧通四海冶或大胜岭,南侧沿安四路通杏树台-二道关-黄花城。

这条沟谷,也是南山路边垣海字口向西的一条地势低洼的重要沟谷,再往西,是海拔1500米左右的凤坨梁,从那儿翻越这道大梁的可能性不大。

《四镇三关志.夷部考.昌镇夷部.入犯》说:“由永宁南山谎炮儿、又石桥口迤东台子沟,南来至二道河分路,东南由韩家川、老长城犯黄花镇鹞子峪。正南由白龙潭,东南由莺窝岭亦犯黄花镇。由砖庙儿岭南来犯门家峪、东灰岭、贤庄、锥石。”《四镇三关志.形胜考.昌镇形胜.乘障》说:“西水峪口永乐年建,通永宁南山谎炮儿并韩家川,通众骑,极冲。”这么说,谎炮儿口是通过韩家川、二道河一线通黄花城的,并不是通过双界山通黄花城的。这个口并非谎炮儿口?如果不是,这么一条重要的通道,为何志书上竟然没有记载?这个地方,该是什么关口?从下图可以看出,海字口村西的南山路边垣一带,除我们脚下的这条沟谷外,西沟外、西沟里可能的垭口,因海拔高、山势险峻,不太可能是通众骑的地方,而且线路均通往杏树台-黄花城一线。

倒是西侧,马蹄湾(韩江口)东侧,偏坡峪口一线,有路可通二道河、大庄科,又可分兵进犯黄花城、鹞子峪、门家峪等处。那么,谎炮儿口会在偏坡峪吗?

于是商定,再找时间,从四海沿这条沟谷上行,然后继续向西行走,从西沟里-西沟外一线下山,仍回四海;之后,再接续往偏西走,继续寻找谎炮儿口。回至135敌台处,沿山脊寻找通往双界山边墙的路。(距离起点3.54km 当前海拔1184m)

双界山边墙,也是一段奇怪的防线,志书中亦没有记载。《长城踞北》及《北京北部山区的古长城遗址》等资料均认为是北齐长城。并言发现有北朝陶片。从地势山脉走向看,其主体部分沿东西走向的延庆怀柔的界山分布,向东直通九眼楼。其西段大体是东南-西北走向,虽然与南山路不是直线,却是山脉海拔最高的连线。如萧老师所说:双界山那个垭口,其地理位置非常类于山西勾注山上的雁门关地形——这个地方,可以写一篇硕士级别的论文了。对这个地方长城的探究,有助于理解明代君臣的内心想法——对他们的长城选址指导思想作一评点。如果在垭口置一关口,修好长城,黄花城可以高枕无忧。

往双界山边墙去的路,位于与南山路边垣所在的山梁相交的另一条山脊上,两侧皆是峭壁陡坡,应是以山险为墙;虽然人工的墙体并不相连,但在长城遗产网的地图上,走势却是相连的,应当是把这段山险包括在内了,或许,这段山险,就是经人工铲削的山险墙。(距离起点3.58km 当前海拔1180m)

行数百米,终于见到墙体。墙体终点止于巨石,修筑得较为简易,毛石多为不规则的石块。(距离起点3.80km 当前海拔1120m)

往下的墙体,渐成石垄。(距离起点3.80km 当前海拔1121m)

再往下,墙体渐宽渐高,开始有了立面。自此以后,墙体均保存状况良好。从石垄、立面来看,与南山路边垣均无大的差异,并且自此一直延续到杏树台梁垭口,基本都是这种立面保存完好的石墙,而北齐长城应当无法保存这么长的完好墙体。也就是说,双界山这段边墙,现存肯定是明长城,至于是否北齐长城基础上所修,还需要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评了。(距离起点3.86km 当前海拔1102m)

延庆022号城。这是一座小型堡砦类的城池,屯兵之用。不过,这么高的位置,是缺乏水源的,生活用水还需要从山下背上来。(距离起点3.97km 当前海拔1071m)

堡砦的门位于东南侧。

南行百余米,边墙内侧有一座铺房,为本次遇到的窝铺6。(距离起点4.13km 当前海拔1040m)

窝铺亦设门,位于东南侧。(距离起点4.17km 当前海拔1033m)

438号敌台,西临绝壁规模较大。突然意识到,又界山西段,南北走向的这段墙体,主要控扼的是西侧的沟谷,即我与萧老师下到沟底查看的那条无名沟,可从四海、大胜岭直通杏树台的这条沟谷;沿途的几座墩台、小城,也位于悬崖之上。(距离起点4.29km 当前海拔1026m)

站在这座敌台之上,可远眺西北方向的凤坨梁。那儿的海拔在1500以上,两侧壁立千仞,难以逾越。

近处的大沟,即是我们探察了垭口的那条沟。因此,即使凤坨梁东侧有两个豁口,即通西沟里、西沟外的豁口,也绝非敌虏通行的道路。

保存较好的墙体。(距离起点4.37km 当前海拔1024m)

437号敌台,内侧偏西侧是一块地势较高的台地,基本分辨不出敌台模样,外侧有圈城,为未记载“墩院”2。根据墙体走势,似乎圈墙在主墙体外侧。但因是一座圈城,也可以认为划分没有那么清晰。(距离起点4.73km 当前海拔958m)

圈城砦门,在东南侧。

436号敌台,也是一座大墩台,面临无名大沟上方的绝壁之巅。(距离起点4.85km 当前海拔957m)

站在悬空的墩台西侧,可以渺视远近山峦,沟底深处的杏树台村。站在台角,不由得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萧老师信口吟出“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薇”的诗句。

以前不明白为什么要修这段双界山边墙,这次与萧老师一起重走,才体会到这段边墙即要防正面,又要防侧面(即无名大沟)偷袭之敌。

站在此台,可以远眺铁矿峪长城及西大楼。

萧老师推测这座台是圆台,很有道理,这一路数座大台,均看不出矩形边框,估计都可能是同一模式。与墙体连接处,萧老师在寻找踏台台阶与门。

435号敌台,照片中看不出形状了。(距离起点5.21km 当前海拔930m)

冬季没有树木遮挡的时候,从远处大体可以看得出墩台模样。

这座敌台旁边也有铺房,按其规模,可归类为“堡砦”3。

冬季没有植被遮挡的“堡砦”3,规模挺大,位于墙体之外。

534号敌台,也看不出敌台模样,只是一处地势较高的大土堆。(距离起点5.27km 当前海拔924m)

433号敌台,其上杂木丛生。这座台周围,也有小型圈墙,“墩院”3。照片中无法识别了。(距离起点5.43km 当前海拔917m)

433号敌台附近,地势较低处亦有矮墙,但由于接近垭口,无法分辨是山林挡坡,还是关口附近的拦马墙了。

之后在灌木丛中穿行,下到杏树台梁的垭口,在山口,想寻找传说中的北朝陶片,却是没有线索,只好作罢。就此结束全天行程。小结:1、关于墙:1)南山路边垣段,全程有砖,其中靠近海字口村的墙与台,应都包砖(都被剥皮了),往上,外侧包砖,墙顶三层檐砖。高处砖少,不好判断,但一路都有。2)双界山段,应均为石墙。2、延庆127、128两座敌台,为石台,仍然保持直立状况,与墙体间有间隔,疑修建年代有先后,包砖被剥离后,形成现状。3、寻找谎炮儿口之无名大沟:双界山与南山路交界处,西侧一条无名大沟,沟口有残墩(长城遗产网未标),沟北侧有三道壕堑,位置极为紧要。往双界山的途中,这条沟谷一直相伴,直接通杏树对。无论是否谎炮儿口,都是紧要关口,都是重大发现。4、寻找谎炮儿口之待续:谎炮儿口很可能是偏坡峪一线的关口,有待以后再前往探察。5、为什么要修双界山边墙:双界山的墙与墩,不但要防外线,还要防这条无名大沟。大的墩台,均扼守于这条沟的悬崖峭壁之上。6、我们所探察的无名大沟,是沟通四海冶大胜岭至杏树台黄花城的重要通道,志书竟然不记载,也是奇怪。7、双界山边墙,应当是一条重要的防线,竟然在志书中未见记载,也是非常奇怪。这段边墙现存墙体属于明长城,但何时所修,已经无考。传说中的北齐长城,并无依据。至于是否在北齐长城基础上修建,本次无法作出结论。8、萧老师认为:双界山那个垭口,其地理位置非常类于山西勾注山上的雁门关地形——这个地方,可以写一篇硕士级别的论文了。对这个地方长城的探究,有助于理解明代君臣的内心想法——对他们的长城选址指导思想作一评点。不知当年为什么没有重视这一线长城的修筑。否则,黄花城可以高枕无忧了。9、在一个墩台残址碎石堆中,发现数量不在少数的经过高温煅烧的石块,已经琉化,上有大量气孔。是否四海冶炼金属废弃的炉渣?哪天一起再走双界山东侧的残墙,一直向东,看与哪里的长城接界。至于谎炮儿口在哪儿,把偏坡峪看过,再作结论。附表:长城遗产网编号官网未标记遗存临时编号遗产网分类实地观察的结果现存状况附属遗存一、南山路边垣段延庆127号敌台敌台实心敌台包砖已经无存石质台芯延庆128号敌台敌台实心敌台包砖已经无存石质台芯延庆129号敌台敌台或为烽火台位于墙体之内,已坍塌东北角有窝铺1窝铺1129敌台东北角下炮台距129台100余米,居于墙体转折处,外侧居于崖顶,可俯瞰海字口-四海冶沟谷一个平台,位置突出,相对平坦梢墙(山险墙)炮台继续向北延伸为斩山墙,连接一段山脊无名口因口外两侧各有一圈墙,判断为原貌“牛马墙”无名口外北侧“堡砦”1无名口外南侧延庆130号敌台敌台敌台与墙体相连,已坍塌南侧有窝铺2窝铺2130敌台南侧借助边墙、墩墙延庆131号敌台敌台应为烽火台在边墙内侧,通过一段支墙与主边墙相连有支墙,有圈墙窝铺3131敌台南侧延庆132号敌台敌台敌台已坍塌敌台南侧疑为门,有墙继续向前延伸,疑有窝铺窝铺4132敌台南侧延庆133号敌台敌台敌台已坍塌敌台南侧有窝铺窝铺5133敌台南侧延庆134号敌台敌台敌台已坍塌周围有圈墙,为墩院;墩院旁边有堡砦墩院1134敌台周围“堡砦”2134敌台的墩院旁疑似敌台1134敌台西北约300米有数量较多的砖及三合土灰块疑似敌台2135敌台东南约100米位置、形态与疑似敌台1相似延庆135号敌台敌台敌台已坍塌有大量疑似炉渣石疑似敌台3沟谷底部,距135敌台200余米二、双界山段延庆022号城小型圈城堡砦性质窝铺6距022号城100余米墙体内侧延庆438号敌台延庆437号敌台墩院2437敌台的圈城延庆436号敌台延庆435号敌台“堡砦”3435敌台外侧延庆434号敌台延庆433号敌台墩院3433敌台的圈墙遗产网记载的敌台16座其中:分类有疑议数量2座遗产网记载的城1座南山路边垣段双界山段小计遗产网未记录遗迹合计:疑似炮台1座疑似敌台3座窝铺5座圈城(护墩院)1座2座堡砦2座1座牛马墙1处2020-9-9,11日补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