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40岁退休?因为你的劳动已经“异化”了
我有一个高中时代的同学,他在一家影视娱乐公司做摄影师,具体的工作是为那些影视圈的大咖拍写真和广告宣传照。对于像我这种不明真相的群众来说,他的职业太招人羡慕嫉妒恨了,因为他不仅收入不菲,而且每天都能见到明星。
然而半年前,他却选择了主动辞职,我问他为什么,他向我大吐苦水:“我实在受不了了。这行我干了8年,每天我见到的艺人无论男女,他们都摆着同样的pose,说着同样虚伪的话,拍出来的照片也千篇一律。我每天都得低声下气地对这些艺人左一声‘老师’,右一声‘老师’的称呼,拍照之前,什么瓜果梨桃都得给他们准备好了,人家倒好,随便找个理由就躲在房车里不出来了,你自己站在外面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我再也不想伺候这帮人了!”
就这样,我这位高中同学选择暂别娱乐圈,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在家里休息。可就在前几天,他又给我打电话,跟我说:他要重出江湖了!我问他为什么,他再一次向我表达他的难言之隐:“我实在受不了了!每天在家呆着,刚辞职那几天还挺幸福,可是一个月以后我就开始觉得百无聊赖,看朋友圈里其他以前的同事都在忙活,就我一个人无所事事,特别没意思。相对来说,我还是觉得伺候艺人更开心一点!”
可能有的读者会认为我这位高中同学太作,但实际上,他与工作之间那种“相爱相杀”的纠结感受在今天的社会种很具有普遍性。
01
国内一家知名经济学智库就曾经在2016年针对一线城市的白领阶层做过这样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是这样的:有74.5%的受访者对于自己的日常工作感到非常无聊,而另一方面,只有16.8%的已婚白领人士愿意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做全职太太或者全职老公。
这就表明:虽然大多数白领人士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但他们却不想离开工作岗位,成为传说中的“社会闲散人员”,哪怕是衣食无忧,他们也不愿意。
乍一看上去,这个结论似乎显得自相矛盾。因为在常识的角度来看,人们工作就是为了赚钱,如果赋闲在家,仍然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话,人们为什么愿意去做那些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呢?
对于这个问题,现代西方哲学和社会学都做过大量的研究,一个最基本的国际学术共识是:劳动是人类本质性的存在方式,它不仅能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而且它还满足了人类对于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也就意味着:人类的劳动绝不仅仅是谋生手段那么简单,它更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至关重要的生命意义之一。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都有那么多人会厌恶自己的工作呢?对此,在1999年BBC组织的“千年思想家”国际网络评选中荣登榜首的伟大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在资本逻辑横行无阻的全球化时代里,原本作为人类本质的劳动必然会遭到严重的异化。
马克思写于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这样一句话:“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用来形容马克思本人的历史影响力再合适不过了。在西方哲学史上,绝大多数的哲学家都只是用不同的学术理论来解释世界,而马克思却用他的哲学实践改变了今天的人类世界,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很难想象人类能够理性的扬弃资本主义社会的压迫,去积极探索一种全新的制度正义的可能性,这就是直到今天也从未熄灭的共产主义革命之火。
02
在现实社会中,有些年轻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抱有严重的偏见,当然,任何哲学思想都欢迎理性的批判,但问题是,如果你从未读过马克思本人哪怕是一本哲学著作,就对其大放厥词的话,那么这就不叫“批判”,而只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谩骂,一种鹦鹉学舌式的人云亦云。
为了澄清人们对于马克思哲学的种种误解,并以真正的马克思哲学来分析现实社会的文化现象,我从17到29岁用了12年的时间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专门创作了《真思想一马克思哲学的超越之维》一书,这本著作已经在2015年底出版,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看一下。
还有人在网上说现代西方哲学界对马克思评价很低,果真如此吗?为了以正视听,我现在就可以列举几个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对于马克思的评价,比如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在其代表作《辩证理性批判》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历史背景还没有被超越。”
同样来自法国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里达在他的著作《马克思的幽灵》中则这样警告世人:“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
而美国著名文化哲学学者詹姆逊表达的更加直接,他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说:“在我看来,最令人发笑的表述就是同时声称资本主义取得胜利和马克思主义应终结。”
还有当代英国的政治哲学家伊格尔顿,他专门写给西方反共人士的一本书就叫做《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等等,马克思的粉丝还有很多。对于这些在学术界享誉世界的哲学大咖来说,能够不约而同的对马克思主义做出如此之高的评价,显然绝非偶然,足以说明马克思在当代西方哲学界的地位。
03
言归正传,马克思在他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著作中,对于资本逻辑造成的劳动异化进行了深刻的揭露。马克思认为: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等级森严,人类社会的主流经济形态处于自然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阶段。
所以在这个时代,人们的劳动生产不是为了交换价值,而是为了使用价值,比如一个木匠,他制造的桌椅板凳就是为了用卖掉的钱购买基本生活用品,因为市场是固定不变的,既不能扩大也不会缩小。在劳动过程中,他不需要也不可能扩大再生产,所以他也就没必要依照某种标准化生产流程来进行劳动,因此,对他来说,他总能够在劳动中或多或少的表达出自己真实的个性。这种个性,就是个人的情感、审美、伦理、道德,认知等价值尺度,用流行的概念来说,这就是匠人精神。
随着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社会的到来,资本逻辑占据了全球化经济形态的核心。在今天这个时代,资本操控下的劳动不再是为了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实现交换价值永无止境的繁殖,换句话说,是为赚取更多的金钱来扩大再生产。
因此,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各行各业的企业都会使用一种标准化操作流程来严格限定员工的劳动过程。比如肯德基麦当劳这些快餐品牌,除了少数与本土特色美食“杂交”的小吃以外,全世界的汉堡包和炸鸡几乎都是按照同一种标准化操作流程所生产做出来的,所以味道也相差不大。
这种标准化操作流程导致了一种的严重后果:这就是劳动者无法在劳动过程中释放自己真实的个性,个人的情感、伦理、审美、认知甚至道德价值尺度都被标准化操作落成所压抑。马克思将这种员工个性被压抑的本质称之为“异化劳动”。
04
那么“异化劳动”有哪些具体表现呢?让我们观察一下现实社会,就会发现异化劳动的现象在今天这个世界无处不在:
在手机制造商的工厂里,工人们在车间流失线上每天不得不机械的重复着按同一个按钮,直到手指关节炎发作;程序员们不得不每天12小时的坐在电脑屏幕前构思着代码,直到引发严重的颈椎病;
产品销售经理和市场公关为了签下销售合同,不得不在餐桌上灌下一杯又一杯的啤酒,直到自己的肝脏被厚重的脂肪包裹的严严实实;广告公司的文案宣传专员为了提高广告点击率,不得不丢弃自己的文学品味,用媚俗的语言堆砌成一篇篇紧跟热点的“标题党”,直到看得自己都觉得恶心。
说到这里,我也可以用自己的真实经历作为案例,来阐明“异化劳动”的可怕之处。7年以前,我刚从自己的大学研究生毕业,找到了一份在大型房地产公司做置业顾问的职业,所谓“置业顾问”其实就是房地产销售。
因为我这个人比较话痨,我当时选择这个职业是为了满足自己说话的欲望。但入职以后,我才发现自己很傻很天真。在这个领域,与其说是销售员在讲话,不如说是他被话讲。因为每个置业顾问只要一入职,就要经过公司专业的话术培训。什么是“话术”?
顾名思义,就是说话的技术。你和客户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来自于你此时的想法与情绪,而是完全被这种标准化的话术所操控。换句话说,人就像一台电脑,客户和你说的任何一句话,哪怕是和你闲聊,都相当于给你输入了一个代码指令,你必须得按照培训中所灌输给你的那种话术来机械的输出你的回复。通过这种标准化的话术培训,才可以将售房者驯化为一台台冷漠的卖房机器。
更可笑的是,这种所谓的“话术”不仅压抑了你的真实个性,而且它还给你洗脑,混淆你的价值观,让你为了提高销售业绩,能够脸不红心不跳的说一些明显自相矛盾、指鹿为马的话。
举个例子,“出房率”指的是住宅的净使用面积占销售面积的百分比。如果客户向我抱怨“出房率”太低的话,按照话术,我应该说:“出房率低可是好事,因为公共空间宽敞,假如出房率太高的话,那意味着这里的走廊通道特别狭窄,花那么多钱买房还住的那么压抑,您图什么呢?”
如果客户觉得“出房率”太高的话,按照话术,我又得出尔反尔的说:“出房率高可是好事,因为花同样的钱可以买更多的私人使用面积,假如出房率太低的话,那意味着您花了那么多钱买的房子却让别人踩来踩去,您图什么呢?”
你看,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无论是出房率高还是低,也不管我是否认同自己这样做,话术都要求我用诡辩的方式打消客户本身合情合理的顾虑,翻来覆去,怎么说都对,这就是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这就是资本逻辑导致的异化劳动。
读到这里,我想你就明白了:为什么我说我那位摄影师同学的职业经历具有普遍性了,他厌恶自己的工作是因为他的劳动已经被资本逻辑所异化,而他后来又蠢蠢欲动的想回到工作岗位,却是因为人类的劳动本质承载了他的生活意义。那么你呢?如果你还梦想着40岁退休,那么这只能说明:你现在的职业已经处于“异化劳动”的状态了。
作者介绍:胡伟,80后北京土著,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硕士,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若干篇学术论文。著作《真思想:马克思哲学的超越之维》豆瓣评分8.5,得到北大,人大等知名高校哲学教授的好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