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的选择

昨天晚上应邀回母校安徽大学,与2015级的经济学专业学弟学妹交流就业的话题。

昨天交流结束后,收到了一份非常精美和珍贵的礼物。我非常喜欢,在这里向学弟表示感谢。

我本科是2000年入校,与学弟学妹们相差15年。我觉得15年来,作为学生本身的状态已经有所变化。现在的学弟学妹生活物质条件总体上要比我们那时有所改善,这也是国家15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体现。他们接触的信息比我们那时更多,这是由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寝室白天是没有电的,也没有同学会带电脑到学校。那时只能选择去网吧上网。

今天的主题是就业的选择,我会把我昨天分享的主要内容带给更多的朋友,同时也在昨天现场交流的内容上有所整理和完善,使之更加完整。

我之所以开设这个公众号,出发点之一也是分享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带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帮助和启发。我从自己和同学身上,看到了选择的重要性,体会到不同选择带来的差异性。这些使得原本在校期间各方面非常相似的同学,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感受。选择本身无所谓好坏,最关键的是适合自己。

 首先,就业选择的前提是认识自己。

我们一生都不能放弃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了解和认识自己是我们获得幸福生活的前提。

就业选择的本质是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职业意味着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压力,不同的价值观。

很多选择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要看我们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而了解自己的需求,还需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优势。

之前分享的盖洛普测试工具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优势。寻找优势的工具——盖洛普测试

拿我自己做例子,我的第一优势是伯乐。而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优势呢?原因在于我的快乐和幸福更多的来自于对别人的成功帮助后的喜悦,这是我伯乐本性的内在驱动力。也正是有了这样的驱动力,才能推动和促使我能够站在别人的视角看待和体验,这才是我能够提出更多建设性建议的原因,而不是我有多足智多谋。

如果我们不能很好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的优势,就无法做出理性决策。

   其次,考虑就业大的环境划分。

我把目前国内的就业环境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

所谓体制内、体制外,判断标准有三个。管理主体、生态状况和市场化程度。管理主体不用解释。生态状况是指这个组织封闭还是开放。一般体制内相对封闭。市场化程度低的一般也符合体制内的特征。

体制内的特点是稳定,同时也就意味着个人不太可能实现快速成长。

体制内的自由度相对较低,也就意味着你必须跟随群体选择。同时也就说明有很多个性化选择的人不太适合呆在体制内,很难与环境相容。

封闭环境也就意味着是熟人社会,新人需要有比较长的被接受过程。

体制外的特点是变化快,这意味着个人有更多的机会,同时也就代表了表现不好很容易被淘汰。

体制外的自由度相对较高,同时意味着循规蹈矩的人在这样环境里反而更容易显得普通。

开放环境更加包容,也意味着相对来说人情味不足,短期行为多。

我觉得就业的第一步是在这两者之间做出明确选择。

再次,需要考虑就业区域。

中国不同区域之间,同样的环境和岗位仍然会有较大差异。比如,同样是公务员,安徽和江苏、广东可能会有几倍的收入差距,这意味着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

我给出的建议是,在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做取舍,不要考虑四线及以下城市。

这个建议来自于我对人口的认识。未来十年,四线及以下城市会越来越像现在的农村,主要人口是老人和孩子。原因在于中国劳动力人口快速减少,一二三线城市有着更好的机会和资源,同时也有着巨大的就业需求。这样的趋势会使得四线及以下城市很难吸引和留住年轻人。

 最后,行业的选择。

在行业选择上,相对来说要更倾向于选择新兴行业,而不是传统行业。原因在于新兴行业一般发展潜力更大,传统行业不般很难有大的发展。

一个组织的发展潜力,决定了你个人的发展潜力。在一个没有发展的组织中,机会相对来说会少很多。而一个快速发展的组织,有机会很快走到重要岗位。

人生的每一天,都走在十字路口。我们所要学会的最重要能力,是决策能力。而决策能力判断的标准,是做到尽可能的理性,减少直觉思维对于决策的干扰。经济学这门学科的价值,就在于此。

人生充满了坑。有些坑掉进去,花几年还能上来。有些坑一辈子都难以走出。人生的幸福和痛苦,区别也就在于此。

选择大于努力!

在充满十字路口的每一天,你走对路远比走得快更重要。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希望可以带给大家启发和收获。

最后是每天都有的一段话:

如果关注了这个公众号,那就请定期来看看感兴趣的内容。

如果觉得写得挺不容易,那就请点赞。

如果觉得公众号的内容有共鸣或者有错误,那就写下你的留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