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历代对东北均有控制,清初时东北土人在各地督抚中比例极大

世间无数大帝国和大家族崛起又没落——1644年东西方两个国家迎来了自己命运的转折点:位于欧洲西北部大西洋上的英格兰支持议会的势力和拥护国王的势力在马斯顿荒原爆发了一场激战。正是这次战斗锁定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局。这不仅使英国从此迈入了全新的时代,而且由英国确立的近现代政治经济制度最终深刻影响了全世界。

这一年对东方古老的中华民族而言也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这年三月十九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然而仅仅40天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与大顺军激战于一片石。此战后清军挥师入关剿灭明军和农民起义军残部。延续了近三百年的明王朝连同传统的华夏衣冠就这样被历史尘封,清王朝在明末的战乱废墟和滚滚尸骸中建立起来。

清军入关以后强制推行剃发易服、文字狱、闭关锁国等诸多弊政,古老的中国由昔日举世瞩目的文明昌盛之国一步步逐渐沦为保守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身处这封建社会末世之中的人其实也或多或少感知到一些家国命运日渐沉沦的迹象,不过对这些迹象的感知都被歌功颂德的阿谀奉承之声所掩盖,满朝上下文恬武嬉、骄奢淫逸、贪腐成风、军备空虚,对内苛榨百姓,对外闭关锁国。

长期以来一直流传着一种关于清朝是带着嫁妆入关的说法,而这种说法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事实上所谓清朝是带着嫁妆入关这种说法指的是山海关外的东北地区本不属于中原王朝的疆土,是因为清朝入关才使东北地区被纳入中国版图。那么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清朝入关之前的东北地区究竟是怎样的呢?清朝以前的东北绝非无人居住的不毛之地。事实上东北自古就有人。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就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

前1800年前后如今山海关外的东北大地主要分为四片区域,各自生活着四个不同的族群:南面燕山一带生活的是商朝的华夏族(汉民族的前身),东面是濊貊,西边是东胡,北部是肃慎。战国时期关外的辽河以西地区和北京地区、河北北部一样都处于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统治下。秦汉一统后中原王朝仍统治着辽河流域一带。在魏晋南北朝分裂时期前燕和后燕曾分别管辖过辽河流域。南北朝后期兴起于如今辽宁抚顺新宾县一带的高句丽人占据了辽东半岛。​

奴儿干都司疆域图

总章元年(668年)高句丽被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后中原王朝恢复了对辽东地区的管辖。唐朝以后辽东地区历经辽、金、元三代的统治。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元朝太尉纳哈出降明,此后明王朝在东北设立了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两大行政管辖机构:辽东都司所辖地域主要是过去历代中原王朝所管辖的辽河流域一带;奴儿干都司所辖地域主要是女真部落聚居的地区。辽东都司大体上位于今天的辽宁省境内,奴儿干都司主要位于如今吉、黑两省以及俄罗斯远东滨海地区。

明代的辽东都司在行政区划上一度曾隶属于山东府管辖。在清王朝入关之前辽东地区就已有中原内陆迁徙去的汉人定居。清代史籍中将这些居住在辽东地区的汉人和入关后被迫臣服的关内汉人区别对待——将其称为“辽人”。“辽人”作为辽东土生汉人在一开始是被后金政权当初奴役对象的。

清朝入关以后亟需大量熟悉满汉双语且信得过的人士担任地方官。“辽人”本身就是汉人,但长期生活在满人统治之下。“辽人”特殊的身份使其对满汉两种语言、习俗和文化都比较熟悉,地位相当于满洲八旗贵族家奴的“辽人”也被八旗权贵们视为是自己人。在清王朝早期立国乃至入关的过程中辽人对清王朝的整个政治、经济、军事体系的构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顺治一朝的地方督抚中辽人占了77%左右,布政使和按察使中辽人占了48%左右,知府中辽人占了39%左右,知县中辽人占了21%左右。由此可见当地土人也就是“辽人”在清朝初年的重要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