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最多是想当曹魏的皇帝,司马懿想要的是曹魏的命
曹魏曹魏,魏国就是曹氏的,曹家的天下。只要是曹家的人当皇帝,无论谁当,都不会背叛曹魏的国家利益,因为曹魏的国家利益也是他们自己的个人利益所在。外姓大臣就不同了,如果外姓人当了曹魏的皇帝,当然就不再是曹魏了,而是别人建立的别的朝代了。
曹爽和司马懿对曹魏的区别大概就是如此。
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真是曹操的养子,从小就和曹丕关系比较好。曹丕因为不信任自己的亲兄弟,所以反而对与自己血缘关系比较疏远的外围宗亲比较信任,其中最为信任的便是曹真和曹休。曹丕临死时,安排的四位辅政大臣中,两文两武,掌握兵权的就是曹真和曹休,一个是大司马,一个是大将军。
曹叡执政时期,曹真、曹休先后病逝,司马懿开始领兵征战,逐渐建立了自己在曹魏的势力集团和威望。到曹叡去世时,一开始想安排燕王曹宇辅政,曹仁的儿子曹肇和时为武卫将军的曹爽一同辅政,但后来又临时变卦,改为由曹爽和司马懿两个人辅政。
曹芳登基后,只有八岁,还很小,不可能自己掌权。皇太后郭氏又出自寒门,加上曹丕曾经下诏规定过,不允许像东汉那样,在皇帝年龄幼小的时候,用皇后的兄弟辅政,对外戚也进行了比较严格的防范。所以,皇太后也不掌握什么权力,曹魏的政权完全掌握在两位辅政大臣手中。
曹爽很快就将司马懿架空,夺取了司马懿的兵权,同时也对经历了曹操、曹丕和曹叡三个时期的曹魏老臣进行了排挤和调整,虽然给他们比较优厚的待遇和比较高的职位,但实际上却都没有什么权力。同时,他又大肆提拔和他自己一样出身于高官显贵之家的夏侯玄、何晏、丁谧等人,来掌握人事、财政和军政大权。同时,又让他的两个弟弟分别掌握宫廷宿卫禁军,完全控制了曹魏的权力。
那么,如果没有司马懿突然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曹爽会不会也和司马懿后来所做的一样,篡位自立呢?电视剧《虎啸龙吟》里极力渲染给人的印象就是,曹爽正在向篡位自立的路上走,所以曹魏皇权旁落是必然的事,只有最后落到曹爽还是司马懿手里的区别,没有旁落与不旁落的区别。
实际上,从曹爽后来的表现看,他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即便他有这个心思,也没有这个胆量。毕竟,篡位也是个技术活儿,起码的勇气和胆识还是需要的,他控制着皇帝,尚且会对司马懿投降,更何况是要在关键时刻杀伐果断,通过大肆诛杀曹氏宗室来剪灭曹魏皇室羽翼,建立个人权威呢?
更为重要的是,曹爽时期所信任和用来掌握主要权力的人,都是曹魏的勋贵二代,尤其是一些外围宗亲。比如何晏,和曹真一样,也是曹操的养子。夏侯玄更不用说,是夏侯尚的儿子,一直都被视为曹魏外围宗亲的重要成员。其他人虽然跟着曹爽反对司马懿,得势的时候也飞扬跋扈、张牙舞爪,但他们在忠于曹魏这一点上,还是不含糊的。
至少在参与了高平陵之变的曹魏元老们看来,曹爽是企图用曹氏宗亲一群没有什么政治经验的二代们来替代他们,要夺走他们的权力,所以,他们才都支持司马懿发动兵变,诛杀曹爽,夺回原本属于他们的权力。
也就是说,在蒋济、高柔、王凌这些支持司马懿发动兵变的元老们看来,曹爽集团的所作所为不符合曹魏的利益,所以他们要保卫曹魏,才要诛杀曹爽集团。而他们与曹爽的斗争,就是他们这些元老与宗亲二代们之间的斗争。
但他们没想到的是,曹爽只是要他们的权,而司马懿要的是他们的命,更要曹魏皇权。司马懿诛杀曹爽后,就开始用他的亲戚、子侄和门生故吏掌握曹魏的内外军政大权,元老们的处境比曹爽专政时还要尴尬。曹爽时期他们至少还是可以以忠于皇帝的名义反对曹爽的所作所为的,而到司马懿和司马师掌权时,只要他们表露出忠于曹魏皇室的意思,就会被清洗出去。
比如王凌,其实也司马懿是很老的交情了,从在曹操丞相府任职时期,就是老同事,也一直都关系不错。司马懿得势较早一些,还曾经向皇帝举荐过王凌,帮他加快晋升的步伐。到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他也是支持的。但在司马懿兵变成功后,已经控制了曹魏政权,王凌就被视为反对自己、终于曹魏的异己势力。
虽然王凌发现了自己的处境比较危险后,就一直在策划发动兵变,消灭司马懿的势力,拥立更为年长的曹操的儿子曹彪为帝。但实际上,到他被司马懿征召入朝的时候,他并没有下定决心谋反。司马懿表奏皇帝,想征王凌入朝担任司空,实际上就是让他脱离军队,架空他。王凌知道自己入朝后就完全失去反抗能力了,才下定决心起兵,打出反对司马懿专政的旗号。
所以,曹爽虽然不忠于皇帝曹芳,但总体上却是忠于曹魏的,而司马懿则是既不忠于曹芳,也不忠于曹魏。曹爽当权时,至少是不反对别人忠于曹魏的,而司马懿当权时,则是不允许其他人忠于曹魏,只能忠诚于他个人和司马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