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本来想好好过日子,却碰到了开国皇帝羊车巡幸的朝代
三国前期还可以算得上励精图治,后期完全跟励精图治没什么关系,都在忙着搞内斗,要么就是享乐,哪有什么闲工夫励精图治。
曹魏一边的励精图治其实主要就是在曹操时期和曹丕时期,到曹叡时期内政治理已经不是重心了,主要是东抗吴西拒蜀,都是防御性的战争,在国内治理上并没有下什么功夫。等到诸葛亮死了之后,边境比较安定了,曹叡就赶紧开始大修宫室忙着享乐去了,劳民伤财,虚耗国力。
曹叡死后,曹真秉政时期和高平陵之变后,曹魏的重心也是政治权力斗争,除了继续东抗吴、西拒蜀,还发生了淮南三叛,都是大动干戈的大规模军事叛乱,国力消耗是比较大的。尤其是诸葛诞叛乱,持续一年多,时间比较长,又把淮南屯田的士族都征发为士兵,破坏是比较大的。
蜀汉在诸葛亮时期虽然对外不断北伐,但内部治理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比较平稳,经济有所恢复,但人口增加不太明显。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当政时期,也就是维持着和平局面,内外比较稳定而已,在国内治理上同样没有特别明显的成绩。费祎死后,刘禅自己掌权,搞内外平衡,姜维不断北伐,又出现过几次大的失利,也是损兵折将。
东吴的情况更加糟糕。到孙权晚年,三国鼎立的局面比较稳定,谁也无法打破均衡态势,东吴国内就开始不断搞政治权力斗争,虽然没有打什么大仗,但也算不上励精图治。孙权死后,东吴内斗不断,一直到孙皓时期才重新完成集权,之前都没把心思放在国内治理上。孙皓集权之后,也算不上励精图治,只是权力比较稳固而已。
司马氏篡权过程中,不断对世家大族妥协,又吸取了曹魏防范宗室过严的教训,于是重用宗室,让宗室诸王出镇地方,又给以兵权,以夹辅王室,防止出现主弱臣强的局面。即使是开国皇帝司马炎时期,重点也是放在内部的各方面势力平衡上,也比较荒淫,羊车巡幸的典故众所周知。开国皇帝就如此荒淫,这是史上唯一一个。
司马炎死的时候,西晋的基本政治格局是,朝廷由重臣和外戚辅政,地方上由宗王带兵镇抚,表面上看是个平衡局面,但权力中枢出了问题,皇后贾氏不满外戚辅政,偷偷召宗王入京,诛杀外戚,由此引起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就意味着,西晋原来内外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被打破,于是宗王纷纷起兵,战乱不休。
所谓五胡乱华,其实当时都是已经徙居内陆或者是边境地带的游牧民族,正在逐步从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向农耕社会过渡,如果西晋政治比较稳定,这些民族实际上都是可以逐步转化为汉族农民的。就是因为八王之乱长时间持续,谁也无法重建绝对权力,政治秩序稳定不下来,各自辖区内的人口在战乱中消耗殆尽,才又各自招引五胡以自助。
比如拓跋鲜卑就是东海王司马越当权时招揽来的,匈奴五部则是在成都王司马颖当权时招揽来的。只是匈奴五部首领刘渊看到西晋皇权衰落,国家解体,天下大乱,才决心自己起兵当皇帝,揭开了五胡之乱的序幕。石勒最初也是给别人当奴隶,后来又依附汉族军阀势力王弥等人,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壮大自己的势力。
所以说,五胡之乱本身不是五胡自身有问题,而是西晋自己的政治结构有问题,无法保持持续的稳定,自己内部先崩溃了,乱起来了,并不是五胡在天下太平的时候主动叛乱,摧毁了西晋的政治稳定。相反,在八王之乱之前,也出现了齐万年之乱,西北羌胡基本上都参加了,但当时西晋内部还比较稳定,所以并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就镇压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