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终于考完了PMP,一个因为疫情从原定的2020年3月延期到了2021年6月的考试。因为历时长久,中间不断的经历着学习,然后遗忘的死循环。总的来说,这个PMP的学习大概可以分为5个阶段:先是了解认识,知道还有这么个东西;然后是识记、掌握其中的知识点;第三阶段是听老师的讲解,把理论和实际结合;第四阶段是做题,来识别知识点的各种马甲;最后进行梳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总结归纳,融会贯通。INTRUDUCE备考阶段1—看书认知:知道自己不知道阶段2—看书了解:不知道自己知道阶段3—听课掌握:直播互动结合实践阶段4—做题检查:知道自己知道(WISH)我个人把时间都花在了前三阶段,觉得只要学明白了什么题不会?题海战术只会事倍功半,没有必要。昨天上考场的实战,只能说:大意了……01认知: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一次看书,可以说基本上啥也没学到,大概感知到了有这么一个系统的进行项目管理的方法体系。也算是知道其存在,意识到什么是“正确的”、“科学的”方法。然后就是大量的生词:PDU、过程组、知识域、阶段关口、CCB、变更管理、挣值等。学习之后进行识记,尤其是易混淆概念的反复记忆:核对单与核查表、QA和QC、控制线与规格线、审计与审查等。人最难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个过程就是识别知识盲区,让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02学习:不知道自己知道通过把书从头到尾的读两遍,才能大概领悟整个方法体系。说实话,两遍都保守了。因为第一遍完全是懵逼的状态,感觉就是在看天书。第二遍,一边看书一边梳理,也算是有了个框架和大的认知。这个过程一定要结合讲解,一个知识域一个知识域的攻克。过程中联想各个知识域的连接和相互影响,毕竟实操的过程是复杂的。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看书,因为考试战线被疫情拉长到了一年半,过程中有充分的时间扩展知识储备。学习了一些基础的财务知识,还了解了质量管理的各种方法体系和发展过程。一些典型的案例:项目管理鼻祖的曼哈顿计划,典型的项目管理失败的悉尼歌剧院。还有人力资源相关的激励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xy理论、麦克兰德的成就动机理论。以及彼得原理、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等。跟考试相关性不大,但很有意思,值得花费更多的时间。一方面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一方面也能够加强理解。03做题……做题是个查漏补缺的过程,我主要还是检测有没有遗漏的知识点。出于对答案的不信任,我没有过多的纠结于答案本身。这个是我本次考试的最大bug。因为对试题的答案不信任,我几乎只做了3套模拟题。而且,本着出过的题也不会再出,更是不愿意做题。最后考前一天扫描了一遍错题,觉得第二天就考试,应该扫一遍就行,不至于遗忘。事实证明,那些你做错的题大多会出现在考试中,而且,你依然会做错。该忘的差不多都忘了,该错的也在二选一中成功的绕来了正确答案。FINALWONDERFUL DAY虽然结果不尽人意,但过程还是美好的。很多时候做错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认知的模糊导致。很多概念,自以为自己知道了,但却经不起诱惑。稍微加点儿窗户纸,自己想象力再丰富点儿,很容易就完全跑偏。上周六是个与时间赛跑的一天,很久没有这种时间不够用的感觉了。只可惜自己没有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这种美妙的感觉也只体验了一天。也是第一次发现“不紧张”的坏处。不紧张,有助于临场发挥和临场应变。但不紧张,会导致对很多事情缺乏提前准备的原始动力和积极性。尤其在备考阶段,考试需要你临场应变什么呢,最多临场抓个阄。总之,学习的过程是非常轻松且愉快的,毕竟是一场没有压力的非应试考试。最后,hope for the best, prepare for the worst.期待打开通知结果,首先看到的是“congratulations ”而不是“d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