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线条技法语言
▲北魏魏碑墓志石刻书法《魏故世宗宣武皇帝嫔墓志》
魏碑学习和实践是以学理为导向的书法教学活动,在其中陈振濂教授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这些概念有的是对传统理念的重新解读,有的是对传统理念的颠覆反思,有的是新的观点和结论,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进一步理解,从而形成了系统的魏碑技法语言,当然这还只是一个框架,我们还要作深入发掘和研究。
▲魏碑《刘根等造像》高清高仿书画字帖作品
■ 书写习惯和非书写习惯
书写习惯是以二王行草书、唐楷笔法为规范的书写技法,书写习惯的特征是追求“笔法性”,强调从前人的墨迹中总结和掌握其用笔规律,并在创作中针对不同的对象用固定的用笔规则进行书写;非书写习惯是相对于书写习惯而言,非书写习惯强调其“无笔法性”,它是针对碑的原始状态随时调整用笔的技术动作,不同的线条或者线段的变化都可以用不同的动作类型进行表现,是随线条特征变化而变化的非固定的书写技巧。
■ 斧凿之迹
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凿刻痕迹,它表现出来最原始的刀刻效果,这个效果决定魏碑的线条的石刻特征;二是天然痕迹,它表现石质肌理和因自然现象对魏碑线条的修饰和追加;三是人事痕迹,它表现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积累和沉淀。斧凿之迹是魏碑书法艺术最基本的本质特征,是与帖学的取法的根本区别。
■ 无笔法性
魏碑书法的本质是以汉字的石刻效果作为学习的主体,斧凿之迹相对墨迹要显的自由而多变,用毛笔表现其线条,无法用总结和归纳的方式形成相对固定的笔法,而是以魏碑书法线条的线形、线质和线律来随时调整用笔动作,因此,魏碑没有固定的笔法,只有随形而生的动作。
■ 线条中段
线条中段变化是区别碑学与帖学的主要依据,这里的线条中段不是一个方位概念,而是一个形质概念,它是指魏碑线条的内容含量。魏碑线条的内容含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一是线形的内容变化,指在一个线形中的方与方、圆与圆、方与圆的微观线形在线段中的随机组合;二是线质的内容变化,指线条的形和势的随机组合和调整使线条质地发生改变;三是线律的内容变化,指书写的动作和速度的调整而导致线条产生节段效应和质感效应。
■ 线条构成要素:线形、线质和线律
线形:线条的形状,魏碑书法的线条形状的基本类型为方笔线条、圆笔线条。
线质:线条的质感,魏碑书法的线条质感的基本类型为温润线条、刻露线条。
线律:线条的节律,魏碑书法的线条节律的基本类型为变速线条、匀速线条。
动作型:在表现魏碑线条时,用动作的组合代替固定的笔法,称为动作型,或者称为动作类型,顿挫、衅扭和廛束是构成动作型的三个基本要素,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根据的线形、线质和线律的具体特征进行随机组合。因线条的基本类型不是以固定的模式出现,因此动作的组合也会变化无常,但任何的变化都必须控制在有序的动作中,否则,就会导致线条的支离破碎。
■ 动作型的构成要素:顿挫、衅扭和廛束
顿挫:书写过程中对毛笔行进动作的把握,技术要领:
①方笔线条:侧锋切入,行进中逐次平推,在平推中以退为蓄势进为爆发,行笔干脆爽利,以达到方笔线条的方折、刻露和震荡效果。
②圆笔线条:中锋切入,行进中逐次平推,在逐次平推中可以根据线条的线律类型(匀速或变速)变换行进速度,主要表现圆笔线条的圆润、苍茫和开张的效果。
③方圆相间线条:线形相互切换中用衅扭和廛束作转换过渡动作,这其中线条转势最为关键。
④头部的笔锋切入和中段的逐次推进是顿挫的基本动作,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把握力度和速度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因此在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现。
▲胡立民老师魏碑创作示范
衅扭:书写过程的对毛笔方向动作的把握,技术要领:
①行笔过程中的笔锋的扭转,主要用于不同线形变换过程中的动作切换,表现线条中段的节段组合。
②笔锋的扭转不是一个孤立的动作,它需要和顿挫配合运用,主要表现线条形势的突变,适用于线形的方圆结合,线律的速度变化。
③笔锋的扭转不是机械地转动笔杆,而是根据线条要素的需要进行调整。
廛束:书写过程中对毛笔锋毫的把握,技术要领:
①行笔过程中的锋毫的聚敛,是对顿挫和衅扭的技术性修复和调整,因在上述动作中往往会出现笔毫姿态的损害,廛束是通过聚毫动作使分散的笔毫重新聚集,以恢复其原来的或者需要的状态。
②锋毫的聚敛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完成,否则,会损害到动作的连续性,致使线条出现迟滞。
③锋毫状态的要根据线条的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而不是每一次将其调整到统一的状态。
△魏碑《刘根等造像》高清高仿书画字帖作品
您转发朋友圈或点一个“在看”
就是对梅溪草堂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