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关于赶集的记忆
小时候,对县城有一种神往,因为那里会逢集。
听大人说,县城的集市比乡镇大很多,买东西的人,卖东西的人都多,还有百货大楼、大丰商场。
每次,父亲去赶集,都会给我们买点平常吃不到的零嘴或者水果回来,从不空手,他知道家里有眼巴巴地等着他赶集回来的小小的我们,只要随便一点吃的东西,就能哄我们高兴。
其他人家的父亲,也大抵如此吧。
早上父亲骑车子去赶集之后,晌午刚过,我们就开始盼望着赶集归来的父亲。
迎赶集的父亲
记得,一年深秋,父亲又去赶集了。
在一起玩的同伴的父亲,也去赶集了。
她有个姐姐,我也有个姐姐,也不知道怎么商量的,她姊妹俩和我姊妹俩就决定一起去迎一下各自赶集的父亲。
我们沿着大人平常走的路,先出了村子的东西大街,一直奔向东岭的果园。果园正好横跨东岭上,过了果园,也就翻过了东岭。
有一条羊肠小道,我们叫羊城。
羊城其实是附近一个村子的水利工程,一条水渠架在石头水泥柱子上,四五米远一根柱子,两米多高的柱子深入地下,顶着长长的水渠。
听大人说,羊城路上的泥巴都是黄泥岗子,水渠上面还经常漏水下来,再加上下雨天囤积的水,路面经常一小汪一小汪的水,路面黏黏糊糊,粘脚,粘车子。
而路上有水的时候,又会被各种来往走路的人脚啊、动物脚啊、车子啊,踹得更加坑坑洼洼。
等路面干了的时候,骑车子走在上面,颠簸地要命,屁股会经常被颠离自行车座儿。
很多人都对那条路,又气有脑,但又没有办法,因为我们几个村的人去县城,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必须要经过那条羊肠小道。
那一天,迎赶集的父亲的我们,就迎到了羊城。
从我们村到羊城,至少也要四五里的路程,对孩子来说,那已经离村很远了。我则是我第一次到那个地方。
终于见识了大人常说的那条羊肠小道,从西往东,坑坑洼洼,望不到头。
俩大点的姐姐,也不敢再继续走了,因为再往前就不认识路了,怕走丢了。就决定在那里等赶集归来的父亲。
左等不来,右等不来。
因为我们太急切,所以从家里出发得太早,父亲们这个点还不会回来。
也是因为我们太急切,所以注定那次我们是没有耐心等到父亲们的到来,就各自回家了。
虽然无功而返,但是那个迎赶集的父亲的场景,却一直模糊而又清晰的储存在大脑中。
父亲带我去赶集
大人也知道孩子们盼望着去县城,去集市上开开眼界。
有时候父亲要去赶集的前一天晚上,心情一高兴,就会引逗我们说:“明天去赶集去喽,谁想去?”
这时,每个孩子都强烈地、急切地表明要跟着去的愿望。
那一次,母亲看我着急的要命,都快急要哭了,就说:“这次就带小妮去吧,大妮去过了。”
父亲早带姐姐去过,下面弟弟妹妹还太小,不能去。
终于,轮到父亲载我去赶集了。
当天晚上就兴奋地睡不着觉。
第二天一大早,就早早起来,穿好衣服,等着父亲推自行车出发。
父亲在自行车后座放上几个尼龙袋子,用皮绳栓好。几层尼龙袋子铺在后座上,软软的,可以防止颠簸。
父亲载着我,一路走过了上次我们去迎接他的路。
羊城那条小道,还真是崎岖难走,父亲一边笑,一边问:“颠的慌吧?”
我说:“不颠。”
其实还是有些颠,只是去赶集、去县城的兴奋劲,让这路上的颠簸显得更有趣了。
我稳稳地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心里高兴地无法形容,兴奋地看着两边的田地、池塘和水沟,还有小石桥等各种新鲜景致。我们往前走,它们往后退,那种陌生的新鲜感,就像探索未知的世界一样。
只记得,过了羊城,拐了一道弯,又拐一道弯,才来到一条公路上。
公路上,很热闹,骑自行车的,走路的,牛拉排车的,有些人的自行车后座上还驮着鸡鸭鹅,或是用大筐装着鸡鸭鹅,或是把鸡鸭鹅装在袋子里,吊在自行车后座两侧。
有去卖东西的,有去买东西的,都直奔一个方向,县城集市。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脖子竟然是歪的,脑袋也歪着,自行车后座上还驮个大筐,里面装着鸡鸭鹅。我当时觉得特别奇怪,他骑自行车竟然骑得比父亲还快。
到了集市,一排排全是出售的东西,肉类、水果、蔬菜、点心、布匹、活禽,还有糖葫芦、火烧、散子、油条和香油果子等等。
中间就是穿梭其中的买东西的人,看看这家的,看看那家的,问问价格,心里盘算着,到底买哪家的好。
往往一条条道都走完了,还没买上自己称心的东西,就再走一遍。
总之,要掏自己汗珠子掉地上摔八半所得来的钱的时候,还是需要多斟酌几番。
父亲也是这样。
我就跟着父亲的自行车后面,他走到哪里,我就走到哪里。
最终,一样一样地置办齐全之后,又载着我回家了,当然照例也会买些好吃的,给在家里盼望我们赶集归来的姊妹们。
和小伙伴们步行去赶集
有了和大人去赶集的经验,见识过县城和集市以后,孩子们也会结伴而行,去赶集。
我第一次和小伙伴们去赶集时,十岁左右,那时候还不会骑自行车,我们就步行去。
从约好去赶集那天起,就盼着逢集那天的到来。
逢集那天到来之后,小伙伴们各自带着自己的几块零钱,就上路了。去赶集的路上兴奋不已,一路上说说笑笑,十八里路,得走两个多小时,丝毫不觉得累。
快到中午时分,终于到达县城,看到街边卖香喷喷的肉火烧店,早上肚子里吃的东西 ,已经消耗地差不多了。
于是,一人花两毛钱买了一个火烧,边走边吃,香得很,那是第一次吃到那又软又香的热乎乎的肉火烧。
走到集市,我们也学了大人,转来转去,自己手里就那点零钱,买什么好呢?
最后,居然一人买了一个包心菜,提溜着走出了集市。
去的时候,很轻松。
回来的时候,就明显感觉累了。
毕竟十八里路,去的时候还有兴奋支撑着,回来兴奋劲基本消失了,还徒增了个包心菜的重量。
初秋的天气,走起路来还是会出汗的,几个小伙伴,坐下休息了好几次,才最终回到家里。
印象中,步行去十八里外的县城赶集,就那一次。
现在村东那条难走的曲曲折折的通往县城的唯一羊肠小道,应该已经没了吧,二十年没走过了。
村南一条笔直省道,穿岭而过,直接通往县城。现如今去赶集的人,也极少步行去,不是骑电动车就是开小轿车,连自行车都很少见了。
以前县城专门的集场也被现代化购物中心取代了。
很多人买东西会选择批发市场、超市或者网购。
集市也改到一条马路上了,卖东西也还很多,但更多的是承载了一种菜场的功能了。
关于赶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于农村的孩子,都有种说不清的感情。
我想这种感情,更多的是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吧。
而现在,想起小时候和赶集有关的各种趣事,心中便增添了一份被当年慢悠悠的岁月浸染过的莫名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