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包子馒头配稀饭
一个多月没更新了,有点不知道写什么好的感觉,无从下手,但恍惚中又觉得有很多东西要写。
从新冠肺炎开始,心情完全被打乱,看各种关于新冠肺炎的文章,跟着着急上火起哄,一切都是恐慌情绪惹得祸。
最后发现做点建设性的事情,会能让人从这种糟乱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于是,随着朋友圈各种晒蒸馒头、烙饼、包包子饺子汤圆、炸油条、做凉皮、做蛋糕、面包以及各种菜式等等,也跟着做起来,最后居然小有收获,学会了自制凉皮,而且就在这几天蒸出了自己一直想要的馒头和包子……
从去年赋闲在家,偶尔会蒸蒸包子馒头,但是发挥总是不稳定,蒸出来的馒头包子也是时好时坏,各种掌握不好火候,后来索性还是买现成的吃。
记得小时候,母亲不管是蒸馒头、烙饼还是包包子,成品总是蓬松松,白胖胖的,香喷喷的。那时候只管吃,不管做,顶多帮忙打打下手,至于全套的技术,完全没有学会,也无心去学。
一直以来,觉得读书学习上班创业赚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做饭是件既麻烦又令人厌烦的事情,只有家庭主妇才会天天围着锅台转。
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既肤浅又无知。
生活,除了书本,诗和远方之外,方寸之地的厨房,也是顶有意思的,所谓人间烟火,毕竟我们一辈子更多的时候还是生活在人间烟火之中。
当你用自己的双手,能把馒头蒸的比买的还好吃,把包子蒸的松松软软,看着孩子吃完一个又一个的时候,内心的那种快乐,除了成就感之外,更有一种温暖的难以名状的感觉。
“人间有味是清欢”,一餐一食,哪怕是包子馒头配稀饭,只要用心做,最终都会装进孩子的记忆,儿时吃过的父母亲手做的饭食,都将会成为他们一辈子的美好回忆。就像我会时常想起小时候母亲蒸的大白馒头,松软又香甜,黄灿灿的带着一圈硬边的大饼,想起那白白胖胖的锅贴、包子……
看着简单的饭食,做起来并不容易,特别是松软的包子。有时候蒸好,刚打开锅盖一看挺好,还没来得及拾出来,结果它们就塌在锅里了,变成死面包子了。
这是前不久刚做得一次,发好面之后,揣进很多面去,擀皮子的时候,擀得很薄,包很多馅进去,最后出锅就塌了。
到底那又松又软的包子是怎么做的呢?
一直找不到诀窍,有人说是没醒发好,面没揉好,可我揉好醒发好后,还是会塌陷,后来我一度认为是我的锅不好,觉得应该买个新锅。
直到我打电问母亲,蒸包子老塌陷,是什么原因。
母亲只说了三点,就彻底解决了我的难题。
第一酵母发面,和面的时候,注意面要和的硬一点,避免发出来的面太软,揉面时又加进很多面粉。
第二醒发,蒸好之后盖上布,适当醒发。
第三开火,注意要小火,大火会让蒸汽太盛,一下子烫死馒头或者包子。
对应上面三点,我找到了我之前的问题,发面发的太软,导致揉面的时候为了避免太粘而又揣进去很多面粉,这样上锅蒸的时候,后面揣进去的面并没有充分发好,又没有经过二次很好的醒发,再加上大火一烧,所以就出现塌陷现象。
找到问题之后,便决定再用心地按照上面三条去做,如果再失败了,那就真是锅的问题了。
其实锅也是个问题,现在我们用的锅大部分都是不锈钢两层或者三层锅,添的水量有限,煤气火又旺,很快就开锅,很容易一下子将包子馒头烫死。以前农村家里用的锅都是八人大铁锅,只用一层篦子,添水多,光烧开锅就需要十多分钟,所以包子馒头可以得到很好的二次醒发,一般不会塌陷。用不锈钢锅,更要多加注意。
面发至蓬松多孔,就可以着手制作馒头或者包子了,下图是我翻开面团的图片,很像已经蒸熟的馒头。
发好的面团可以多揉一下,成品会更松软。包包子可以随意按照自己手法,长的圆的都可以,做好之后盖上布醒发15分钟左右。
温水或者凉水直接上锅都可以,最重要的是要小火,让包子充分醒发,宁愿让时间延长点,也别太着急,我最近几次从上锅到开锅将近花了40分钟。至于是不是先大火烧开,再小火,还有待试验,以防万一开锅的自己时候不在旁边,一下子给烫死了,谨慎起见还是用小火。
关火之后,记得要闷5分钟,让锅内蒸汽减少些,温度降低些,避免包子突然遇冷而塌陷。
打开锅盖,看到小包子白白的,松松软软,不管过多久都不会塌陷,真是件令人开心的事情。刚出锅松松软软的包子,配上小米粥,可以炒菜也可以不炒菜,都能让人吃的舒舒服服。
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蒸出松软嫩白的大馒头,是不是比买的馒头还好看,容我嘚瑟一下。
一场疫情,不仅磨练了我们抵抗糟糕情绪的能力,更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想吃包子馒头的你,如果又恰好有时间,就自己动手吧。
中国的饮食就像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时候都很难精确和量化,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所以只能通过多次试,积累经验。
对于做面食,每个人的手法不同,做出的成品也不尽相同,感悟也不同,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分享自己经验。